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宋代文学练习四

04宋代文学练习四

宋代文学练习四基本知识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时主考官为欧阳修。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的名义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因在城东开荒种地,故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是对他后半生的总结之语。

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个性是在贬谪黄州之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

苏轼的散文主要分:议论文、记叙文、小品文三类。

他的议论文分政论文、史论两种,记叙文以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为代表。

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亭台堂阁记的代表作有《喜雨亭记》、《放鹤亭记》等,小品文的代表作有《记承天寺夜游》、《书临皋亭》等。

苏轼诗歌按题材内容可分为: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四类。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诗画相通的看法。

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的词集名《东坡乐府》,其词最大的特色是“以诗为词”。

简单解释题以诗为词:即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

它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

其主要特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思考题苏轼的散文有何艺术特色?(1)“辞达”、“通脱”,有圆活流利、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3)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写文章善于从虚处入手,采用诗家手法翻空出奇,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令人体会到处处有一种真气内充的蓬勃诗意。

试谈谈苏轼诗歌创作的分期问题。

(1)苏轼诗歌创作大致可以贬谪黄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2)苏轼的诗歌创作前期,怀着宏大的政治抱负,本着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写出了一批富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政治诗,其中有一部分是针砭时弊和讽刺新法的作品。

(3)苏轼创作的后期,也是苏轼的变化期、丰收期,主要是抒写贬谪时期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慨,以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佛老思想为基调,创作风格由豪健清雄、向清旷简远、平淡自然转变。

(4)苏诗分期的根据,在于思想上有儒家与佛老影响因素的消长变化,艺术上有豪健清雄、清旷简远和平淡自然之别;尽管后期苏诗在追求新的平淡风格的同时,还常保持固有的清雄风格和本色,但已失去了嬉笑怒骂的特点,锋芒也大为收敛,似乎是成熟了。

苏轼在宋诗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1)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才气大,学问高,可完全不受成规的束缚,将作文的方法用之于作诗而获得成功。

(2)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加之议论博辩,滔滔莽莽而才气纵横,既有出于法度之中的新意和豪放之外的妙理,又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

(3)苏轼在宋代诗歌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实不亚于唐代的李白、杜甫,尽管苏轼也接受李、杜和其他唐代诗人的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方面却能与唐人争胜,开辟出宋诗的新园地,造就宋诗的新生命。

略谈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

苏轼的“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的成功。

由博喻体现的生动丰富的想象力,是苏轼以“才气”为诗的重要方面。

此外,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也是其才气的表征。

(2)以才学为诗。

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使宋诗增加了耐人咀嚼的理趣。

(3)苏轼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氏。

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就体现苏轼“坡仙”的旷达品格而言,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

略谈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1)苏轼的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

(2)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

(3)相比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

(4)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大贡献。

苏轼对词境作了怎样的开拓?词至苏轼为之一大变。

(1)苏轼藉词发抒了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始摆脱花间词婉转绸缪(mou)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

采集新的题材,开拓新的词境。

(2)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吐诉了自己的人生感慨,抒写其多种多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感受,叙述生活中的事件,表现了亲人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描绘山川景色和农村生活场景,创作出技巧高度成熟的咏物词等。

在这些方面,他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苏轼以诗为词的贡献何在?(1)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2)以诗为词只是打破了词不能描写广阔题材的限制,即由比较狭窄地反映花间酒下的男欢女爱,扩大到比较广泛地反映士大夫的其他方面的生活。

(3)这并不意味着可忽视诗与词这两种形式的差别。

苏词与苏诗,不仅体调有异,其情致风味也多有不同。

苏轼一面革新词体,一面又维护与保持词的特点,注意发挥词体声调协律、句式参差和用韵错落等长处,创造了他的古近体诗所未有的独特的词境。

(4)苏轼既“以诗为词”,正其本源;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因而他的词体革新才会才会取得惊人的成功。

略谈苏轼词的多样化风格。

(1)苏轼的词作不仅“横放杰出”,也尽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2)由于他在创作中自觉地、经常地转换词的风格,也由于他广泛的艺术兴趣,因而他的词不能以豪放囊括,也不能以婉约标称,而是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秀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圆转者有之,奇艳绝丽者有之。

(3)在苏轼的词中,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并不相互排斥,他的一些名作,倒是刚柔相济的,可以用苏轼自评其书的话“刚健含婀娜”来概括。

试谈苏轼词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1)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主要的是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准备了条件。

(2)苏轼词格既高,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

(3)北宋灭亡后,苏轼词派分为南、北两个支派。

一派因学苏行于北,而《东坡乐府》乃盛行于中州,大家如蔡松年、吴激,以及元好问《中州集》之所搜集,几无不以苏轼为依归。

另一派传于南,则为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南宋词人,在南渡后的词坛一时成为主流,其中辛弃疾稼轩词成就最高,于南宋别开宗派,遂与苏轼并称苏、辛派。

(4)直至金元与南宋灭亡,苏轼词的影响始终不曾衰退。

柳永词在体制、内容、艺术技巧诸方面对前代词的突破。

一、柳永词在体制方面的突破:一是采用了许多新曲调,二是创作了许多长调词。

在其现存词作中共有一百三十个词调,除《清平乐》、《西江月》等十余调外,大多数是采用新流行的曲调。

其中有些还是他自己创制的,如《望海潮》、《八声甘州》、《秋蕊香引》。

柳永就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人词以传统的小令为主的习惯,大量创作长调慢词,不但丰富了词的曲调,而且扩大了单首词的容量,使之更富于变化,也更适合当时人的审美爱好。

二、在内容方面,柳永也有所开拓1、一部分作品虽是沿袭传统题材,如写男女恋情,或是写歌儿舞女情态的,却颇有新鲜气息,如《甘草子》、《定风波》。

2、一些词通过描述歌妓舞女的生活,真切地写出她们心灵深处的痛楚,如《迷仙引》、《御街行》、《集贤宾》等。

3、城市平民的意识多篇描绘都市繁荣华丽景象的词作,这一题材是前人从未触及的,如《一寸金》、《破阵乐》、《透碧宵》、《倾杯乐》、《木兰花慢》等。

这些词无不赞美繁华,渲染欢闹,期慕风流,乃至夸耀奢侈的消费,这与士大夫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总不忘标榜淡泊清高、点明自己的社会身份与责任的意识显然大相径庭。

这一类作品中,以写杭州城市景象和西湖风光的《望海潮》最为著名。

4、柳永词中也有不少感慨人生失意、抒写羁旅行役之思的作品,如著名的《八声甘州》、《雨霖铃》等。

这一类词作与传统的士大夫文学比较接近,所以向来最受人称道。

三、艺术技巧柳永词最重要的贡献是成熟地运用了长调词,在词中融抒情、叙事、说理、写景于一体,容纳更复杂的内涵,开拓了新路。

以赋为词为柳永雅词的艺术特点,善于融合曲词和辞赋的长处。

他把赋体笔法引进到词里来,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传达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流程。

语言特色上,善于化用以前诗歌中的语汇和意象,善于运用口语俚句苏轼词在题材、风格与技巧方面的开拓。

一、最能反映苏轼在词的题材方面的开拓的有二类:一类是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表现出一种慷慨豪迈的精神,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另一类是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之际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如苏轼最著名的两首词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既不是悲愤激昂,也不是沮丧灰暗,而是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超越。

二、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豪放高旷,委婉细密,风趣轻松。

豪放高旷:如《江城子》的热情浓烈、意气奋昂,《念奴娇》的开阔动荡、雄壮勃发。

委婉细密:如悼亡之作《江城子》,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

再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将春日思妇的形象与飘舞的杨花相互映衬,层层渲染一种哀怨的情绪,又写得特别地轻柔细巧。

风趣轻松:一些写日常琐事杂感或田园风情、生活习俗的小词,则转为风趣轻松,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三、在语言方面,苏轼也是“以诗为词”。

即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

它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

其主要特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苏轼把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在词中常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

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单项选择题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时主考官为()——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司马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出自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桂枝香·金陵怀古》《六国论》《自题金山画像》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个性真正树立起来的是贬谪()之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