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化学品中毒急救方法

常用化学品中毒急救方法

常用化学品中毒急救方法XXXXXXXXX年XX月目录1.氰化物【毒理】职业性氰化物中毒是通过呼吸道吸入和皮肤吸收引起的,生活性中毒以口服为主。

口腔粘膜和胃肠道均能充分吸收。

氰化物进入体内后析出氰离子(CN-),为细胞原浆毒,对细胞内数十种氧化酶、脱氢酶、脱羧酶有抑制作用。

但主要是与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止了氧化酶中三价铁的还原,也就阻断了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形成了内窒息。

此时,血液中虽有足够的氧,但不能为组织细胞所利用。

故氰化物中毒时,静脉血呈鲜红色,动静脉血氧差自正常的4%~6%降至1%~1.5%。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故首先受累,尤以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为甚,先兴奋,后抑制,呼吸麻痹是氰化物中毒的最严重的表现。

某些腈类化合物的分子本身具有直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氰酸盐对消化道有腐蚀性,口服致死量氢氰酸为0.06 g,氰酸盐0.1~0.3 g。

成人服苦杏40~60粒,小儿服10~20粒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一般急性中毒表现可分为四期:1)前驱期吸入者可感眼、咽喉及上呼吸道刺激性不适,呼吸增快,呼出气有苦杏仁味,头昏、恶心。

口服者有口、咽灼热、麻木、流涎、恶心、呕吐、头痛、乏力、耳鸣、胸闷及便意。

一般此期短暂。

2)呼吸困难期紧接上期出现胸部紧迫感、呼吸困难、心悸、血压升高、脉快、心律不齐,瞳孔先缩小后散大。

眼球突出,视、听力减退,有恐怖感,意识模糊至昏迷,时有肢体痉挛,皮肤粘膜呈鲜红色。

3)惊厥期病人出现强直性或阵发性痉挛,甚至角弓反张,大小便失禁,大汗,血压下降,呼吸有暂停现象。

4)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感觉和反射消失,呼吸浅慢,甚至呼吸停止。

若能抢救及时,可制止病情进展。

【诊断】口服大量氰化物,或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的氰化氢气体,可在数秒钟内突然昏迷,造成“闪电型”中毒,甚至在2—3分种内有死亡的危险。

此外,患难口唇、皮肤及静脉血呈鲜红色,呼出气体有苦杏仁味。

【急救处理】急性中毒具体治疗措施有:1)现场急救使患者迅速脱离中毒现场,脱去污染衣物,同时冲洗污染皮肤。

呼吸停止者行人工呼吸,给予呼吸兴奋剂。

2)解毒药物的应用具体用药是:a.立即将亚硝酸异戊酯1~2支放在手帕中压碎,放在患者口鼻前吸入15秒,间隔2~3分钟再吸1支,直至静脉注射硝酸钠为止(一般连续用5~6支);b.在吸入亚硝酸异戊酯的同时,尽快准备好3%亚硝酸钠注射液,按6~12 mg/㎏加入25%~50%葡萄糖液20~40ml中缓慢静注(2~3ml/min),注射时注意血压,一旦发现血压下降,立即停药。

上述二药仅限于刚吞入药物,现场抢救时有效;c.在注射完亚硝酸钠后,随即用同一针头再注入50%硫代硫酸钠(大苏打)20~40ml,必要时可在1小时后重复注射半量或全量,轻度中毒者单用此药即可。

3)高浓度给氧既往认为窒息性气体中毒机理是细胞呼吸酶失活,输氧无助于缺氧状态的改善。

近来的研究证明,血氧张力增高,不仅可以提高组织细胞对氧的摄取能力,而且对失活的细胞呼吸酶亦具有激活作用。

4)对症支持疗法皮肤灼伤可用1:5000高锰酸钾和硫化铵液擦洗。

恢复期可用大剂量维生素C。

2.叠氮化钠【毒理】该品主要在有机合成中有叠氮酸气体逸出,产生危害。

该品与氰化物类似,体外研究主要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其他酶,并能使体内氧合血红蛋白形成受阻。

【临床表现】当接触叠氮钠蒸气时,对人的急性毒性作用是刺激眼和鼻,并引起支气管炎、头痛、血压下降、头晕、视觉模糊、轻度呼吸困难、晕厥、虚弱或虚脱及心动过缓等。

严重者可出现脑水肿。

持续接触高浓度叠氮钠可引起痉挛和死亡。

常规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急救处理】1)早期足量应用硫代硫酸钠5~10g静脉注射,如需要可反复应用。

2)细胞色素C30 mg、维生素C2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静脉滴注,以及辅以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3)如出现肺水肿,可用地塞米松10 mg溶于50%葡萄糖液20 ml中静脉注射。

4)谷胱甘肽100 mg肌内注射,每日1次。

3.硫酸二甲酯【毒理】在生产过程中,不遵守操作规程,生产设备或容器泄漏、破裂爆炸,搬运中容器破损,清洗含有硫酸二甲酯残液的空桶、钢瓶,检修管道、泵、压缩机防护不当,或排风装置发生故障等意外事故均可发生硫酸二甲酯中毒。

偶因误服中毒。

硫酸二甲酯蒸气与湿润的眼结膜及呼吸道黏膜接触后,在表面缓慢水解成甲醇、硫酸及硫酸氢甲酯。

甲醇吸收至血循环,引起神经系统毒作用;而硫酸和硫酸氢甲酯则对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与组织中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皮肤及黏膜可引起严重炎症及坏死。

在死亡病例的血液及内脏均测得甲醇。

液态硫酸二甲酯滴于皮肤,当时无感觉,间隔一定时间后,局部发热至灼伤,继而出现水疱,病情逐渐进展,可使皮肤坏死,形成溃疡。

浓度高、接触时间长,则侵入呼吸道深部,可使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发生渗出性、腐蚀性病变;腐蚀肺泡可致肺泡破裂。

全身毒作用只有在浓度高时才出现,对机体生命器官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可致心、肝、肾损伤,而且发病潜伏期愈短,症状愈重。

【临床表现】1)眼部刺激反应:吸入蒸气轻者仅有眼结膜刺激症状。

重者经30分钟~24小时潜伏期出现眼痛、羞明、流泪、异物感、眼睑水肿和痉挛、视物模糊,眼结膜充血、水肿,呈“水葡萄”样,角膜上皮有弥散性点状浸润,甚至大片脱落,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或色觉障碍。

2)呼吸系统:轻度中毒时除刺激反应外,出现呼吸道黏膜腐蚀症状,流涕、流涎、咽痛、咳嗽、咯泡沫痰、声音嘶哑,口腔黏膜有散在溃疡,咽部及悬雍垂充血水肿、疱疹、糜烂、间有白色假膜,声带充血水肿,呼吸音粗糙。

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和心悸等症状;间歇性阵咳,痰白色黏稠,可带血。

双肺闻及干湿性啰音。

可伴有轻度心肌损害。

重度中毒的严重患者在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喉头水肿和中毒性肺水肿。

继之躁动不安,血压下降以至休克。

3)皮肤损害:接触硫酸二甲酯液体或蒸气可引起皮肤红肿、水疱、糜烂、点状出血。

严重时发生坏死,结缔组织疏松部位如阴囊处可因间接接触而有红、肿、痛和妁烧感,并可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型接触性、过敏性皮炎。

痊愈较缓慢。

4)口服中毒可立即出现腐蚀性口腔炎和胃肠炎症状,随后腭垂及其附近出现血斑、喉头水肿、肺水肿,可有烦躁不安、惊厥,还可发生肝脏损害。

多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5)长期接触低浓度硫酸二甲酯,可发生眼部及呼吸系统慢性炎症。

常有视觉模糊、慢性眼炎、鼻炎、喉炎和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以及肺气肿等。

还可引起接触性和过敏性皮炎及丘疹。

【急救处理】1)急性中毒者应迅速移离现场到新鲜空气处,更换被污染的衣服,并用大量清水、淡氨水或4%碳酸氢钠溶液擦洗身体,愈早、愈彻底愈好。

车间内可用氨水喷雾中和毒物。

2)及时吸氧,保持安静;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采用足量、短程疗法。

雾化吸入2%~4%碳酸氢钠溶液,防止肺水肿。

同时为预防、控制感染,早期应用抗生素。

3)给予镇静、祛痰、抗过敏及解痉等药。

喉头水肿时,及时气管切开或插管。

4)口服中毒时忌催吐、洗胃、导泻和灌肠。

可饮服牛奶、蛋清或豆浆。

口服氧化镁乳剂100~300m1等胃黏膜保护剂。

5)皮肤接触或灼伤可立即用大量清水、淡氨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继涂紫草油,已形成的溃疡面可用1%呋喃西林溶液或4%~8%庆大霉素溶液湿敷。

眼受污染时,应尽早用清水,然后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再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眼药水交替滴眼。

角膜损伤者应注意散瞳,给予球结膜下白血疗法等对症处理,防治感染。

6)鼻和口腔用2%~4%碳酸氢钠洗漱;鼻腔黏膜水肿,分泌物多时,用地塞米松冷霜涂布;对化学性咽喉炎早期采用地塞米松、碳酸氢钠、氨茶碱、链霉素混合液作雾化吸入,每2~4小时1次。

后期因不断有坏死黏膜脱落,可采用α-糜蛋白酶超声雾化吸入。

硫酸二甲酯中毒常致严重器质性病变,故应积极保护心、肝、肾,加强全身治疗。

4.氯甲酸甲酯【毒理】生产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的泄漏而致吸入,操作不慎、投料超量、焊接维修及拆修管道不慎,检验工人意外吸入,无任何防护进入或逗留于氯甲酸甲酯气体泄漏现场被液体沾染衣物而灼伤。

该类物质对呼吸道、眼结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人接触该类物质时主要表现为眼、上呼吸道刺激及皮肤灼伤;也可引起皮肤过敏。

吸入较高浓度时发生肺水肿。

当氯甲酸甲酯浓度达0.052g/m3时即引起催泪,达1g/m310分钟内即可致死。

该物质的刺激强度为氯气的5倍,为光气的1/275×10-6g/ml浓度仅能耐受1分钟;50×10-6g/ml接触一定时间,即引起上呼吸道和肺的炎症;200×10-6g/ml以上接触较长时间,可产生肺水肿。

【临床表现】接触后有眼结膜、咽部充血,并立刻出现流泪、流涕、咳嗽等症状,多数伴有恶心、呕吐,持续30~60分钟经治疗后稍缓解或无缓解。

出现问质性肺水肿患者6小时后有胸闷与轻度胸部紧束感,8~16小时后出现呼吸音粗糙或呼吸音减低,有的不能平卧。

严重者可于30小时后出现烦躁不安、口唇青紫、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和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等肺水肿症状。

接触此物灼伤者伴有眼睑、眼结膜及局部皮肤红肿,剧烈疼痛,畏光等。

值得注意的是,当患者吸入后症状尚不明显时,肺部变化已较严重。

待出现典型肺水肿的临床症状后再采取有关治疗抢救措施,已为时过晚。

【急救处理】1)安静和卧床休息a.中毒后不论有无症状、体征,都要卧床休息,并严密观察24~48小时。

b.已发生肺水肿的患者应取坐位或半卧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必要时可轮流结扎四肢,结扎压力应介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每次结扎10~15分钟。

注意应先扎后放,以免骤然增加回心血量。

休克时忌用此法。

2)给氧a.双侧鼻塞或鼻导管吸氧:吸氧流量为4~6L/min,最高不超过8L/min,间断吸入2~3日。

需要时可子面罩加压给氧或加压呼吸,但需注意调节压力,以免影响石心室心搏量,导致左心室心搏量减少和血压下降。

b.氧气帐给氧:适合于严重肺损伤或伴有气胸、纵隔气肿的肺水肿,尤其适用于不合作的重症患者,以及不宜用正压给氧者。

患者入帐后需快速按动充氧按钮,以保证氧帐内有一定氧浓度,使氧流量保持在5~7L/min。

有二氧化碳潴留且气道不通畅的患者忌用。

c.高频喷射通气(HFLV):供氧压力0.5~1.5 kg/cm2,频率为15~22次/min。

d.高压氧舱给氧:舱内压力在2.5个绝对大气压以下,每次吸氧时间在30分钟以内。

e.其他:必要时可考虑静脉给氧,将3%过氧化氢溶液40~60ml,用葡萄糖液稀释成0.3%溶液,缓慢(每分钟不超过10 ml)静脉注射或滴注,每3~4小时1次。

3)镇静:用于精神紧张者,以减轻烦躁不安和呼吸困难,并可扩张周围静脉,减少回心血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