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

论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

论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研究
服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

古代人把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护身。

人类最初的衣服是用兽皮制成的,包裹身体的最早“织物”用麻类纤维和草制成。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开始有简单的纺织生产,采集野生的纺织纤维,搓绩编织以供服用。

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工培育的纺织原料渐渐增多,制做服装的工具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服装用料品种也日益增加。

织物的原料、组织结构和生产方法决定了服装形式。

用粗糙坚硬的织物只能制做结构简单的服装,有了更柔软的细薄织物才有可能制出复杂而有轮廓的服装。

最古老的服装是腰带,用以挂上武器等必需物件。

装在腰带上的兽皮、树叶以及编织物,就是早期的裙子。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

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

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式。

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

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

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
织织物。

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

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

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作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

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

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

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

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

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

近代,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可供制做服装的织物品种和数量增加,促进了服装生产。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吸收西方服式特点的中山服、学生服等开始出现。

1950年以后,中山服几乎已成为全国普遍流行的服装,袍褂几近消失。

随着大量优质面料的出现,服装款式也有发展。

现代服装设计已成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而服装生产已经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

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

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

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
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

《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

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

"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

《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说:"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

"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

深衣连衽钩边,穿时要束腰带。

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故称绅士或缙绅。

皮带已经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做钩络带或蹀躞带。

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

《礼记》曰:"衣不帛襦袴。

"这是因为襦和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

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

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

《释名》曰:跨也。

两股各跨别也。

"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

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

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

连裆的短裤,叫做裈。

裈短如牛鼻,俗
称犊鼻裤。

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和周锡保教授所着《中国古代服饰史》。

前者重文物考释而轻舆服文献,后者则重文献资料而推究渊源流变,都是从历史实证与宏观发展演变角度来研究的通史格局。

近十年来,主要服饰着作有:黄能馥、陈娟娟的《中国服饰史》,以中华服饰的起源作为开篇,依次对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服装发展过程作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内容包括服装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装纹样、首饰配饰等,全书插图千余幅,分类详细,图文并茂,是一部较好的高级教科书。

同样作为教科书,孔德明的《中国古代服饰·用具·职官》,是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探索而完成的集知识性、学术性为一体的专着。

华梅的《古代服饰》以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为线索,系统揭示了我国历代服饰的发展特点和艺术风格。

全书分为远古衣影、商周瑰奇、秦汉成仪、魏晋通脱、隋唐华彩、宋明矜巧、金元雄浑和服饰研究等,对1个世纪以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审视和综合。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绩斐然,主要表现在:其一,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对服饰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和论证;其二,研究方法可信,研究者多采取用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结合考证的形式进行研究,增加了论
证的科学性。

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依然有缺憾存在:其一,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服饰的论着较缺乏,尽管多数论着是按照历代各个时期的结构去研究的,但视角往往局限于某一层面;其二,采用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者较少,多是基于或无法绕开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所列资料;其三,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论着较缺乏,特别是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虽具有多角度等特点,但在深入细致方面还是有一定缺憾,如匈奴服饰文化就是学术界很少综合和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其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较少,从科学技术、地理环境、文字学、哲学等角度对古代服饰进行研究和论证的成果并不多见;其五,对个别朝代的服饰研究成果甚少,如研究明朝服饰的论文近十年来仅有8篇,没有专着。

如果说中国古代服饰史是源远的长河,近十年来的服饰研究则如涓涓的细流,留待后人去开拓、挖掘的领域依然广阔。

相信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术界的日益重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教管学院09级应用心理学A班
兰姝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