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

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


预防措施 1、广泛宣传生或未熟海产品的危害性; 2、肝病病人为高危险人群,生吃海产品将
有生命危险; 3、海产品应彻底再加热,食用前加适量醋 4、储存海产品要冷藏; 5、加工海产品一定要生熟分开。
有毒动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特点
中毒的食物及原因:种类多原因各不相同 主要症状:腹痛、恶心、呕吐;病程一般较短 体征潜伏期:一般0、5-1小时,个别较长(甲
状腺中毒6-12小时) 预防措施: 1、宣传、普及预防食物中毒知识; 2、使用新鲜原料; 3、不食用异常动植物; 4、豆浆、菜豆烧熟煮透后食用。
中毒食品仍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共计11起, 291人,占总中毒起数的52.3%,占总中毒人 数的49.6%。
上半年我市发生食物中毒情况
中毒起数:9 中毒人数:425 高发时段:5月份,235人 高发场所:集体食堂,239人 中毒食品:植物性食品为主,264人 中毒原因:微生物,236人
2.该菌污染产毒的食品一般无腐败变质的 异味,故不易被发觉,因此剩饭菜要彻 底加热后食用;
3.注意食品储存的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 尘土、昆虫及其它不洁物污染食品。
痢疾杆菌中毒
中毒的食物及原因:含水量高的食品、熟 制品,以冷荤和凉拌菜为主,受到感染者 粪便、水源污染。中毒季节多为7-10月份。
主要症状:剧烈腹痛、呕吐频繁腹泻,水 样便、混有血液和黏液,并有里急后重感。 恶寒、发热,体温高者可达40℃以上;重 者出现痉挛。
奶、肉、豆制品受到带有蜡样芽孢杆菌的土壤、 空气、尘埃、昆虫的污染,产生致吐、腹泻肠 毒素。中毒季节多为夏秋季
主要症状:呕吐型、腹泻型或两型兼有。呕
吐型症状以恶心、呕吐为主,并有头晕、四肢 乏力等;腹泻型以腹痛腹泻为主。病程一般836小时,愈后良好
体征潜伏期:8-16小时
预防措施
1.蜡样芽孢杆菌在15℃以下不繁殖,剩饭、 剩菜应低温保存;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中毒的食物及原因:肉、禽、蛋、鱼、奶类及 其制品受到致病菌污染
主要症状:腹痛、呕吐、腹泻;病程一般2-4天 体征潜伏期:一般6-12小时 预防措施: 1、使用原料新鲜; 2、加工食品做到生熟分开(用品、用具、场所); 3、肉、禽、蛋、奶类食品做到烧熟煮透后食用; 4、剩余食品做到彻底加热后食用; 5、储存食品应具备条件; 6、宣传、普及预防食物中毒知识。
主要症状:腹痛、腹泻、,除老幼者外, 一般预后良好。
体征潜伏期:8-24小时。
预防措施
1. 食品食用前一定要烧熟煮透,剩余食品 要重新加热后食用;
2.冷荤菜要冷藏;
3. 加工、储存食品容器、工具用后应清洗 消毒;
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中毒
中毒的食物及原因:自制发酵淀粉类,如糯米 面汤圆、吊浆粑、小米或高粱米制品、马铃薯 粉条、甘薯淀粉、变质银耳等受到土壤中该菌 污染。中毒季节多为夏秋季。
主要症状: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胃荣 物,重者咖啡色)、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 力,重者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 意识不清、抽搐、休克等,一般无发热,病死 率较高。
体;
2、制售发酵谷类食品要勤换水、无异味, 制浆后快速晾干,避免土壤污染;
03年我市食物中毒情况
2019年度我市共发生食物中毒21起,中毒人 数587人,死亡1人。
食物中毒发生的高峰季节为6月份,共计6起, 134人(死亡1人),占总中毒起数的28.6%, 占总中毒人数的22.8%;
发生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为集体食 堂,共计7起,265人(死亡1人),占总中毒起 数的33.36%,占总中毒人数的45.1%;
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
蜡样芽胞杆菌 布鲁氏杆菌属 空肠弯曲菌 肉毒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李斯特氏菌
牛分支杆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霍乱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耶尔森氏菌
致病微生物的来源(一)
有些来自动物
– 沙门氏菌 – 空肠弯曲菌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体征潜伏期:10-24小时。
预防措施
1. 食品食用前一定要烧熟煮透,剩余食品 要重新加热后食用;
2.烹调或调制前应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 卫生,便后要洗手;
3.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
4.加工、储存食品容器、工具用后应清洗 消毒;
产气夹膜梭菌中毒
中毒的食物及原因:肉类、水产品、熟 食、牛奶受到人畜粪便、土壤、污水污 染。中毒季节多为夏秋季。
3、禁止出售腐败变质银耳;
4、加工、储存食品容器、工具用后应清洗 消毒。
致病性弧菌(河、创伤弧菌)
中毒的食物及原因:生的或未熟的鱼、 贝类海产品,受到海水和沉积物的污染。 中毒季节多为温暖季节。
主要症状:恶心、呕吐、水样便腹泻, 有发热、畏寒、肌肉痛、血压下降、血 小板减少等症状。
体征潜伏期:24-48小时。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1、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 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2、食品生产及流通的全球化使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越来越复杂;
3、新的食品加工技术的应用,食品品种新旧交替使食 品卫生监督应酬不暇;
4、东西方饮食习惯的交融,国人的饮食习惯在不断的 发生变化;食品加工的场所和工艺变化不大。
5、自然灾害、社会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泄露)的突发 改变,使人体健康防线变的更脆弱;
6、新病原体和传播媒介的流行和发现,不断给人类的 食品安全和健康带来威胁和挑战。
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
1、食品生产经营者缺乏有效的自身管理; 2、食品加工不当; 3、食品贮存不当; 4、误用有毒有害物质; 5、从业人员带病操作污染食品; 6、原料本身含有毒素或污染; 7、投毒。
有些来自海产品
– 副溶血型弧菌(嗜盐菌)
有些来自土壤和植物
– 霉菌 – 蜡样芽胞杆菌 – 肉毒杆菌
致病微生物的来源(二)
有些来自水源
– 副溶血性弧菌 – 霍乱 – 产毒藻类
有些来自人类
– 病毒 – 伤寒 – 痢疾 – 金黄色葡萄球菌
蜡样芽孢杆菌中毒
中毒的食物及原因:剩米饭、剩菜、凉拌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