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炉炼钢技术

转炉炼钢技术

23
二、炼钢基本原理
6.5 终点控制、脱氧及出钢 终点控制主要指终点的温度及化学成分的控制。终点 控制法方法有两种拉碳法和增碳法,前者是当钢水碳含量 和温度符合所炼钢中的要求时,即可停止吹炼,即“拉碳”; 后者是把碳吹到0.04~0.06%时停吹,然后按钢种规格 在钢包内增碳。 转炉炼钢通常在出钢期间进行钢液的脱氧和合金化, 一般在钢水流出总量的1/4时开始向钢液中加入铁合金, 至流出钢液总量的3/4时全部加完。
10
二、炼钢基本原理
(2)由于Mn的氧化产物MnO是碱性氧化物,故碱性 渣不利于Mn的氧化,Mn的氧化不象Si的氧化那样完全; (3)当温度升高后,Mn的氧化反应会逆向进行,发生 Mn的还原,即发生“回锰现象”,使钢中“余锰”增加。 4.5 碳的氧化 碳氧反应是炼钢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反应。一方面, 把钢液中的碳含量降到了所炼钢种的规格范围内。另一方 面,碳氧反应时产生的大量CO气泡从熔池中逸出时,引 起熔池的剧烈沸腾和搅拌,对炼钢过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 作用,具体如下: (1)加速了熔池内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进行; (2)强化了传热过程;
钢和生铁最根本的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中含碳量 ≤2%,生铁含碳量>2%。
4
二、炼钢基本原理
2、炼钢的主要任务 (1)脱碳 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进行氧化熔炼,把生 铁中的碳氧化降低到所炼钢号的规格范围内,是炼钢 过程中的一项主要任务。 (2)脱磷 把铁中的有害杂质和磷降低到所炼钢号 的规格范围内。 (3)去除钢中气体,如N。 (4)脱氧及合金化 把氧化熔炼过程中生成的对钢 质量有害的过量的氧从钢液中排除掉;同时加入合金 元素,将钢液中各种合金元素的含量调整到所炼钢号 的规格范围内。
24
三、炼钢采用的主要技术设施
接受L3冶炼计划 静 态 模 型 主原料计算 装入主原料 氧流量、底 吹、枪位自 动设定 氧量计算 吹炼
熔剂计算
加入熔剂
静态自 学习
副枪测量TSC 氧流量、底 吹、枪位自 动设定
1、自动化炼钢技术 1.1控制流程
动 态 模 型
氧量计算
吹炼
冷却剂计算
加入冷却剂
停止吹炼
动态自 学习
副枪测量TSO
出钢
合金计算
合金化
图2 自动化炼钢系统控制流程
25
三、炼钢采用的主要技术设施
1.2静动态控制基本原理
转炉自动炼钢是建立在稳定可靠的静态模型基础上,
由动态模型完成吹炼任务。当氧枪供氧至80%左右, 副枪TSC探头开始下枪测量, 分别将温度、结晶碳含量
的分析信息传输至计算机动态炼钢模型, 并控制吹氧量
6
二、炼钢基本原理
4.1 铁的氧化 铁和氧的亲和力小于Si、Mn、P,但由于金属液 中铁的浓度最大(质量分数为90%),所以铁最先被 氧化。 [Fe] + {O2} =(FeO) 2(FeO) + {O2} =(Fe2O3) 4.2 杂质氧化方式 炼钢熔池中除铁以外的各种元素的氧化方式有两种: 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 直接氧化是指气相中的氧与熔池中的除铁以外的各种元 素直接发生氧化反应。如: [Mn] + {O2} =(MnO)
5
二、炼钢基本原理
(5)升温 铁水温度一般仅有1300℃左右,而 出钢温度应达到1600℃以上,所以炼钢是一个升温 的过程。 3、现代炼钢主要方法 现代炼钢工艺流程主要有两种: 高炉—氧气转炉—炉外精炼—连续铸钢; 废钢—电弧炉—炉外精炼—连续铸钢。 4、炼钢过程的化学反应 炼钢过程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过程,熔池内氧的来 源主要是:向熔池吹入氧气,它是炼钢过程最主要的 供氧方式;向熔池中加入铁矿石或其它氧化铁物质。
3
二、炼钢基本原理
表1 钢和生铁的主要区别
项 目 碳(质量分数) 钢 ≤2%,一般0.04~ 1.7% 较少 1450~1530℃ 强度、塑性、韧性好 好 好 好 好 生铁 >2%,一般2.5~ 4.3% 较多 1100~1150℃ 硬而脆,耐磨性好 差 差 差 更好
硅、锰、磷、硫含量
熔点 机械性能 可锻性 焊接性 热处理性能 铸造性
11
二、炼钢基本原理
(3)CO气泡的上浮有利于钢中气体[H]、[N]和非金 属夹杂物的去除; (4)促进了钢液和熔渣温度和成分的均匀,并大大加 速成渣过程; (5)大量的CO气泡通过渣层,有利于形成泡沫渣。 4.5.1 氧气流股与金属液间的C—O反应 在氧气炼钢中,金属中一少部分碳可以受到直接氧化。 [C] + {O2} = {CO} +136000J 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是转炉炼钢的重要热源。在氧 射流的冲击区及电炉炼钢采用吹氧管插入钢液吹氧脱碳时, 氧气流股直接作用于钢液,均会发生此类反应。脱碳示意 图分别如图1示。
15
二、炼钢基本原理
综合脱磷反应式可以得到脱磷的基本条件为: (1)炉渣碱度适当高; (2)渣中的氧化铁适当高(15~20%); (3)适当的低温(1450~1500℃); (4)大渣量 电炉炼钢采用自动流渣、放旧渣造新渣的 方法; (5)炉渣流动性好。 4.6.2 回磷 磷从炉渣重新返回钢液的现象称为“回磷”。 回磷现象的产生与以下因素有关:钢液温度过高,脱 氧剂的加入使渣中(FeO)大大降低,脱氧产物和耐火 材料中SiO2的溶入使炉渣碱度降低等。
19
二、炼钢基本原理
6.2 供氧制度 供氧制度就是使氧气流股最合理地供给溶池,创造 良好的物理化学反应条件。供氧制度的内容包括确定合 理的喷头结构、供氧强度、氧压和枪位。
供氧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吨金属的供氧量,目前 多数转炉控制在2.5~4.0m3/(t· min),少数转炉控 制在4.0m3/(t· min)以上。供氧操作多采用恒压变枪 位操作。
7
二、炼钢基本原理
间接氧化是指氧首先和铁发生反应,生成(FeO), 然后(FeO)扩散并溶解于钢中,钢中其他元素与溶解 的氧发生氧化反应。 [C] +(FeO)= {CO} + [Fe] 或 [C] + [O] = {CO} 各种元素的氧化以间接氧化为主。 4.3 硅的氧化 在碱性炼钢法中,Si的氧化对成渣过程和炉衬的侵 蚀有重要的影响。 直接氧化: [Si] + {O2} = (SiO2) 放热
22
二、炼钢基本原理
6.4 温度制度 温度控制主要是指过程温度控制和终点温度控制。
它对炉内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度、冶炼操作、浇注操作
及钢的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为加速废钢熔化、提高成 渣速度和杂质的去除速度,减少喷溅,提高炉龄及保证
顺利浇注和提高钢的质量,必须控制好吹炼过程升温速
度和终点温度(出钢温度)。出钢温度一般比钢的熔点 高70~120℃。
18
二、炼钢基本原理
确定装入量时必须考虑转炉要有合适的炉容比(转炉 内自由空间的容积与金属装入量的比)、合适的熔池深度 和与浇注工艺相配合。
国内外转炉的装入制度有三种:定量装入、定深装入 和阶段定量装入。定量装入,生产组织简单,操作稳定, 不利于发挥转炉的生产能力;定深装入,有利于发挥转炉 的生产能力,但装入量变化频繁,生产组织困难;阶段定 量装入则吸取的二者的长处,是常用的装料方法。
21
二、炼钢基本原理
碱性氧化物,在石灰表面形成高熔点(2403K)的硅酸 二钙(2CaO· SiO2),在石灰表面形成坚硬致密的外 壳,阻碍熔渣向石灰内部的连续渗入,从而影响石灰溶 解。在冶炼末期,随熔池温度的提高和渣中氧化铁含量 的增加,硅酸二钙层被破坏,石灰溶解速度又加快。 显然,加速石灰溶解的关键首先是避免形成硅酸二 钙壳层,当其产生后,应设法迅速破坏掉,以保证熔渣 组分不断地向石灰表面和内部渗透。
9
二、炼钢基本原理
4.4 锰的氧化 4.4.1 锰硅的氧化反应式 直接氧化: [Mn] + {O2} =(MnO) 放热 间接氧化: [Mn] +(FeO)=(MnO)+ [Fe] 放热 Mn的氧化产物只溶于炉渣,不溶于钢液。 4.4.2 锰氧化反应的主要特点 Mn氧化反应的特点如下: (1)Mn与氧的亲和力很强,并且Mn的氧化是强放 热反应,故Mn的氧化也是在冶炼初期进行;
8
二、炼钢基本原理
间接氧化: [Si] + 2(FeO)=(SiO2)+[Fe] 放热 Si的氧化产物SiO2只溶于炉渣,不溶于钢液。 4.3.1 硅氧化反应的主要特点 Si氧化反应的特点如下: (1)由于Si与氧的亲和力很强,所以在冶炼初期, 钢中的硅就能基本氧化完毕。同时由于硅的氧化产物 SiO2在碱性渣中完全与碱性氧化物如CaO结合,无法被 还原出来,氧化很完全彻底; (2)硅的氧化是一个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反应 迅速进行。硅是转炉吹炼过程中重要的发热元素,但硅高 会增加渣量,增大热损失。
16
二、炼钢基本原理
5 炼钢原料 炼钢原料可以分为金属料和非金属料。 5.1 金属料 炼钢用的金属料主要有铁水、废钢、生铁和铁合金。 5.2 非金属料 炼钢用的非金属料主要造渣材料、氧化剂和增碳剂。 5.2.1 造渣材料 造渣材料主要有石灰、化渣剂和白云石。 6 炼钢操作制度 转炉冶炼通常采用的五大制度是装入制度、供氧制度、 造渣制度、温度制度、终点控制及脱氧合金化制度。这五 大制度执行的好坏,对冶炼过程控制、钢种质量、炉衬寿 命都有很大影响。
12
二、炼钢基本原理
流股中的气体氧与钢液中的碳原子直接接触,反应 生成气体产物一氧化碳,脱碳速度受供氧强度的直接影 响,供氧强度越大,脱碳速度越快。
图1 氧气顶吹转炉氧射流与熔池相互作用示意图
13
二、炼钢基本原理
4.5. 2 金属熔池内部的C—O反应 金属熔池中大部分的碳是同溶解在金属中的氧相作用而 被间接氧化。 [C] + [O] = {CO}
转炉炼钢工艺技术训目的
本次培训侧重点是使大家了解炼钢技术的基本原理,
同时基本掌握京唐炼钢的特点。按照工艺服从的原则明 确炼钢的工作重点。不涉及专业性强的操作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