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而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也是相对的。

2.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形成正确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构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模型。

实验探究: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探究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关系。

难点:物体在运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依然成立。

【实验器材】• 1.弹簧秤。

• 2.力传感器。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实验1: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学生: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实验2:利用力传感器探究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思考:两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与运动状态无关。

二、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题:静止在斜面上的物块与外界存在几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师:思考: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性质是否相同?例题:静止在桌面的的小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他们是平衡力还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相同性质的力。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关系通过学生讨论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例题2: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桌面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它们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生讨论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问题的设计,确保实验过程的严密性。

通过该题目让学生掌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分析。

教师总结,点明这堂课的重点图6《牛顿第三定律》学情分析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定性地了解。

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对平衡力是指同一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相互平衡,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

但是,他们的这一知识只可能是定性的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上,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

要实现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进一步认识,并进行定量的探究。

对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同的学生认识深浅不同,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足以支持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

《牛顿第三定律》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水火箭引入课题,通过生活中的喷灌装置结束课题,这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纵观古代史到现代史,可以说物理领域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生活的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生活是物理灵感的源泉,生活又可以为物理理论的实践提供证明和保证。

生活和物理,一个是实践,另一个是理论,必须把实践和理论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研究物理,探索生活的奥秘。

本节课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1.课标的达成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体会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受力分析例题设计,让学生深入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和瑰丽,这样就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从整节课堂上来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群体同学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3.本节课课堂训练题设计,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启发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本节课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让学生明白通过认真的观察加上有意识的思考,就可以实现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法。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课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定性地了解。

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对平衡力是指同一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相互平衡,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但是,他们的这一知识只可能是定性的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上,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

要实现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进一步认识,并进行定量的探究。

牛顿第三定律更加清晰地指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使之成为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获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特点。

学生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难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节为新授课,第二节为习题课。

《牛顿第三定律》评测练习基础夯实1.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及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可以互相抵消C.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D.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出现,同时消失2.中国运动员黄珊汕是一名蹦床运动员,黄珊汕在与蹦床接触的时候受到几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忽略空气阻力)()A.一对B.两对C.三对D.四对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人行走时向后蹬地,给地面向后的摩擦力,地面给人的摩擦力是人向前的动力B.人匀速游泳时,人在水中的运动是对水向前用力,水给人的力是阻力,方向向后C.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因有重力,才有对桌面的压力,才有桌面的支持力出现,即压力先产生,支持力后出现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应是先有作用力,再有反作用力,作用力先变化,反作用力随后跟着做相应变化4.跳高运动员从地面上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B.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C.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D.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5.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着我国三名宇航员顺利飞入太空.下面关于飞船与火箭上天的情形,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火箭尾部向外喷气,喷出的气体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让火箭获得了向上的推力B.火箭尾部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使火箭获得飞行的动力C.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了空气,火箭虽然向后喷气,但也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D.飞船进入运行轨道之后,与地球之间仍然存在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6.一物体受绳拉力的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先做加速运动,然后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减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B.减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C.只有匀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才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相等D.不管物体如何运动,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7.如图所示,两个弹簧测力计钩在一起,两边通过定滑轮各挂一个质量均为m的重物,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大小为()A.2mg B.mg图2C.0 D.无法判断8.运动员在长跑时与地球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数为() A.一对B.二对C.三对D.四对9.如图3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体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而处于静止状态,对M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能受三个力作用图3 B.可能受四个力作用C.一定受三个力作用D.一定受四个力作用能力提升10.用手托着一块砖,开始时静止不动,当手突然向上加速运动时,砖对手的压力() A.一定小于手对砖的支持力B.一定等于手对砖的支持力C.一定大于手对砖的支持力D.一定大于砖的重力11.质量为M的人站在地面上,用绳通过定滑轮将质量为m的重物从高处放下,如图4所示,若重物以加速度a下降(a<g),则人对地面的压力为()A.(M+m)g-maB.M(g-a)-maC.(M-m)g+ma图4D.Mg-ma《牛顿第三定律》课后反思在开始设计本节课时,我参看了很多优质课的视频,发现很多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知识突出了知识点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物理脱离了生活,变成了无源之水。

物理本身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我的设计上,重点突出了生活中的物理,从“水火箭”的设计到喷灌装置的展示,都很好的体现了物理服务于生活。

但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下面逐项分析。

1.水火箭的演示实验中,绳子拉的太低,导致后面的学生无法看清楚整个实验的过程。

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演示实验中,设计的比较随意,没有体现物理的严谨性。

3.实验过程的整体设计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启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本节实验。

本节课出现以上问题,既有教学设计的问题也有实验本身创新性带来的问题,但总体来看本实验对学生的启发作用还是明显的,能够启发学生多思考、多动手,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牛顿第三定律》课标分析从课程标准上来看,本节课需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下几项。

1.物理观念通过生活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例子,能够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物质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是有力来改变的。

2.科学思维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实现了初中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的定量分析,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3.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实验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4.科学态度和与责任培养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