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历程
(3)建立子经纬道路网。
(4)城市规模经过计算与规划。
汉长安的建设:一个伟大的开始 (1) 选址 定都长安, 关中地理环境的优 势占了主要地位。
图16 长安城位置图
(2)城市布局特点
A、宫城布局自由分散 B、斗城 C、八街九陌(道路系统) 门内大街宽约 45 米,以 排水沟界为三股,中间为驰 道,两侧为臣庶所用。道路 系统也即排水系统,明沟暗 渠交错成网。 D、面朝后市 E、闾里(里坊) 居民闾里集中于城北, 又散处各宫区间。
第一节 概说
一、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 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城市组成部分
(一)宫殿区(衙署区) 封建国家的统治机构,在城市中代表中央权力的部分是 最重要的部分。在都城中就是宫殿区。在一般的地方城市,就是 府衙、县衙等。 (二)商业区(市) 唐以前,集中设市,集中管理,称为“市坊”。城外、郊 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 宋以后出现商业街,这些商业街往往由相同行业的店铺聚 集在一起形成。市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围绕大型寺庙形成的集市。 (三)居民区 城市里的居民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自聚集成区。
图5 北宋汴梁平面图
社会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产生了 决定性的作用,形成城市上史上重要转折,即里坊制的 瓦解。 里坊制的瓦解及造成瓦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 导致了宋以后城市类型的丰富多样。如: • (1) 手工业城市:纺织中心:松江、苏州、杭州;陶瓷 中心:景德镇、宜兴。制盐中心:自贡。 • (2) 商业中心城市:扬州,重庆等 (3) 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如广州、泉州等
四、都城 1、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之始 ——《考工记·匠人》 战国时,齐国的官书,记 载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 理想的都城模式,其主 要内容为: “匠人营国,方九 里 , 旁三 门 。 国中 九经九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图15 九宫城示意
历史意义: (1) 确立了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的原则,奠定了都城的 主体框架,突出了主权。 (2)建立了一种礼制秩序。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图6 漕运
图7 京杭大运河线路
图8 京杭大运河现状
二、筑城办法 ◆ 城墙: 1 、 夏商时期, 版筑夯土城墙。 2、 宋代以后,城 墙开始使用包砖, 但还不是很普遍, 一般在重点部位 使用, 3 、 明代以后, 城墙全部使用包 砖作法。
图9 建康城墙遗址
图10 南京明城墙
◆ 城门洞: 结构早期多用木过 梁,元以后砖拱门 洞始逐步推广。 水城门: 《营造法式·石作 制度》 实例: 苏州盘门水 门 ◆ 城楼: 战时的指挥所。 ◆ 瓮城: 二道以上城门。 ◆ 马面: 城墙上每隔一定间 距,突出矩形墩台 。
图1 山东临淄齐故都城下排水设施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 秦统一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郡要设郡治、县要设县治,出现了郡城、 县城。至此,从职能上分化出另一类城,地方 城市。 ◆ “里”作为居住区,商业和手工业限制在“市 ◆ ”中 城和郭的概念 ◆ 封建专制主义在城市形态上的突出表现。
图10 山海关
图11 平遥瓮城
三、城市布局结构
1、 城郭之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在春秋战国时期,城郭相对位置关系不固定。
图12 城与郭的关系
三、城市布局结构
图 13 郭于城一边(齐临淄、 燕下都)
图14 郭包于城外(吴阖闾, 即苏州)
秦汉以后,都城格局逐渐统一为外郭内城的形式。 ◆ 都城一般有三道城 墙: ◎ 宫城(大内、紫 禁城) ◎ 皇城(内城) ◎ 外城(郭城)
思考题: 1、城与郭的设置的主要目的? 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经验?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类: ⑴ 新建城市
⑵ 依靠旧城新建城市 (隋朝大兴城)
⑶ 旧城基础的扩建
第二节
一、城市选址
• 第一考虑的要素是—— 水。 一方面指为城市居 民提供生活用水,另一 方面在以水路交通为主 的时代,水还包含了一 个交通的问题。 •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防洪。 • 对都城来说,城址的选 择还要有政治、军事上 的考虑此外,自然地理 条件还要便于守卫。
汉画像砖市 坊
图2 汉代画像砖
图3 子城制度的体现
3、里坊制极盛期 邺城以穿过宫殿 区的南北中轴线呈对 称性分布,开创我国 都城对称性布局的先 河,对日本、韩国的 古代都城布局有重要 影响。
图4 曹魏邺城平面图
4、开放式街市期 沿用了1500多年的城 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代 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 布局,城市类型多样化。
(四) 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官方认可的礼制建筑,如宗庙、社稷坛等;地方上的城隍 庙、文庙,及佛寺道观等。 ◆ 另外,还有包括供奉民间信仰神的祠庙,妈祖。 (五) 学校 封建国家的教化机构。从宋朝开始,各地就开始纷纷建学, 到了明代,更是成为明文规定的定制。
城市道路系统
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格网布置。 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 ◆ 北宋东京汴梁,专门设立消防队“军巡铺”,砖砌望火楼。 ◆ 钟楼、鼓楼,报时报警。 B、 排水 ◆ 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汉长安 ◆ 在街道两侧挖明沟,唐长安 ◆ 利用河道排水,北宋东京
1、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 周
这个阶段还可以细分,在 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城的发展经 历了从氏族社会的居住聚落到军 事君主制的城堡、最后到城市的 过程。 ◆ 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 内蒙古中南部石城址 古文献中,城本身就包 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名词指城墙, 一是动词筑城墙。 ◆ 各种城市要素处于散乱无序 的状态
城市建设
课程学习纲要
• 课程内容
第二章 城市建设 第一节 城市发展基本要素 第二节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发展阶段
• 课程目的
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中国各地传统住宅与聚落地域 特征的影响,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各地区代表民居建筑的形制及特征。
• 课程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增加对中国古代住宅形式的感性认识;难点在于掌握 各地区代表民居建筑的形制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