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123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123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例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指出划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诠释(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画图表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举例: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举例: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②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举例:1925年3月18日美国出现一个罕见的强龙卷风,行程360公里,沿途造成689人死亡,1980人受伤。

1956年9月24日上海出现的一个强龙卷风,把11万公斤重的储油桶轻轻地举起,抛到15米高的空中,而后落在120米远的地方。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龙卷风的威力巨大说得更具体、更确凿、更可信。

举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举例: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

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

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打比方:把“脑子”比作“机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④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举例: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

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

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作比较:把“勤于用脑的人”和“懒于用脑的人”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举例: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他们是十分警觉的。

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⑤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

(对××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举例: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

一是加热法。

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二是吸湿法。

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

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

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的××特点。

(《统筹方法》通过图表使统筹方法的原理能醒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⑧.下定义: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举例: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这里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作者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说明了“统筹方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揭示出统筹方法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确切的了解。

举例: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克隆”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⑨.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举例: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⑩.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举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三: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

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

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四: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六: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一词的意思是……,在文中的意思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子1:植物花香大多数有益于人类。

答:“大多数”表限定(限定了范围),表示大部分,并非全部,还有小部分花香不益于人类。

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这次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至少2亿元。

答:“至少”表强调。

表示最少,可能超过2亿元。

突出了造成的损失的严重。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七: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

(2)原词在句中的意思是,(3)换成××词后就成了……意思,不符合实际。

(4)××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例“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句中的“绝大多数”能否换成“都”,为什么?不可以。

“绝大多数”表示大部分是恒星,还有小部分不是恒星“都”是全部是恒星,换了后不符合实际。

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八:××词语能否删去?答:(1)不能删去。

(2)该词的意思是……(3)若删去,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举例“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红树林。

”“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

“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运用到几乎所有领域。

(可否删除“几乎”一词?)答:不能删去。

“几乎”表限定,表示大部分,说明塑料应用十分广泛,但并非全部领域,去掉则变成全部领域,与事实不符。

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九: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

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十:分析说明文题目有什么妙处/作用/好处?⑴点明本文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⑵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⑶从修辞入手。

一般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作用是生动形象。

⑷吸引读者。

★十一、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个标题。

(1)要点明说明对象;(2)要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3)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十二:本文所介绍的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优点∕危害等?/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依次介绍说明对象的?(1)可能在开头一段的尾句总说:(2)可能在中间每个大段的开头一句:(3)可能需要自己根据每段段意概括。

★十三:文章的第×段到第×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第一种:(注意顺序)答:不能,因为第几段到第几段是按照××顺序说明的,调换顺序之后就打乱了,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所以不能调换。

第二种:(注意前后照应)答:不能,因为第几段到第几段照应第几段的……,调换顺序后就不照应了,所以不能调换。

★十四:选择题:请选择出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或意思相符的一项。

答题注意,还原到相关段落或句子认真阅读,仔细找出细微差距,注意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如“一般、个别、很难、大约”等。

★十五: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