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课程教学大纲(保留版权)《健康心理学》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健康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影响人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了解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技术,分析与处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健康心理问题。

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0小时,课堂讲授占80%,实习占20%课程考核方式分两部分,一是学科结业闭卷考试,100分钟,占学科总分70%;二是平时作业思考题或小论文,占30%。

主要参考教材Phillip L.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郑晓边著:《心灵成长-校园生活中的健康心理与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论一、健康1.大众对健康的解释2.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解释“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WHO,1947)。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三分法观点,将健康限定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而非仅仅是疾病的缺乏。

3.汤纳特尔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的解释4.整体健康观5.健康的水平(1)格林伯格提出了健康的五级观点。

(2)汤纳特尔的三级健康水平模式6.结论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

对健康的理解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生理、心理和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不能称之为健康。

健康的特点二、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科学的婴儿期。

1、定义:是对促进和维护健康、防治生病、辨别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联系、以及对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形成的融教育、科学和心理学学科专业贡献为一体的结合体。

该定义特征:包括教学、研究、干预三大职业活动。

2、健康心理学的对象健康心理学的对象是与人的健康有关的行为,或者是达到健康状态有关的心理现象。

3、健康心理学的目的健康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两者之间联系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具体而言,健康心理学的目的有两个方面:消除消极的健康行为。

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

4、健康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健康心理学者的职责作为教育者:从学校到社会与政府。

作为研究者:识别影响健康维护或增加疾病危险的心理过程,教育与干预角色与效果评估。

作为临床医生:参与评估、诊断与治疗。

6、健康心理学的专业培训目标7、健康心理学的未来三、健康行为健康行为:一个人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活动。

1、汤纳特尔的四级健康行为模式(J.Donatell,1988)。

2、决定健康行为的因素(1)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评价,认为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越高,其自我效能就越好;(2)控制焦点:是人的一种基本观念,即是什么在控制自己的命运(命运归因);(3)健康控制焦点:是指人们在健康归因方面的观念,即什么在控制自己的健康。

如认为人的生死是上天注定的,与自己行为方式没有关系。

多行善事会增福添寿。

这样的信念差异必然促使人们产生相应的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

3、健康行为的表现4、哈恩的观点5、格林伯格的五维模式6、健康行为的三维结构(1)生理健康是通过特定行为获得的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包括精神健康。

(3)社会健康(4)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四、心理健康标准1、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2、心理健康标准依据(1)理论标准:(2)实践标准。

3、心理健康标标准争论(1)常模参照(2)杰出者推论(3)适应与健全发展(4)判断中的价值(5)文化适应性4、如何看待心理健康状态(1)心理健康诊断(2)心理健康态度5、健康水平的评价方法1.社会常模评价: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与他所在的文化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进行比较,如果不如这个群体,那就说明其健康水平是比较落后的。

2.专家评价:以医生、心理学家等专家的评价为标准,如果这些专家认为某个人的健康存在问题,那么他就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3.综合测评:使用评价根据,对人的健康水平做综合评估。

实际上这个方法采用的仍然是社会常模。

思考题1、名词解释:健康、健康心理学、健康行为2、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人的健康水平?3.论述健康心理学在当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如何确立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章健康心理理论方法理论是知识领域的地图,它概括综合了那个领域的信息。

一个好理论的四个基本标准:可以检验;充分说明和解释大多数相关数据;简约性;启发性。

健康心理模式是指健康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基础。

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

一、健康的生物医学基础疾病:是身体的物理功能失调;生病:是指一种痛苦和患病的状态;人身体没有任何病理损害,仍可能表现出生病行为。

1、早期的医学思想2、希波克拉底的疾病物质学说3、器官病理学4、组织病理学5、细胞病理学6、病细菌学理论7、现代生物医学理论和病理学二、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基础1、人类疾病中精神和情感的作用2、心理与躯体的关系1)相互作用观点2)哲学家的常识性看法3)认知科学领域的功能主义观点4)神经科学家观点3、生物心理社会模型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PS模型)来代替生物医学理论,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理解释(生物医学),还包括了解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社会因素)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

BPS模型为健康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观点。

BPS模型更像是一套信念,没有固定的理论假设,也不曾真正被验证过。

三、健康与疾病的社会生态理论1、社会习俗与疾病2、不同专业团体的研究3、流行学调查4、社会学理论1)病人角色理论:2)健康信念模式:3)社会综合理论:4)社会生物学:社会行为的生物基础研究5、卫生服务系统四、健康心理学干预技术1、三级预防初级预防:力图减少某一疾病在人口中的影响的任何努力。

二级预防:在疾病早期症状尚未加重前进行治疗。

三级预防:通过限制症状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来减少某一疾病的残留影响。

2、各种疗法的共同点1)治疗者本身的特质与行为:热情、同感、积极关注与支持、倾听理解来访者处境与问题的能力。

2)医患关系与治疗过程:平等关系,使来访者的各种恐惧与不安全感暴露与脱敏,提供有用的信息、指导与建议。

3)来访者特点:求治动机、疾病类型、失常程度,对治疗成功的期望。

3、短期精神动力学疗法:关注情感4、认知疗法:关注思维5、行为治疗:关注可观察的行为6、临床药理学:关注神经化学五、健康心理学研究策略1、个案研究:个体的深入分析2、现场研究:建构可信的解释3、调查研究:广泛取样4、事后回溯研究:回顾过去5、相关设计:测量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程序。

6、临床研究:干预前后设计7、因素设计:合并自变量8、流行病学:9、元分析:对分析的分析10、项目评估:对系统的评价思考题1、名词解释:医学模型、安慰剂、BPS模型、病人角色理论、健康信念模式、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多模型治疗、个案研究、元分析、项目评估2、评价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优劣。

*3、举一例说明社会习俗与疾病的关系。

4、对某健康与疾病研究领域提出一套研究设计方案*5、比较健康心理学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P76第三章压力、挫折与应对一、压力1.压力(应激)含义压力(stress),又称应激,对它的定义繁多。

综合压力定义: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情景中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模式,它是个体的生理、心理反应和刺激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应激成分2.压力的种类(1)正压力与负压力正压力(eustress)是一种积极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如参加婚礼庆典、参加大型的体育活动竞争、参加戏剧节目演出等。

负压力(distress)是有破坏性或不愉快的体验。

是一种愤怒、恐惧、担忧和激愤状态,是消极的、痛苦的、想要避免的。

(2)大压力与小压力大压力主要指灾难性的应激。

小压力是指“令人激恼的、使人有挫折感的、令人烦恼的要求”,它具有持久性,不如灾难性应激强烈,是由日常生活小事件引起的应激。

(3)家庭压力、工作压力和环境压力3.压力的来源4、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1)压力对生理功能的影响(2)压力与人格(3)压力对身心影响的作用机制1)适应综合征理论。

2)素质与压力互动模型。

3)认知交互作用论。

二、挫折1、挫折界定挫折指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景。

挫折包含着三层涵义:一是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境,如学生由于考试过于紧张没有正常发挥而高考落榜;二是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

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同一挫折情境由于个体的志向水平不同,感受挫折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第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

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就可以构成心理挫折。

2、挫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情绪困扰。

(2)不理智的对抗行为。

(3)个性的变化。

(4)诱发偏常心理。

挫折-攻击理论假说(1)受挫折驱力的强度。

(2)受挫折驱力的范围。

(3)先前遭受挫折的频率。

(4)攻击反应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

3、挫折的调适与教育(1)进行认知调节(2)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3)运用心理策略1)缓减挫折影响之策2)积极战胜挫折之策3)间接战胜挫折之策三、自我调节1、概念与特征自我调节也可以称为自我调整。

自我调节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参照自己的重要目标和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归因,并在需要的时候修正自己的行为的过程(Carver,1990)。

也有人认为,自我调节是自我调整能量和紧张水平,使之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Thayer,1994)。

自我调节是个体为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目标而自我调整心态、认知、情感,以维持或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

自我调节特征:2、自我调节主要内容(1)心境的自我调节(2)情绪调节3、自我调节程序:四、应对1、应对定义拉扎勒斯和福克曼给出了概念:“持续的认知和行为努力,以处理被个体认为是超出了其个人资源的内部或外部要求。

”应对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作出的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

2、应对研究状况首先,应对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积累,是人适应能力的核心,是复杂的;其次,应对的压力问题不完全是个人能够解决的;其三,应对与性格密切相关,由于性格的改变是困难的,应对的改变相应也是困难的。

3、应对方式(1)面对型,即直面引起压力的问题;(2)隔离型,不再想或忘记它;(3)自我控制型,把压力事件控制住;(4)寻找社会支持,寻找朋友或他人帮助自己;(5)接受责任,自己感到自己应当对压力事件负责;(6)逃避-回避型,回避导致问题产生的人或事情;(7)计划问题解决型,改变一些事情,使事情出现转机;(8)积极再评价型,对情境进行积极的认识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