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香四溢──莲文化的魅力》_模板《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教学设计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实验学校张建伟目标分析1.通过对有关莲花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探讨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学生能用文字、图画、图片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情景创设对于居住在南粤的学生而言,莲花属不常见植物,因此举行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参观公园里的莲花,为学生提供一次身临其境观察莲花、欣赏莲花的机会。
活动课程设计一、准备阶段请全班同学上网查找有关莲花的资料,注重搜集“莲文化的历史”“咏莲诗文”“莲花的别名”“莲花植物特性”“莲花名胜”“莲花民俗”等方面的信息,以语文活动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生动的形式展示成果。
二、活动阶段第一阶段:室外活动1.欣赏莲花、了解莲花。
前往公园,观赏莲花,细心观察,与从书籍上、网络上了解的有关莲花的习性、特点、品种、用途等知识相联系,了解莲花,每个语文活动小组将现场介绍莲花的一个部位的特点,并说明其价值所在。
2.描画莲花。
通过欣赏、观察,写一写你心中的莲花,画一画你眼中的莲花(不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选择不同的形式),现场展示。
展示过程中,作者要向大家介绍他所写或所画的莲花表现出怎样的神韵和气质。
第二阶段:室内活动[板块一]“莲花诗赋”在同学们搜集的众多关于莲花的诗歌、文章、图画、图片中,选择其一和你在室外活动中描写的或描画的莲花相配,为画配诗,为文配画,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并思索今人和前人对莲花认识的共性。
在这一活动中,提倡有不同见解的阐发,也许你心目中的莲花的气质与神韵不同于传统的思维定式,可以大胆地说出来。
同学们共同探讨在中国文学、绘画中莲花的共同特点何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莲花寄予了哪些美好的象征?在外国文学和绘画中莲花具有怎样的意义,从这个角度对中西文化做一个比较。
[板块二]“莲花史记”莲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下迄今天,可谓渊源流长,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分别介绍莲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
(1)莲文化的起源──新石器时代(2)莲文化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3)莲文化的发展──秦汉至南北朝时期(4)莲文化的兴盛──隋唐至明清时期(5)莲文化的光大──近代莲花的发展史几乎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我们探究一下莲文化历尽大浪淘沙式的历史沧桑,至今依然很好地留存下来的原因何在?同学们分组讨论,旁征博引,发表见解,形成共识。
[板块三]“莲花生活”在你生活的天地里,有许多与莲花有关的事物或现象,比如深圳有座人所共知的莲花山,深圳的出租车的招牌灯是莲花形的,6月24日是莲花的生日,人们常常用藕断丝连来形容爱情……请你再列举一些与莲花有关的民俗、典故、传说、风景、饮食等等,用多媒体幻灯片或手抄报形式向学生介绍。
请学生探究一下莲花与大众生活的密切关系,莲文化的传播对于中华民族心理的影响,今人该如何继承中国的莲文化。
(以上三大板块将由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莲花仙子与莲花博士来主持、贯穿。
)《莲香四溢──莲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目标: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
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
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安排一课时。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
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①亦不详其姓字().②因以为号焉()③不求甚解()_④造饮辄尽()_⑤环堵萧然()_⑤箪瓢屡空,晏如也()_○6不戚戚于贫贱()_○7不汲汲于富贵()_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
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
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
“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
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他有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
“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
“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3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
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
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
“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
“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
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
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平。
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
叙事上,由远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
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
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