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千年的铸币史,还没有哪个盛世朝代可以像仅仅是偏安一方的宋代那样,达到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史上的鼎盛时期。
归其原因,除了当时较为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首当其冲之外,与当时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甚至统治者本人的爱好与艺术见解都不无关系。
所以在两宋短短三百余年的历史中,其钱币无论在年铸量、年号、品种、铸造总数还是后世出土量上,都在中国钱币史上拨了头筹。
据历史文献记载,北宋铜钱的最高年产量达到了四五百万贯,相当于唐代年产量的十倍。
其总铸行量也在各个朝代中居首位,甚至超过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的一个帝国王朝清朝,可见宋代钱币在历史舞台上重要地位。
在宋代钱币中,北宋钱币以精湛的书法造诣在艺术价值上取胜。
宋代著名的“御书钱”,由雅号书法的皇帝亲笔撰写钱文。
宋太宗就曾使用真书、篆书、草书三种书体,到了北宋晚期徽宗时期铸造的钱币,其钱文精美得叹为观止的程度,在中国钱币历史上也是极为浓重的一笔。
所以在浩如烟海的宋代铜钱中,如果要我们选择一种钱币来代表北宋钱币的书法和铸造工艺的巅峰,那么就非宋徽宗的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莫属了。
又由于北宋主要流通的是小平钱,而崇宁主要是以大钱为主,故而大观通宝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北宋钱币的代表之作。
所以反馈到当今的收藏市场上,大观通宝亦是广大古泉爱好者的“求之重宝”,加上繁复的版别的传世数量的区别,几乎可以满足各个阶层的古泉藏家的“全名收藏”,所以对于宋泉明星——徽宗大观做一次较为系统的关于版式、类别、鉴定方式等重要方面的梳理,是实际而必要的。
宋徽宗,名赵佶,北宋第八代皇帝,1100-1125年在位。
年号先后为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他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大修花石纲,营造艮岳,迷信道教,横征暴敛,骄奢淫逸。
宣和七年金兵灭辽后,乘胜南下攻宋。
徽宗慌忙传位给太子桓(钦宗),自称太上皇。
靖康二年(1127年)与钦宗同为金朝所虏,押解北上,后死于金五国城。
政治上可以说宋徽宗是北宋最无能的皇帝,但是,宋徽宗个人却在中国艺术上地位超然。
他一生不仅能书善画,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瘦金体”书法,并对宋代画院与院体画繁盛有着卓越的贡献,对后世影响甚巨。
现今的众多传世国宝名画,《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听琴图》等都是徽宗及其画院为后人留下了的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徽宗即位的二十多年中,铸行的钱币珍品、奇品迭出,其铸造工艺和书法价值可谓是宋代之冠。
将铁钩银划的瘦金体书法用于钱文,更是徽宗的天才发明。
大观通宝,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铸。
面文为徽宗御书瘦金体,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很多面额。
其中以折十大钱最为精美,传世亦多;小平钱可以分为40多种版式,均较雅致,其中不乏珍稀版别。
尤以小平行书钱及样钱、母钱为珍贵。
还有宫廷赏赐专用的金银大观钱,存世尤罕。
另有大小铁钱;亦有后铸各种花钱。
可以说大观通宝就是一部中国钱币史的缩影。
大观通宝虽然仅仅铸行了4年,但由于其有一定的存世数量,故在坊间就可以经常遇到品相端庄秀丽的大观通宝铜钱,不过精品亦是极端难觅,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行用钱和非行用钱两种分开进行论述。
银钩铁划之“行用钱”所谓行用钱,就是政府组织各路钱监铸造的用于流通的钱币。
根据宋人编纂《中书备对》的记载,北宋各地一共有26个钱监。
由于钱监林立,不同地区,不同钱监,不同铸期的钱币,制作各异,再加上制作者刻意追求对称的完美,甚至有相互竞争的趋势,故而各地铸行的大观通宝版式也各不相同。
其四字布局、格法、形态虽全然不同,但神韵气息一脉相传。
大观通宝小平行用钱的40多种版别,当为这数十个钱监所分铸。
可惜北宋钱监不像清代钱局在背后标有铸地,故对其进行分别归类是十分困难的。
在这40多种版别中,有些版别存数量稍多,但是铸造工艺精绝,而且伪品甚少,可以供广大爱好者收藏。
每个版别会都根据“大”“观”“通”“宝”四字的笔画走势不同而有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例如,大观通宝中铸造精美的“宽观”“大字昂通”“小观”“御书短通”“退大”“欠草观”等版式,在普通大观通宝中鹤立鸡群,书法和铸工卓绝。
其价格也明显偏低,只有数十至数百元。
大观通宝版别中还有一些非常珍稀的版别,其存世绝少,廖若星辰。
其大致也可以分为美制类和普通类。
其中,美制类以“大宝”最为精致,其直径达到26mm,比普通大观通宝大1-2mm,字体银钩铁划,笔笔见功力,四字和谐,尤其是“宝”字异常大,使人过目而不忘。
此版存世量约在20枚左右,是大观小平中的珍品,应为试铸样钱,其价格在3万元左右。
另有一些版别数量极少,但是铸工相比“大宝”差一些,仍然不失为珍品。
例如“仰大”版,其“大”字向右边倾斜,好像仰身一般。
还有“仰通”版,特点是“通”字极短,“大”字十分拘谨。
日本著名钱币收藏家吉田昭二藏有一枚孤品“仰头通”版,其“观”字写法十分怪异。
另有“短尾通”“狭宝宽字隔轮”“斜通狭观”“昂通广大”“广穿”等版别,其存量一般在数枚至十余枚之内,是可遇而不可求之者,颇可宝玩。
其价值随行就市,一般没有定数,应在5000至5万元之间。
大观通宝行用钱中,还有折二、折三、折十等传世。
其中,大观通宝折十数量最多,折三其次,折二最少。
大观通宝折十可以称为北宋大钱中之最精美者,其为瘦金体直读,共有五种版式,均多见。
分别是大字、大字降宝、俯大、狭俯大、狭通、降通。
大观通宝折十钱每年在河南、山西、山东等地都有出土,而且出土数量不小。
但是由于大观通宝折十钱具有高额的面值和高超的书法造诣而成为宋徽宗钱币的代表,因此受到很多爱好者的追捧,近年来其价格也一直走高,从70元涨到140元,现在美品的价格更是猛涨到了400至500元,不过都是每次成100枚到1000枚的进藏,是“走量”收藏的代表。
就目前的态势观察,未来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近年还见到一种大观通宝折十旋读瘦金体大钱,四字和谐,唯有“观”字居右,“通”字居下方,定然不是仿制之物,疑为试铸之神品。
其价格估计在10万元左右。
大观通宝折三,比较常见有的两种版式,一种普通折三,一种是折三大样,书法比较遒劲,又被人称为折五。
折三大观和普通崇宁通宝大小一样,存量虽不少但是品相完美者难得一见。
目前价格在2000至3000元,上升空间较大。
大观通宝折二是大观各种面额的行用钱中最少的一种,其“大”字写法最有特点,一撇向左边延展。
其铸工粗糙、字口间常有留铜,品相完美者稀见,故数量虽少但价格偏低,美品价格在1000至2000元间,市场价位比较合理,建议品相佳者需进藏果断。
流光溢彩之“非行用钱”此类钱,顾名思义,主要不是用于流通,有时也有流通的功能。
这类钱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其一是铁母类,即铸造铁钱之母钱;其二是宋徽宗宫廷所制金银钱,主要用于馈赠和赏赐;其三是宋、金、元时期铸造的面文为大观通宝的各种仿制的钱币,如著名的“米书”大观,还有各种权钞钱和花钱。
在宋代铁钱一直被广泛使用,有的地区专行铜钱,有的地区专行铁钱,而有些地区则铜铁兼行。
大观通宝也不例外,在北宋末年的四川、陕西等地,铸行了数十种不同版式的大观通宝铁钱。
其中,一些珍贵的铸造铁钱的铜质母钱,就成为了大观通宝中的珍稀品种。
其中,小平铁母见两种:一种是瘦金体;一种是行书铁母。
小平瘦金体铁母仅见,大观行书铁母虽然存世十余枚,但是却是大名誉品。
因其书法隽永,是大观钱币中唯一的行书钱币,故而弥足珍贵,颇受藏家钟爱。
目前大观行书铁母的价格约在10万元左右,品相完美的价格在25万元。
另一种珍贵的钱币是大观通宝金银钱。
这种钱是徽宗宫钱。
据文献资料所载,宋代除了以年号铜钱为主流通货币外,尚铸过大量的金银钱,其中以徽宗朝为最。
“靖康之变”时,金兵南侵攻陷汴梁,曾在宫中掠走大量金银钱。
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引《宣和录》中记载:“上皇阁分金钱四十贯,银钱八十贯;皇帝阁分金钱二十贯,银钱四十贯;皇后阁分金钱十一贯、银钱二十贯。
”总计被掠走的金钱有71贯、银钱达142贯之多。
在宋代,金银钱基本上是作为赏赐、供奉、洗儿、婚聘、殉葬之用,亦可以参与流通,或到金银铺兑换成铜钱使用。
这些金银钱大部分是有少府监掌管的官府手工场文思院所铸。
大观是徽宗第3个年号,也有金银钱传世。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载:“大观通宝银钱有两种:一为篆书,一为隶书,成对钱。
”目前所见之大观通宝金银钱中,只有楷书和篆书两种,楷书为银质,目前发现十枚之内,估价2万元左右。
而篆书为金质,目前仅见,在新加坡大藏家手中,估价35万元。
2007年嘉德春拍还出现了一枚银质大观瑞宝,时人颇有疑问。
然徽宗笃信道教,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其铸行“瑞宝”虽不见诸史载,但是却是完全合乎当时之情理的。
还有一些字体怪异的大观通宝,被后人称为米书大观。
一般被后人认为是金元时期后铸,而书法类似米芾狂傲不羁的风格,故得以名之。
这类钱币几乎都是熟坑传世,生坑极少,价格也不高,约在2000元左右。
元代还有铸一种大观通宝背“半分”的铜钱,应为元代初年折银的权钞钱,大小和折五类似,现藏上海博物馆,目前价格约在2万元左右。
历代大观通宝还铸有不少花钱,一般都是折十大小。
如背后有龟鹤图像、十二生肖图像、仙人松树图像、日月星辰图像等,有些是北宋时期所铸,有些则是金元时期所铸。
其分辨方法是面文是否精整、字口是否高挺。
一般来说,宋铸的工艺都要好于后代,而元代铸钱的特征就是字口平夷。
其价格不等,一般生坑美品价格在1万元以上,而传世美品价格一般在2000至5000元之间。
在大观通宝之各种非行用钱之中,有一种特大的御书大观通宝,又称为“出号”大观,其钱文豪纵俊美,气度不凡。
此大钱直径6.6厘米,重80余克。
另有一种合背大铁钱,直径14.8厘米,重600余克。
这些钱多出自西川地区,由于其超乎寻常的大小而历来被藏家视作珍品。
大观通宝鉴定要诀由于宋徽宗钱币铸造工艺极其考究,独创一格的瘦金体见于钱文,纤秀的书法加上精湛的铸工,常常使得伪品相形见绌。
尤其是陕西炉有些使用精铜铸钱,铸工最精,堪称极品,伪品往往徒有形似,神韵全无。
对大观通宝进行鉴定,首先需要我们了解几种典型的造假方法。
现在常见的制造假钱的方法无外乎以下几种:翻砂法、改刻法、挖补法、拼合法等,最后施以假锈以欺世。
所谓翻砂法,就是用真品当母钱,使用细沙整体翻铸。
这种伪钱制造技术很高,稍不留意,即容易上当。
其文字大小粗细看来与真品毫无二样,但是从精神上看还是有所不同。
改刻法是将一枚真钱,改刻为另一种钱币,或者将一个普通的版别加刀改变成一种珍稀的版别。
这种方法标新立异,但是大观通宝四字皆有不同,此种方法极易识破。
挖补和拼合法现在基本合并为一种方法,在折十大观合背中还可以见到。
笔者曾经见到大观通宝折十合背或者大观通宝与崇宁通宝合背之伪作。
作伪者取两枚大小、锈色相近的钱币分别将其背后磨平,然后用胶水或者焊锡连到一起,在接合处施以伪锈,不仔细看是很难将其辨别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