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艺术班《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练习3.51.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材料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 B.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C.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 D.“大一统”的集权统治2.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
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
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3.西周中期以后,“王不立爱,公卿无私”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贵族子弟渐渐失去应有的自律性和责任心,他们不再像祖先那样兢兢业业治理国家,而是怠于政事,贪图享受。
这可以用来说明()A.礼乐制度破坏助推西周衰落 B.官僚政治逐渐显露其优势C.西周中期以后开始礼崩乐坏 D.分封制衰落导致政治腐败4.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这客观上有利于() A.防范诸侯割据 B.扩大统治区域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A.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摘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6.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7.(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因而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
”考烈王许之。
这一举措()A.促进了江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B.推动了齐楚两国联合抗秦C.揭开了楚国地方行政改革的序幕 D.有利于对楚国边境地区的管控8.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这种建筑布局( )A.深受宗法影响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利于邻里和睦9.周王朝有严格刑罚,制定《九刑》严惩“盗”“贼”等行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说明周王朝() A.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B.法律有鲜明阶级性C.法治与宗法制结合 D.具有中央集权色彩10.秦始皇亲近法史,儒家没能占据统治者的主流体系,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C.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 D.郡县制度未能得到儒家支持11.《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材料反映东汉时期()A.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B.确立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C.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D.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12.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的山峰)之下”!这反映了该时期()A.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 B.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C.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 D.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13.读表1,这一现象反映了()表1 唐、五代、宋三个时期官员出身统计A.唐宋人口分布的变迁B.唐宋官学教育的发展C.唐宋社会阶层开始流动 D.唐宋社会门第的颓势14.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A.加强官僚政治B.削弱贵族集团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5.钱穆先生曾将两汉官员的选拔制度称为“郎吏时期”。
他认为,此时期,上面的政府已变成士人政府,而士人参加政府之路径,首先是为郎为吏。
士人得为郎、吏之资格,则因经地方察举获入太学。
这说明()A.选官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B.太学彻底打破世代为官陈规C.太学生都来源于郎吏 D.察举制强化了官僚政治体制16.《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 )A .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B .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 .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 .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17.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 .皇权不断加强B .长期处于分裂C .外戚势力衰落D .皇权相对削弱18.下表为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的出身统计表,从表格中可知当时( )A .科举制度成效十分显著B .贵族势力仍占主导地位C .皇权对相权的优势增加D .皇权实现有效控制地方19.唐初进士科只考时务策,后来先考帖经(熟读经史),再考杂文(文字写作)对策。
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更是以“诗赋取士”。
由此分析,进士科有利于( )A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 .鉴别官员道德品质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20.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
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
这说明中国古代( )A .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 B .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C .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 D .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21.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材料表明( )A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22.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
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 .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B .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C .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D .适应反击匈奴的军事需要23.北宋时,欧阳修等主持重建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司马光则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统治者还对官僚制度和科举制进行改革。
这反映出当时北宋( )A .统治者注重吸取历史教训B .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C .政治体制未形成完整体系D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完善24.最近有一德国科研小组的报告指出,在过去15000年间,出现过冬季风很强的三个时期,……而最后一个时期约在公元700—900年间。
依据材料,下列历史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A .气候干旱使宋朝与辽金之间战争频仍B .成为唐末黄巢等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C .气候灾害激化社会矛盾加速唐朝灭亡D .成为北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25.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A .注重“以文治国”B .中央集权加强C .冗官现象严重D .理学影响深远 26.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督察豪富家族和郡国守相,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 .刺史监察促使郡国的力量逐步削弱B .监察制度是解决郡国体制的主要方式C .豪富家族成为维系政权的政治支柱D .强干弱枝是巩固专制集权的重要措施27.中唐以来,“道”是以监察和军事合成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号令自出,以相侵击,掳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而不知,反为和解之”。
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 )A .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B .直接引发唐末农民战争C .使地方凌驾于朝廷之上D .导致北方边患日益严重28.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西周封邦建国B .秦朝设郡置县C .汉朝行“推恩令”D .元朝广设行省29.杨宁一先生在《历史学习新视野》中说:“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杨宁一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说( )A .行省合理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B .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机构C .行省的设立是为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D .行省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30.明朝读卷官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阅卷官员,史料记载:“国初用祭酒、修撰等官”,其后“非执政大臣不得与”。
这一现象说明( )A .科举考试程序严格B .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C .考试舞弊风气盛行D .人才选拔公正且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