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上册物理期中考试总结整理含解析

高一上册物理期中考试总结整理含解析

高一上册物理期中考试总结整理含解析一、选择题1.某质点在0~3s 内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在第1s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2s 内的平均速度B .t=3s 时,质点的位移最大C .质点在第2s 内的加速度与第3s 内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 .质点在第2s 内的位移与第3s 内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A 、B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一个物体自A 点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B 点时的速度为2v ,到C 点时的速度为6v ,则AB 与BC 两段距离大小之比是A .1:3B .1:8C .1:9D .3:32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为使小车运动时所受的拉力近似等于盘和重物的总重力,则盘和重物的总质量m 与小车的质量M 应满足的关系是( )A .m 远大于MB .m 远小于MC .m 略大于MD .m 略小于M4.如图所示,表示五个共点力的有向线段恰分别构成正六边形的两条邻边和三条对角线.已知F 1=10 N ,这五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为( )A .0B .30 NC .60 ND .90 N5.在某次检测国产某品牌汽车的刹车性能时,通过传感器发现踩下刹车后,汽车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满足2305x t t =-,则关于该次测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汽车4s 内的位移是40mB .汽车的加速度是﹣5m/s 2C .汽车的初速度是20m/sD .汽车刹车2s 后的速度是10m/s6.如图所示,一质点从0t =时刻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和B 是原点x t -图线上的两个点,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A .24m/s 7B .22m/s 3C .25m/s 8 D .22m/s7.将一小球竖直向上抛出,经时间t 回到抛出点,此过程中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在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路程、位移和平均速度分别为()A .路程2h 、位移0、平均速度 2h tB .路程2h 、位移0、平均速度0C .路程0、位移2h 、平均速度0D .路程2h 、位移h 、平均速度 2h t8.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未知,物理课外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固定在地面上的频闪照相机对该运动进行研究.已知相邻的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为1 s ,发现质点在第1次到第2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2 m ,在第3次到第4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8 m ,则仅仅由此信息还是不能推算出A .第1次闪光时质点速度的大小B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C .第2次到第3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质点的位移大小D .质点运动的初速度9.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固定的半圆弧轨道两端点M 、N 连线水平,将一轻质小环套在轨道上,一细线穿过轻环,一端系在M 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的小球,不计所有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 ,小球恰好静止在图示位置,下列说法疋确的是( )A .轨道对轻环的支持力大小为mgB .细线对M 3mgC .细线对轻环的作用力大小为32mg D .N 点和轻环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10.每年的端午节,丽水南明湖上龙舟比赛总是热闹非凡,如图是龙舟在进行500m的直道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队员的划桨动作,可将队员看做质点B.以龙舟为参考系,岸上站立的观众是静止的C.获得第一名的龙舟,撞线时的速度一定很大D.获得最后一名的龙舟,平均速度一定最小11.2018年8月28日,雅加达亚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92 s夺得金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100m全程中,苏炳添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都比亚军选手的大B.比赛过程中,苏炳添起跑时的加速度一定比亚军选手的大C.苏炳添以9.92 s夺得金牌,9.92 s指的是时间D.苏炳添的100 m成绩为9.92 s,说明他通过终点的瞬时速度约为10.08 m/s12.下列情况中的物体,能看作质点的是:A.研究卫星绕地球运行规律时的卫星B.研究做花样滑冰动作时的运动员C.研究地球自转规律时的地球D.研究通过一座铁路桥时间时的火车13.如图所示,在京昆高速公路266km处安装了一台500万像素的固定雷达测速仪,可以精准抓拍车辆超速,以及测量运动过程中车辆的加速度.若B为测速仪,A为汽车,两者相距355m,此时刻B发出超声波,同时A由于紧急情况而刹车,当B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时,A恰好停止,且此时A、B相距335m,已知超声波的声速为340m/s,则汽车刹车前的正常行驶速度大小为A.30m/s B.20m/s C.10m/s D.无法确定14.如图,用两根细线AC、BD静止悬挂一薄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薄板的重心可能在AC和BD的延长线的交点B.AC的拉力大于BD的拉力C.剪断BD,因为惯性薄板将保持原来的状态一直静止D.若保持AC位置不变,缓慢移动BD到竖直方向,则AC的拉力一直减小15.在某驾校的训练场地上,有一段圆弧形坡道,如图所示,若将同一辆车先后停放在a 点和b点,下述分析和比较正确的是A.车在a点受坡道的合外力大于在b点受的合外力B.车在a点受坡道的摩擦力大于在b点受的摩擦力C.车在a点受到的支持力大于在b点受的支持力D.车在a点受的重力的下滑分力大于在b点受的重力的下滑分力16.如图所示,一根轻质弹簧竖直立在水平地面上,下端固定。

一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弹簧上端,将弹簧压缩至最低点。

小球从开始压缩弹簧至最低点过程中,小球的速度和受到的合外力变化情况是()A.合外力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大后变小B.合外力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小后变大C.合外力一直变大,速度一直变小D.合外力一直变小,速度一直变小17.杂技演员有高超的技术,如图所示,能轻松地顶住从高处落下的坛子,关于他顶坛时,头顶受到的压力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坛的形变B.头的形变C.物体受到的重力D.人受到的重力18.叠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四个完全相同的排球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相互接触,球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A.上方球与下方3个球间均没有弹力B.下方三个球与水平地面间均没有摩擦力C.水平地面对下方三个球的支持力均为43 mgD.水平地面对下方三个球的摩擦力均为43mg19.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B.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C.速度变化一样但所用的时间越短,加速度一定越大D.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20.小洪同学乘出租车从校门口出发,到火车站接到同学后当即随车回校.出租车票如图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为16.2kmB.路程为0C.11:48指的是时间D.11:05指的是时刻二、多选题21.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物块A和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左边缘对齐。

A与B、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先水平敲击A,A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 A,在B上滑动距离L后停下。

接着水平敲击B,B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 B,A、B都向右运动,左边缘再次对齐时恰好相对静止,相对静止前B的加速度大小为a1,相对静止后B的加速度大小为a2,此后两者一起运动至停下。

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23a a =B .v A =2gL μC .22B v gL μ=D .从左边缘再次对齐到A 、B 停止运动的过程中,A 和B 之间没有摩擦力22.如图所示,重力为G 的圆柱体A 被平板B 夹在板与墙壁之间,平板B 与底座C 右端的铰链相连,左端由液压器调节高度,以改变平板B 与水平底座C 间的夹角θ,B 、C 及D 总重力也为G ,底座C 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μ<1),平板B 的上表面及墙壁是光滑的。

底座C 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 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总等于2μG 不变B .θ角增大时,地面对C 的摩擦力可能先增大后不变C .要保持底座C 静止不动,应满足tan θ≥2μD .若保持θ=45°不变,圆柱体重力增大ΔG ,仍要保持底座C 静止,则ΔG 的最大值ΔG m =211G μμ-- 23.长木板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个木块,木块与木板接触面上装有摩擦力传感器,如图甲所示,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动(即木板与地面的夹角α变大),另一端不动,摩擦力传感器记录了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 f 随角度α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11cos f F mg θ B .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1cos f F mg θ C .木板与地面的夹角为θ2 时,木块做自由落体运动D .木板由θ1转到θ2的过程中,木块的速度变化越来越快24.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质量均为m ,叠放在轻质弹簧上(弹簧下端固定于地面上).对A 施加一竖直向下、大小为F (F >2mg )的力,将弹簧再压缩一段距离(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而处于平衡状态.现突然撤去力F ,设两物体向上运动过程中A 、B 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 N .不计空气阻力,关于F N 的说法正确的是(重力加速度为g )( )A .刚撤去力F 时,F N =2mg F +B .弹簧弹力大小为F 时,F N =2F C .A 、B 的速度最大时,F N =mgD .弹簧恢复原长时,F N =0 25.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 的物块A 、B 叠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质量为m 的物块C 用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轻绳与B 连接,且轻绳与桌面平行,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块A 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为g μB .要使物块A 、B 发生相对滑动,应满足关系1M m μμ>- C .若物块A 、B 未发生相对滑动,物块A 受到的摩擦力为2Mmg M m+ D 2mg 三、实验题26.关于“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如图所示,其中A 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P 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用两把互成角度的弹簧秤把结点P 拉到位置O .(1)以下操作正确的是(______)A .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B .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 点的位置允许变动C .橡皮筋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D .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一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2)从图可读得弹簧秤B 的示数为______N .(3)为了更准确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要采用作力的______(填“图示”或“示意图”)来表示分力与合力.(4)某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已知力1F 和2F ,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2N ,两力的合力用F 表示,1F 、2F 与F 的夹角分别为1θ和2θ,下列关于1F 、2F 、F 、1θ、2θ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______)A .14N F =B .12N F =C .145θ=︒D .12θθ<27.某学生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