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脉粥样硬化(AS)

动脉粥样硬化(AS)


3.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易发生,其发病率为正常人的3-4倍, 且早而严重,好发于血管分叉,弯曲的地方。 4.吸烟 吸烟可破坏血管壁,诱导SMC增生。
5.某些疾病 糖尿病、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 合征等使LDL升高有关。
5.遗传因素 冠心病具有家庭聚集现象。约200种基因可能 对脂质的摄取、代谢、排泄产生影响。 HDL受体基因突变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血栓形成(镜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阻塞
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以腹主动脉病变为重,可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破裂 造成致命大出血。
3脑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主要累及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 Willis 环。粥样 斑块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可因继发改变使管腔闭塞。 长期供血不足导致 脑实质萎缩。急性供血中断导致 脑 梗死。如形成脑小动脉瘤,破裂可致脑出血。
肉眼观:内膜面散 在不规则隆起的斑 块,颜色初为浅黄 或灰黄色,后因斑 块表层胶原纤维的 增多及玻璃样变而 呈瓷白色。
4.复合性病变:即粥样斑块的继发改变,包括: 斑块内出血 斑块破裂 附壁血栓形成 钙化
动脉瘤形成
斑块内出血
大体:斑块内血管破裂,形 成血肿,致管腔进一步狭窄
镜下:斑块内血管破裂,形 成血肿,致管腔进一步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AS)
一、概述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与脂质 代谢障碍有关的全身性疾病,其病变特点是血液中的脂质 进入动脉管壁并沉积于内膜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增厚、 变硬。 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动脉硬化泛指动脉管壁增 厚并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硬 化和动脉中膜钙化。 发病情况:我国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上升态势,多见 于中老年人,但以49岁后发展快。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 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
4、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5、提倡戒烟、限酒; 6、积极控制与本病有关的危险因素:糖尿 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
药物治疗
1、控制血脂的药物:他汀类为主,其他有 贝特类、烟酸类; 2、抗血小板: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等; 3、溶栓、抗凝治疗。 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
(二)发病机制:
1、损伤应答学说和炎症学说 ; 2、脂质渗入学说; 3、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脂质代谢异常
血管内膜损伤
高脂血症(AS发生的物质条件)
脂质渗入内膜下增加(AS发生的结构基础)
分泌生长因子 脂质发生氧化修 饰(OX-LDL?) 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迁入 内膜( AS进展期) 吞噬OX-LDL等形成泡沫细胞 脂纹、 纤维斑块形成 泡沫细胞坏死崩解 粥样斑块形成。
三、病理变化与病理临床联系
(一)基本病变:
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的形成。好发于大动脉(主动脉)、中动 脉(冠状动脉)。
病变过程包括: 1.脂纹 脂纹是AS的早期病变,是一种可逆性改变,最早 见于儿童期。泡沫细胞聚集于内膜下而成;肉眼观:在动 脉内膜表面可见长短不一的微隆起、黄色的条纹。镜下观: 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基质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4 肾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累及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干近端,亦可累及弓形动脉和 叶间动脉。
粥样斑块造成肾动脉缩窄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亦可因斑 块继发改变造成肾组织梗死,机化后形成较大瘢痕,使肾 脏体积缩小,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腹主动脉瘤及肾动脉硬化
5、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及四肢动脉粥样硬 化。可出现肠系膜动脉阻塞及肢体动脉阻 塞,表现为坏死及明显疼痛。
脂纹(fatty streak)
肉眼观:点状或条纹 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 于内膜的病灶。常见于 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出 口处。
人主动脉内膜动脉开口周围有 略隆起的脂质条纹
光镜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灶处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体 积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大量小空泡。
2.粥样斑块
大量泡沫细胞坏死释放脂质,形成脂质池 及游离的胆固醇首先形成粥样物,继而形成粥 样斑块(粥瘤)。 肉眼观:内膜表面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 可压迫中膜使该处变薄。 镜下观:纤维帽深部为染色呈粉红色无定 形物质,其内含大量细胞外脂质、坏死物及胆 固醇结晶,并可见钙盐沉积。中膜SMC受压萎 缩,变薄,外膜毛细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淋 巴细胞浸润。
冠状动脉示意图
左冠脉解剖
右冠脉解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闭塞,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 与冠脉功能性疾病一起统称缺血性心脏 病。 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发病率 高,危害极大。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
主要手段:血脂、选择性血管造影、增强 CT、彩超、CTA、MRA。
主动脉夹层影像
上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肢体坏死
一般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发现各种类型的动脉粥样硬 化都应该积极的到各科室治疗,阻止病情 继续发展; 2、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饮食,低热量饮食, 控制体重,多进食蔬菜及其他富含维生素C 的食物。 3、适当的体力劳动及体育运动:注意运动 的适当性,因人而异。
3.纤维斑块
肉眼观:初为灰黄色斑块,突出于内膜表面, 后随着表面胶原纤维增多及玻璃样变性而 转为瓷白色(蜡滴样,隆起斑块) 。 镜下观:表层是一层纤维帽,由大量胶 原纤维、SMC、蛋白聚糖及弹性纤维构成, 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样变性,其下方为不 等量的泡沫细胞、SMC、细胞外脂质及炎 症细胞等。
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AS(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最常见的疾病。 AS主要累及大中动脉, 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 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 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 变,特别是发生在心、脑、肾等器官, 引起缺血性改变。
粥样板块图示
二、粥样硬化的病因
(一)病因: 1.年龄、性别 本病常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49岁后进展 较快,青年人及儿童也可见,一般男性发病率高于 女性,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迅速,因为雌激素下降 较明显。 2、血脂异常 脂质代谢异常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 因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增高及 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为危险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