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其代谢过程受到影响和破坏,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病变,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局部或整株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称为植物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Irish famine),1845-1846 真菌法国葡萄霜霉病,1880水稻胡麻斑病(Bengal famine),1942-1943中国小麦条锈病,1950美国玉米小斑病,19702、植物病理学的概念:是关于植物病害的学问,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病害防治等领域的科学。
3、引起病害的原因: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白化苗,先天不孕)不良的物理化学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肥料,农药)---------非传染(侵染)病害或生理性病害或非寄生性病害有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人为)--------------传染(侵染)病害或非生理病害或寄生性病害4、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1)真菌2)原核生物(细菌,螺原体和植原体)3)病毒(类病毒)4)线虫5)寄生性种子植物等6)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4、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寄生性(parasitism):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活体获取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专性寄生(obligate parasitism) :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营养方式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真菌中的白粉、锈菌、霜霉菌等,病毒、种子植物)非专性寄生:寄生物不仅可以从活的植物上获得营养,而且可以利用死的植物组织进行生活的寄生方式,又称作兼性寄生。
非专性寄生物(兼性寄生物)(大多数的病原真菌和细菌)腐生:只能利用死的植物组织或有机化合物的营养方式致病性:病原物具有的破坏寄主植物并诱发病害的能力是病原生物的另一特性某一种生物引起的症状相对较为固定同一种病原物不同小种、菌系、株系或群体两者关系:病原物必须有寄生性才会导致致病性致病性不能完全从寄生关系所造成的破坏来理解致病性的破坏作用多方面(病原菌的产物)并非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生物(许多植物的菌根真菌)寄生性强弱与致病性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5、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通常是指受病植物上肉眼可见的病变。
症状:分为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其中外部症状包括病征和病状病状是发病植物自身组织或器官的不正常表现。
(褐色的斑点,肿瘤等)1)变色:褪绿、黄化、红化、白化(颜色)1.花叶、斑驳、明脉、条纹、环纹、线纹等(形状)2)坏死:是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引起。
a)斑点:角斑、轮纹斑或环斑b)蚀纹、穿孔c)枯焦、叶烧d)立枯、猝倒e)疮痂、溃疡3)腐烂:植株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a)是受侵染的肉质或木质部分由于病菌的酶和毒素的作用,引起组织分解、败坏造成的,分为干腐、湿腐、软腐、流胶等4)4、萎蔫:茎基的坏死和腐烂、根的腐烂或根的生理活性受到破坏,水分不能及时输送到顶梢,细胞失去膨压,地上部枝叶萎垂。
i.植物的维管束组织被侵染,寄主的水分输导受阻,引起植物急剧失水,细胞膨压下降而发生的凋萎现象,根茎的皮层组织可能完好。
包括青枯、枯萎、黄萎5)5、畸形:由于寄主细胞或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因为病原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而受到抑制或促进所表现出的发育不足或过度生长。
i.矮化、矮缩、丛枝(减生)ii.皱缩、卷叶、线叶、耳突(变态)iii.根癌(增生,与增大的区别,巨形细胞)iv.花变叶等(变态)6、病征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等结构,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
(白粉,黑粉等)1、霉状物2、粉状物3、锈状物4、菌核5、脓状物7、侵染性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关系:非侵染性病害降低植物的抗病性,利于病原侵入和发病;侵染性病害削弱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如某些叶斑病使木本植物提早落叶,使植株更易受到冻害和霜害;也影响光合作用。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续发性病害:当植物发生一种病害后,可继而发生另一种病害,后者称续发性病害。
例如:梨裂果病,常续发霉心病、青霉病等。
8、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单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植物病原物只发生一次侵染的病害。
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而作用很小的病害。
(积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大多局部侵染,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潜育期短。
(单年流行病害)9、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性(parasitism):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活体获取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病原物具有的破坏寄主植物并诱发病害的能力。
单主寄生:有的真菌在同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整个生活史的现象。
转主寄生:真菌必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
真菌生活史: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一、植物病原卵菌及真菌1、主要内容:1)植物病原真菌概况2)真菌的一般性状3)无性繁殖及无性孢子的类型4)有性生殖及有性孢子的类型5)真菌的生活史6)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2、真菌: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细胞壁,以吸收为营养方式,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
大的子实体可达10cm。
种类多(150/10万),分布广,水、土壤中、地面上的各种物体上,大部分是腐生,少数共生和寄生。
有些寄生植物(8000种)、人类和动物上引起病害。
约有80%;植物病原真菌种类多,危害性也大。
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3、真菌的定义:1)有真正的细胞核;2)繁殖时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3)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也有纤维素;4)无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营养方式为异养型,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4、真菌的一般性状:1)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2)菌丝: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是丝状体,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胞3)菌丝体:组成真菌菌体的一团菌丝4)形状:菌丝通常呈圆管状5)大小:直径一般为5~6 μm,大可达100μm。
6)外观:菌丝无色或有色。
有些真菌的细胞质有各种色素,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有的镰刀菌7)菌丝一般由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发展而成,它以顶部生长和延伸。
菌丝每一部分都潜存着生长的能力,每一断裂的小段菌丝均可在适宜的条件下继续生长。
8)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是丝状体,而是一团多核的、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如黏菌;或具细胞壁、卵圆形的非丝状单细胞,如酵母菌和壶菌。
9)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10)细胞壁主要成分除卵菌为纤维素外,大多是几丁质。
11)细胞质膜由蛋白质和脂类组成的单位膜12)细胞质包含有各种细胞器:线粒体、液泡、内质网、泡囊等13)细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14)高等真菌菌丝有隔膜,将菌丝分隔成多个细胞,称为有隔菌丝。
低等真菌菌丝一般无隔膜,通常认为是一个无隔多核的大细胞,称为无隔菌丝。
15)菌丝的变态:吸器,附着胞,附着枝,假根,菌环,菌网等。
并具有相应功能。
16)吸器:短小分枝,吸取养分,寄生植物表皮细胞17)附着胞: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膨大,附着后产生侵入钉。
角质层和表层细胞壁18)附着枝:两旁生出耳状分枝,附着或吸取养分19)假根:分枝,根状菌丝,伸入基质,固着菌体20)菌环,菌网:捕食性真菌21)菌组织:疏丝组织,拟薄壁组织,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外22)菌核:内疏,外拟,越冬、越夏的休眠机构,假菌核23)子座: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假子座24)菌索:“根”,树木病害和木材腐烂,可抵抗不良环境,利于真菌在基质上蔓延,侵入机构25)繁殖体: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后,即进入繁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
26)大多数真菌只以一部分营养体分化为繁殖体,其余营养体仍然进行营养生长,少数低等真菌则以整个营养体转变为繁殖体。
27)繁殖方式分无性和有性两种,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
5、无性繁殖及无性孢子的类型: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基本特征:营养繁殖方式:1)断裂:菌丝断裂或菌丝细胞相互脱离产生孢子2)裂殖:营养体细胞一分为二,分裂成两个菌体3)芽殖:单细胞营养体、孢子或丝状真菌产孢细胞芽生4)原生质割裂:成熟的孢子囊内原生质分割成小块无性孢子:高等植物无性繁殖器官,如块茎、鳞茎、球茎等。
1)游动孢子:是产生于游动孢子囊中的内生孢子。
游动孢子囊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
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根鞭毛,释放后能在水中游动。
卵菌2)孢囊孢子:是产生于孢子囊中的内生孢子。
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
孢囊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接合菌3)分生孢子:外生无性孢子总称。
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成熟后从孢子梗上脱落。
芽殖(芽孢子,芽殖型分生孢子)、断裂(节孢子)、裂殖(裂殖孢子)。
也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梗着生在球状的分生孢子器和盘状的分生孢子盘。
子囊菌、丝分孢子真菌、担子菌4)厚垣孢子:断裂方式产生,菌丝个别细胞膨大而成,具厚壁和浓缩原生质,可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孢子。
夏孢子6、有性生殖及有性孢子的类型有性生殖:是指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它相当于种子。
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进行有性生殖,菌丝体上分化出性器官交配。
性细胞称配子,性器官称配子囊。
真菌有性生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质配:即经过两个性细胞的融合,两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N)合并在同一细胞中,形成双核期(N+N);2、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细胞内两个单倍体的细胞核结合成一个双倍体的核(2N);3、减数分裂:双倍体细胞核经过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核(N),从而变成单倍体阶段。
7、有性孢子类型1)休眠孢子囊:通常是由两个游动配子配合形成的,壁厚,为双核体或二倍体,萌发时发生减数分裂释放出单倍体的游动孢子,如根肿菌和壶菌的有性孢子。
2)卵孢子: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结合而形成。
两者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核配后发育成厚壁的、二倍体的卵孢子。
如卵菌的有性孢子。
3)接合孢子:接合菌门真菌的有性孢子。
由两个同型配子囊顶端融合成一个细胞,并在这个细胞中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的二倍体厚壁孢子。
接合孢子萌发时进行减数分裂,长出芽管,端生一个孢子囊或直接形成菌丝。
4)子囊孢子:子囊菌门真菌。
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