记叙文答题技巧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要素、扩题目、合段意体会写作意图,概括文章主旨:1、从文章标题入手。
作为统领全文的标题,有时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有时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对揭示文章中心的标题,只要稍加扩展、整理,即可作为答案。
2、从文章首尾入手。
开篇点题,文末总结,首尾照应,点明或突出中心,这是记叙文常见的写法。
所以从首尾两处提炼主旨,是行之有效的答题策略。
3、从关键语句入手。
这里所说的关键语句包括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含义隽永的语句等。
这些语句通常与主旨密切相连,有时可以直接拿来作答。
4、从表达方式入手。
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通常是用来点明或深化中心的,提炼主旨时可重点品读。
5、从概括段意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各部分之中,可通过归纳合并得出中心思想。
6、从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和态度,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是提炼文章主旨的重要途径。
7、从表现手法入手。
如运用“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的记叙文,其主旨是显而易见的,稍作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1)理解标题的含义,我们应该先看标题的本义,即表层含义;再体会它的深意,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指代义、比喻或象征义等,考虑它与主旨的关系,是不是揭示文章的中心。
还要注意考虑它与文中人物的关系:是不是揭示了人物性格,是不是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至于标题的作用(好处、妙处),则往往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交代主要人物形象;②确定文章说明(描写)对象,交代文章主要内容(中心事件);③揭示(暗示)文章主旨,深化主题;④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⑤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⑥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⑧富有哲理,引人思考;⑨具有象征意义;⑩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
⑪从修辞入手,先指出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该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标题作用。
文章顺序(一)写作顺序1、事情的发展顺序。
(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写的)2、按时间顺序。
(包括一年四季,一天早、中、晚,历史发展演变,个人年龄变化等)常用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3、按空间位置的变化顺序。
(包括地点的转移、上下关系、远近关系等)一般用于游记、参观记、写活动和写景物等文章。
4、按事情的不同方面顺序。
按事物的性质把内容分为若干类别,然后按照分类顺序记叙。
常用用于说明文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5、逻辑顺序(常用于说明文)6、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1)、先分后总。
(2)、先总后分再总。
(3)、总——分——总。
(二)叙述顺序1、回忆式或倒叙开头的方法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引人入胜。
(针对全文)2、插叙作用:(针对某段)①补充交代故事原因、背景②丰富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③与其他内容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中心④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⑤使文章曲折有致、富于变化3、补叙。
4、顺叙。
线索(一)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时间为线索。
包括一年四季,一天早、中、晚,历史发展演变,个人年龄变化。
2、以地点变换为线索,也叫“移步换景”。
3、以人物为线索。
以人物的某一特征或以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4、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具体物品为线索。
5、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6、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二)找线索。
1、注意文章标题,有时候标题就是行文线索,或者与线索密切相关。
2、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
3、注意人物情感是否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
4、注意段落开头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含义和作用”这类题,应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看清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空间;应在准确理解本句段含义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感情态度进行解读。
最后注意它是否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准确理解句段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等。
【例题】2理解句子或段落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一、思想内容上:(1)联系本句(段)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奠定感情基调。
(4)渲染气氛(5)点明中心(主旨);暗示文章主旨;升华(深化)主题;表明作者写作意图;丰富文章内容;画龙点睛。
(6)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
(7)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余味无穷、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二、结构上:句子或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题目考查的句子或段落是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1、如果出现在开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1)开篇点题,点明中心(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2、如果在中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总结上文或引出下文3、如果在结尾,句子或段落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5)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首先,把原词还原到原文,找准词语所属的句子以及句子所处的位置,做到“词不离句”。
其次,应该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词句的上下文和文章中心理解,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象征意义。
最后,理解出含义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看是否符合语言环境。
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下列模式:“XXX”一词原指“XXX”,文中指的是“XXX”,生动地(准确地)写出了XXX。
(二)、理解词语的作用。
理解重要词语的作用主要指该词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要注意“四联系”,①联系本词(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②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③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④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
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下列模式:“XXX”一词原指“XXX”,文中指的是“XXX”,生动地(准确地)写出了XXX,从而起到了“XXX”的作用。
(三)、指代词的内容。
解答指代词的含义这类题时,要做到句不离段,在原文中找出句子所处的位置。
一般来说,所指代的内容就在这句话的前面,紧挨着的那句话就是答案;极少数情况下,句子后面也有所指代的内容。
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赏析是记叙文阅读最常见的题型。
主要从修辞手法、词语的表达效果、描写角度、文章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
【知识点】1从修辞手法的赏析。
这是最常见的赏析角度,解答此类题型,需牢固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熟悉其答题套路。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所具有的喻体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一般情况下是喜悦、赞美、热爱等情感)(2)拟人:把……当做人来写,赋予……以人的情感,使之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某物)的喜爱之情。
(3)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增强了……的感情(或突出了……或强调了……)。
(4)对比:通过……与……的鲜明对比,突出(或强调)某人(或某物)……的特点。
(5)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某人)……的态度(情感)。
(6)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
(7)反复:……一句反复出现,强调了(突出了)……的态度(情感),突出了文章中心。
(8)引用:给文章增添了情趣(诗情画意);表现(说明、证明)……,令读者信服。
(9)夸张:突出了某人(某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反语:多数情况下是起讽刺作用。
【知识点】2从词语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最后合并分析结果,整理作答。
(1)对词语含义和用法特点进行解说。
(2)分析词语表现了描述对象……的特点(过程、技巧)。
动词:准确具体、生动传神形容词:生动形象、细致准确(3)体会词语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品质、精神、感情)(4)分析词语在表现文章中心方面的作用。
【知识点】3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1)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答题格式:1、运用了XX描写2、结合关键词,(分析)写出了……3、表现了……(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心情、思想性格、精神品质)侧面描写(一)侧面描写方法以景物烘托描写对象。
用其他人物衬托描写对象;或借助其他人物的反映,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用人物的外在衬托人物的内心、形象、形象等。
(二)侧面描写的性质分类:(1)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2)烘托(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营造)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形象、心情④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感情⑤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⑥突出、深化作品主题学会用几个词: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社会风貌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⑤渲染气氛,为情节做铺垫⑥推动情节发展⑦突出、深化主题景物描写好的:开心、高兴、喜悦、愉悦、温暖、幸福、轻松、自由……恶劣:萧条、凄凉、萧瑟、失望、难过、悲伤、悲凉、孤独、紧张、恐怖、压抑……【知识点】4从文章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
不同的文章,语言上各具特色,如简洁凝练、形象生动、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意蕴深刻、委婉含蓄、幽默诙谐等。
答题时可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
铺垫、伏笔与照应一、铺垫。
铺垫一般用于文章开头,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再如,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我”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出现,孩子异常激动,“我”奇怪,读者也好奇:孩子见了熟悉的熊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接着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惊,“我”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