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填空、选择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

公共经济学是从财政学发展而来的。

经济学中的收入差距通常借助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

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当 MSC =MSB ,即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时,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区别的数学公式:私人产品:X=∑Xi公共产品:X=Xi消费的非竞争性:A、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如:灯塔B、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不拥挤的桥梁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用于说明政府为什么要存在以及为何而存在的理论。

私人产品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MSR = MRi = MSC (i=1,2,3….,n公共产品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MSR = ∑MRi = MSC林达尔均衡核心问题:税收水平与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及公共产品成本的合理分摊正外部效应:私人收益 < 社会收益;负外部效应:私人成本 < 社会成本公共支出按支出是否有直接补偿可分为:A、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B、转移性支出消耗性支出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消耗性支出比重大,资源配置强:转移性支出比重大,收入再分配功能强。

按支出的目的可分为:A、预防性支出 B、创造性支出测量政府支出规模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政府支出的绝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政府支出的总和;二是政府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当年的政府总支出量与当年GNP或GDP 的比值。

税收三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

税负的转嫁可分为四种类型: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

(理解自然垄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成本函数的弱可加性。

名词解释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职能及其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影响的一门科学。

又称为公共部门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最高效率时,一部分人要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处境的恶化为代价。

这一资源配置的状态,又称“帕累托有效”帕累托改进:如果改变资源配置之后与改变之前相比,同时符合下面两条件:1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好,2没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坏。

又称为“帕累托更优”。

公共产品是指需要通过财政机制向社会提供,满足作为群体的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产品。

特征A、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国防、外交、治安B、受益的非排他性;(搭便车C、消费的非竞争性。

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公共选择理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究阿罗不可能定理: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N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

又称为“阿罗悖论”。

单峰偏好:是指个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方案中,对其中的一个方案偏好程度最高,对其他方案的偏好程度都低于对这个方案的偏好程度,或者说,离开这个方案以后,对其他方案的偏好程度都逐渐递减。

中位选民:指处在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寻租:利益集团或个人通过影响公共选择和决策为己谋利的行为。

租金:指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

公共消费支出主要是指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而进行的支出,它与公共投资支出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并不形成任何资产。

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

税收的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税收的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税收公平原则:亦称公平税负原则,是指国家征税要使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两大子原则: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理解拉弗曲线:在一定限度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

政府规制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里,社会公共机构(主要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依照一定的规则(通常指法规,通过运用法律、政策、行政或劝告等手段对市场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

简答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历史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A、重商主义时期与国家干预;B、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与“守夜人”国家;C、凯恩斯主义时期与“行政国家”;D、新自由主义时期与政府干预的收缩外部效应的分类:A、生产的正外部效应(养蜂B、消费的正外部效应(注射疫苗C、生产的负外部效应(工厂污染D、消费的负外部效应(吸烟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特征:1、方法论个人主义熊彼特在1908年首先使用一切行为都是人的行为;在个体成员的行为被排除在外后,就不会有社会团体的存在和现实性。

将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

“方法论个人主义”不同于“个人主义”2、“经济人假设”人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

3、公共选择中的交易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是交易。

通过交易达到帕累托最优。

交易指经济人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在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自愿交换,从而得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政治活动领域的重要命题不是社团、党派、国家,而是这些集团之间与组成集团的个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

交易的种类:简单交易、复杂交易。

货币政策的目标:A、稳定物价 B、充分就业 C、经济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公共支出原则:A、经济效益原则 B、公平原则 C、稳定原则论述(一)市场失灵含义:市场失灵是指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表现:1、公共物品的提供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不愿提供,为弥补这一市场缺陷,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2、垄断A、含义垄断失灵表现为市场上出现为数很少的几家供应商、甚至是独家垄断的局面,垄断厂商通过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妨碍资源的合理配置。

B、垄断引起的经济问题:价格扭曲和产量扭曲;收入扭曲。

3、外部效应A、含义外部效应是指某些市场主体的活动给社会或其他市场主体带来影响,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费用或没有获得应得的报酬,而受影响者也没有因为受到损失而得到补偿,或者因为得到利益而付款。

B、种类:正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

4、市场的不完全市场除了无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具有外部收益的产品外,还有一些产品也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此时则存在着市场不完全的问题。

例如:保险市场、金融信贷等。

5、信息不完全完全竞争市场关于信息的假定是一种理想形态。

现实经济生活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会破坏市场机制运行的“优胜劣汰”作用,甚至会出现“优汰劣胜”的资源配置,也会出现价格欺诈等现象,使得竞争不充分,影响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信息。

6、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在现实的市场中,个人的偏好并不总是合理的,有些产品可能会给个人带来较大好处但消费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只愿以较低价格购买。

反之,有些产品可能只能带带较小的利益,但消费者却给予较高评价,愿以较高价格购买。

把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优值品。

如教育。

把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劣值品。

如香烟。

7、宏观性失灵——失业、通胀及经济失衡8、收入公平分配问题(二)政府失灵1、公共政策失效A、公共决策程序和时限的限制B、信息的不完全C、公共决策往往受到利益集团等影响D、政府对政策后果不能预测E、政策执行上的偏差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A、对公共产品评价的困难;B、公共部门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C、监督信息不完备。

3、政府部门的扩张冲动A、利益集团的存在;B、财政幻觉;C、官员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4、寻租行为租金: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如政府的价格管制、政府的特许权等。

寻租行为:合法和非法。

寻租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

(三)市场机制对外部效应的纠正A、组织的一体化私人市场机制可以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

B、产权界定和科斯定理外部效应从根本上说是产权界定不够明确或界定不当引起的,所以只需界定产权并保护产权,这样市场交易就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科斯定理: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

C、社会制裁社会制裁反映的是道德的约束力量。

(四)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A、罚款或征税B、补贴C、政府规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