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文学接受电子教案
一、阅读前的素养储备
语言接受能力 生活体验 文学艺术修养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 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 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 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 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 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 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 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 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 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 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读者的主体性
审美活动的主体性 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自由性 读者的主体性 • 对应的客体 • 审美活动的方式 • 审美活动的运思路线、顺序 • 审美创造的思维方式
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 “缀文者”与“观文者” 二者所面对的事物不同 审美方式不同 读者的接受影响作者的创作
文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 作品对读者的接受具有规范作用
接受美学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德国 代表人物:尧斯 伊瑟尔
主要特点:把艺术欣赏,即读者 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提到中心的 地位。
艺术活动
艺术创作 艺术欣赏 艺术作品
尧斯的观点:
尧斯把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文学作品 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读者 “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作反映的环节,本身 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的力量。”
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 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在接受动机的 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 对文本的接受行为。
审美动机
娱乐、消遣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借鉴动机
批Hale Waihona Puke 动机二、审美感受文本的阅读与文学形象的重新建构
➢经过读者能动创造重新 建构的文学形象,同作家 创造并试图表达出来的形 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文学作品首先是为接受
者而写的。……在作者、作
品和读者这个三角形中,读
者不只是被动的一端,一连
串的反应,它本身还是形成 历史的又一种力量。
姚斯
——姚斯:《作为向 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
伊瑟尔
可读的文本/可写的文本
将读者直接等同于作者, 从而肯定读者的主体特性。
罗兰·巴特: 《S/Z》
读者的作用
文学活动的主体
(二)文学接受与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 文学接受的理想状态
主客体和谐 以作品为中心
文学接受 包括阅读、鉴赏、批评等
主客体可能相排斥 以读者为中心
强调:对话; 没有阅读,作品不可
能是美的
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文学理论对艺术接受的研究
艺术活动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
接受美学改变了研究的重点:
把艺术欣赏,读者对艺术的接受放到 了中心地位。
尧斯举了一个例子:
费陀的《芬妮》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伊瑟尔的观点
“空白”理论 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结构上的“空白”, 它存在于情节、对话、生活场景、人物 性格、心里描写等方面, 这些“空白”所 造成的作品的许多不确定性,它们召唤 着读者以创造性想象去填补。
读者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 再造 再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形象的构建还包括 对于文学文本字里行间涌 动着的情感的创造性体验。
审美感受在文学阅读中的核心地位
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
*文学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精神
生产活动,它存在于世界、作 家、作品、读者四要素之间的 动态关系之中。
*作家和读者构成文学活动的主
体。
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主体是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
整体性的人,必然要受到文学活动以 外的各种社会性因素的制约和决定。
*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阅读,同一
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语境、不同心 境下对同一文本的阅读,都会有或多 或少的不同。
第七章--文学接受
一、关于文学接受 (一)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 物质消费+精神消费
阅读+未阅读
文学接受
共
同 纯粹的精神活动 指
向
阅读/欣赏行为
强调消费主体的经 强调接受主体的阅读 文
济能力、闲暇时间等 能力、文学修养等
学
消费研究视角比较 接受研究侧重于审美 鉴
复杂
经验或艺术心理
赏
低层次的文学接受 高层次的文学消费
伊瑟尔:“召唤结构”
英加登
英加登:“空白”、“不确定点”
二、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
海德格尔 18891976
士兵们把荷尔德林的赞 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 背包里。贝多芬的四重奏 放在出版社仓库里,与地 窖里的马铃薯无异。
——海德格尔:《艺 术作品的本源》
未经读者阅读的文 学作品作为“物” 的客观存在,仅具 有潜在的审美意义。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 读、欣赏,潜在的 文学作品的意义才 能被激活,成为活 的文学作品。
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 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 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
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
亚里士多德:“净化”观念 孟子:不以意逆志
然则我自做我之《金瓶梅》, 我何暇与人批《金瓶梅》?
全以我此日文心, 逆取他当日的妙笔, 则胜如读一部《史 记》。
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
(三)所谓文学接受:
是一种 以文学文本为对象、 以读者为主体、 以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目的的 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
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 值、属性进行主动选择、接纳或扬弃的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构成
一、读者的作用和地位
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 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 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文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 力及其思想感情的深刻 性、艺术上的微妙性, 也只有靠读者积极的领 悟、玩味,才得以实现。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 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 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张大千:《云破 月来花弄影》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过程
❖阅读前的素养储备 ❖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 ❖艺术鉴赏与审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