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语文高二-2020至2021学年语文苏教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6单元4 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语文高二-2020至2021学年语文苏教史记选读教师用书第6单元4 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一、读准字音爨.(cuàn) 喋.血(dié) 馈.粮(kuì) 辎.重(zī) 裨.将(pí) 晨炊蓐.食(rù) 拊.循(fǔ) 绐.(dài) 二、识记通假(1)晨炊蓐食(“蓐”同“褥”)(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3)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4)亦已罢极(“罢”同“疲”)(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6)上怒曰:“亨之。

”(“亨”同“烹”)三、一词多义 (1)食⎩⎪⎨⎪⎧常从人寄食.饮(名词,读shí,可吃之物)大丈夫不能自食.(动词,读sì,自食,指自己养活自己)今日破赵会食.(动词,读shí,会食,集合用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动词,吃)平生衣取蔽寒,食.取裹腹(名词,食物)月盈则食.(动词,同“蚀”,亏缺)(2)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动词,讨厌)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动词,吃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满足)(3)差⎩⎨⎧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名词,参差)终如其言,一无差.错(名词,差错,错误)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名词,差别)差.强人意(副词,略微)(4)置⎩⎪⎨⎪⎧置.之亡地而后存(动词,放,安放)高帝曰:“置.之。

”乃释通之罪(动词,赦罪,释放)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添置) (5)夷⎩⎪⎨⎪⎧遂夷.信三族(动词,夷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名词,平坦之地)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名词,平辈)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名词,铲平,消除)今操芟夷.大难(动词,平定) 四、词类活用(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名词用作动词,给饭吃) (2)议欲下.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3)足下深沟.高垒.(名词用作动词,挖沟;筑墙) (4)如我能将.几何(名词用作动词,率领) (5)欲东.下井陉击赵(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6)师.事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8)英俊乌.集(名词用作状语,像乌鸦一样) (9)乃晨.炊蓐.食(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 (10)水上军开入.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 (11)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 (12)羞.与绛、灌等列(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五、古今异义(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布衣服。

(2)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仔细考虑。

今义:注意,小心。

(3)其实..不过数千古义:两个词,“其”代指他,“实”意为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六、文言句式(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判断句)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3)必为二子所禽矣。

(被动句)译文:我们一定会被他们二人俘虏。

(4)知其不用。

(被动句)译文:了解到广武君的计谋没有得到采纳。

(5)何为为我禽? (宾语前置句被动句)译文: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6)使人人自为战。

(宾语前置句)译文: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斗。

(7)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

(状语后置句)译文:如今又在张耳辅助下,计议要夺取赵国。

(8)冤哉亨也!(主谓倒装句)译文:煮死我,冤枉啊!(9)坚营勿与战。

(省略句)译文: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10)不能死,出我袴下。

(省略句)译文: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神鬼莫测的“兵仙”——韩信韩信(?-前196年),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西汉开国功臣,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被贬为淮阴侯。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参与整理兵家著作,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均已失传。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破。

汉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

文化常识古代的“十二时”“十二时”是古代一种特殊的纪时法。

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把一昼夜进行了等分,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叫“时辰”。

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它们正好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这样又可用十二地支称呼十二时辰,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选文为我们介绍了韩信早年的寄食生活,叙述了他巧妙指挥的井陉一战,及其后期因涉嫌谋反而遭斩杀灭族的经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能屈能伸、战功卓著、功高于世的良将形象。

但功高于世的他却落得个被夷灭宗族的可悲下场,他的结局倾注了作者司马迁无限的同情和感慨。

淮阴侯列传⎩⎪⎪⎪⎨⎪⎪⎪⎧⎭⎪⎪⎪⎬⎪⎪⎪⎫一、(1~3段)韩信早年受辱⎩⎨⎧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二、(4~7段)韩信的军事才能⎩⎨⎧(第4段)广武君力劝成安君(5~6段)井陉之战(第7段)韩信论战三、(8~10段)韩信的悲剧⎩⎨⎧(第8段)刘邦忌讳韩信(第9段)韩信被杀(第10段)问难蒯通四、(第11段)太史公评价韩信兵仙1.开篇叙述韩信为布衣时的三件生活琐事,反映了他早年怎样的性格?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性格作者意图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①运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

②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的忍辱负重,开阔胸襟,乐观自信正是他后来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立下盖世之功的前提;他的知恩图报也是酿成其悲剧的重要原因漂母饭信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①对比。

成安君和广武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②衬托。

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3.本文文学化的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互见法”的运用:本文对刘邦、吕后、萧何等人的描写就是采用了“互见法”。

(2)充沛的感情抒发:文末“太史公曰”一段文字,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太史公对韩信的无限惋惜和同情,对刘氏集团“兔死狗烹”的厚颜无耻的行为的讽刺和不满。

(3)精琢的细节描写:“胯下之辱”这一细节,不仅活画了屠中少年的无赖品行,而且借“孰视”“蒲伏”两个动作很好地体现了韩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品质。

(4)精彩的场面描写:在井陉口之战中,韩信“背水陈”,引诱赵军倾营而出,另遣伏兵夺取赵军营垒,“拔赵帜,立汉赤帜”的恢宏场面的描写,及对两军殊死搏斗的惊险场面的描写,增添了许多文学的因素,很富有传记文学的特征。

(5)细致的心理描写:在刘邦与韩信关于“将兵”和“将将”一段对话中,司马迁用对话描写表现了刘邦君临天下、志得意满的骄矜心理和韩信感到命运弄人的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作者注意从微观入手来描写人物,即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6)对比、烘托的手法:井陉口一战中,成安君的庸俗愚蠢,诸将的平庸无奇,形象地烘托出韩信的运筹帷幄和用兵如神。

4.韩信为什么会被害?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①功高震主;②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③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④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