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必修1)

(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必修1)

第二讲地球表面形态(必考+加试)
(2016·浙江选考模拟卷)在新疆阿尔泰山地区有个“神石城”,广泛分布着花岗岩石蛋地貌(图Ⅰ所示),当地牧民称其为“阔依塔斯”,意指这里的石头像丰满圆润的肥羊。

图Ⅱ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数字序号代表岩浆和三类岩石。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神石城”石蛋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蚀作用 B.风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冰川侵蚀
2.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Ⅱ)中,表示花岗岩所属岩石类型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图片信息反映出的是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地貌。

第2题,主要考查岩石的类型和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岩,属于侵入岩。

从图中信息看,②代表的是侵入岩。

答案 1.C 2.B
(2016·浙江绍兴一中高二期末)图1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甲处石柱林立、排列整齐(见图2),柱子之间垂直裂隙发育,每根石柱高约20~30米、直径约40~60厘米,横切面大致呈六边形。

据此回答3~4题。

3.图1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拉张褶皱、断裂、砂岩沉积、砾岩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
B.拉张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
C.挤压褶皱、断裂、抬升侵蚀、岩浆侵入与喷出、砂岩沉积、砾岩沉积
D.沉积、挤压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
4.图2所示石柱林是( )
A.砂砾岩 B.片麻岩
C.玄武岩 D.花岗岩
解析第3题,考查地质活动情况。

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且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发生沉积作用;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岩层遭受外力侵蚀;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年代。

第4题,考查岩石的成因。

石柱林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所以是玄武岩。

答案 3.D 4.C
(2016·浙江杭州高级中学高二期末)读大西洋中脊(海岭)某中央裂谷剖面图,完成5~6题。

5.按成因分类,岩墙的岩石属于( )
A.沉积岩 B.侵入岩
C.喷出岩 D.变质岩
6.该剖面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堑 B.地垒 C.背斜 D.向斜
解析第5题,本题考查岩石的分类。

大西洋中脊(海岭),位于生长边界,由岩浆喷发形成,属于喷出岩(玄武岩)。

第6题,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知识。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剖面的地质构造是地堑。

答案 5.C 6.A
(2015·浙江省7月学考)读“长江巫峡景观图”,完成7~8题。

7.M地质构造是( )
A.地垒 B.地堑 C.向斜 D.背斜
8.形成巫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解析第7题,考查山地的形成。

从图中景观可以清楚地发现该地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背斜构造,D正确。

第8题,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巫峡是在长江流经的一个地段形成的峡谷,
其形成的外力因素主要是长江的侵蚀作用,B正确。

答案7.D 8.B
(2016·浙江选考模拟卷)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9~10题。

9.图中A处岩层可能为( )
A.玄武岩 B.板岩 C.片麻岩 D.石灰岩
10.关于图中地表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为向斜成谷 B.B地有悬崖峭壁
C.A地为背斜成山 D.B地有块状山地
解析本题组考查的是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根据地质剖面图中“古生代早期含珊瑚化石岩层”信息,可以判定A处岩层为沉积岩。

A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地貌为山谷;B处地质构造为断层,其形成的地貌一般为陡崖。

答案9.D 10.B
(2016·浙江选考模拟卷)下面图甲为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四个不同的阶段。

读图完成11~12题。

11.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正确顺序应是( )
A.②③①④ B.③④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④③
12.图乙所示“孤峰直立、水绕山转”的桂林漓江风光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从喀斯特地貌
演化阶段看,应属于图甲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1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地质作用过程的考查是考试中的“失分点”,经常会以某地地质剖面图为案例,从内外力的角度分析其地貌的形成过程,应加以关注。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般可以分为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解题时,需要把握其动态的变化过程,可以从示意图中流水溶蚀程度(由少到多)和地下溶洞的发育状况(由少到多又变少)来判断出其先后次序应为②④③①。

第12题,主要考查地理原理的实践应用和对题干“信息”的敏感性。

桂林漓江风光中“孤峰直立”对应的是①图,喀斯特地貌发育处于老年期。

答案11.C 12.A
13.图甲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图乙是图甲中O地某处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M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简述N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3)简述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解析第(1)题,M地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

第(2)题,N地地貌为向斜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第(3)题,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是花岗岩被抬升到地表后,受到风化、风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1)M地是背斜。

地壳运动使M地岩层向上隆起。

(2)经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作用剥落,棱角逐渐消失。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惊奇地发现青藏高原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

如图示意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材料一图中板块a是________板块,和材料二图中________(填“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主要自然资源有________。

(3)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

(4)根据材料一,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板块a向下俯冲,结合青藏高原的地形等知识可判断板块a是印度洋板块,与材料二图中B处的板块一致。

第(2)题,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

该地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第(3)题,结合材料中“尖尖的金字塔”“山峰外形”和海拔判断珠穆朗玛峰是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

第(4)题,结合板块碰撞和运动等分析即可。

答案(1)印度洋 B
(2)流水侵蚀作用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3)冰川作用
(4)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使欧亚板块受挤压导致青藏高原向东和向北移动。

15.(加试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地貌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该地貌在我国________地区分布较广。

(2)图中C为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图中的D层在E处产生的断裂是C岩层的侵入造成的,那么B、C、D代表的三种岩石由老到新的顺序是________,可能含有化石的有________。

(3)若图中F处为流动沙丘,请在F处短线上画出风向;下面沙丘剖面结构示意图中表示正
确的是( )
(4)该图示反映了哪些地质作用?
解析A处地貌为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较广。

岩层B覆盖在岩层D上,故岩层B比岩层D年龄新,而C侵入岩层D中,故其年龄比岩层D 年轻。

含有化石的岩层是具有层理结构的沉积岩,即图中的岩层B和D。

流动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

图中反映的地质作用既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又有风力侵蚀、风力沉积、风化等外力作用。

答案(1)风力侵蚀西北
(2)D、B、C B和D
(3)箭头略(从图的右侧指向左侧) ②
(4)岩浆活动、地壳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风化作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