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
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邱颖明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到底会有多深?还会延续多长时间?这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不少学者乐观地认为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中国经济将会复苏。
然而笔者根据对世界经济周期的观察和思考,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未来几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并不持乐观态度。
历史总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在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一场波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
在此之前,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人们见面时就谈股票,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
到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向公众保证经济的繁荣景象会继续下去。
然而,“黑色的星期四”却让美国的金融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成千上万家银行倒闭,近十万家企业破产,千百万人多年的辛苦劳动得来的积蓄付诸东流,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出现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
美国GNP(国民生产总值)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
虽然,在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实行“新政”,使失业率有所下降,但还处于相当高的位置,在1941年还是维持在10%的水平。
二战才使失业率急剧下降。
战后20多年,美国政府采用凯恩斯理论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使美国失业率长时间维持在5%左右,但却造成后来10余年相当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上世纪70年代农产品、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升,带动通货膨胀率的上扬。
与此同时,实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
这就是有名的“滞胀”现象。
到1985年美国失业率才回落下来。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
“9·11”事件之后,为避免美国陷入衰退,格林斯潘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和利用刺激房地产市场来刺激经济。
到了2007年,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濒临破产,美国股市大跌,道琼斯指数跌2%,开始了一系列投资银行的破产浪潮,到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
美联储长期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纵容房地产泡沫是此次次贷危机的根源。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但却消除不了经济的波动,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它的作用相当有限。
对经济周期的重新认识
对经济周期的解释有很多理论,最出名的是汉森-萨谬尔森模型,它从经济内生的角度,运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说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实际上,笔者认为也可以根据动态总需求和动态总供给的理论来解释经济的波动,它可以说明物价水平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短期中,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的同时增加,如果总需求的增加是由货币增长率的增加引起的,则有一部分货币存量的增加作用在产量的增加上,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将小于货币供给量的上升;同样,短期中,总供给的变动也会影响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比如由于技术进步引起,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增加产量,反之亦然。
如果总供给曲线的左移是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引起的,这将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低的产量。
而且通货膨胀具有惯性,这也是为什么当通胀来临时要消除人们对通胀的预期的原因。
在长期的均衡中,通货膨胀率将等于货币供给量,产量将位于潜在水平上。
当然,在现实中,经济常常没能处在长期均衡的状态上,当产量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降低,而当产量高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上升。
如果经济处在产量和通货膨胀率都增加的“过热”时期,经济体系自行调整的结果是,当通货膨胀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将减少,这时表现为“滞胀”,也即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
“滞胀”停留一段时间后,当产量降到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将跟产量一起下降,这时经济表现为萧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产量将回升,经
济便处在恢复时期,而当产量高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又上升。
这样经济就构成一个周期,即由高通货膨胀高经济增长到高通货膨胀低经济增长再到低通货膨胀低经济增长,最后到低通货膨胀高经济增长的循环路径。
然而,传统的凯恩斯理论却认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不会同时上升,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的关系。
政府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以增加失业率为代价。
反之,要降低失业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必须以通货膨胀率上升为代价。
由于它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西方学者便把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和称为“痛苦指数”。
实际上,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滞胀”现象使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理论产生质疑,货币学派就认为美国的“滞胀”是政府长期对经济滥加干预造成的。
笔者通过对美国经济统计数据的观察发现,这样一个经济周期大概是40年左右。
这跟库兹涅茨提出的为期20年的中周期和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提出的为期45~60年的长周期有些差别。
美国1931~1936年痛苦指数超过20%,而1952~1957痛苦指数最低,在5%左右。
1973~1981年痛苦指数又出现一个高峰,在15%左右,个别年份还超过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又出现低通胀、低失业率和适度增长的态势,痛苦指数低于10%。
近两年,美国痛苦指数又上升,已经超过10%。
从总体上看,美国痛苦指数的周期性波动是有规律的,一个周期大概是40年左右。
前两年,笔者就认为美国经济过不了多久就会衰退,当前由美国金融危机所引起的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经济周期的必然产物。
估计美国的痛苦指数在未来几年还会维持较高的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的金融危机跟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虽不完全一样,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美国的国情和我国情况有所不同,但其对当前我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能提供一些经验教训。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已经实现了30年的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这在全世界是罕见的。
中国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如果按照40年左右一个经济周期的话,中国未来几年将进入衰退时期,中国的经济周期将和美国的经济周期同步。
中国最近五年总体上是高通货膨胀高经济增长阶段向高通货膨胀低经济增长过渡,如果排除政策因素,按经济自行运行的规律,未来几年将朝着低通货膨胀低经济增长方向演变。
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估计将大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那时侯我国的对外依存度还不高,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的外贸行业产生很大影响,大量依靠出口的中小企业倒闭,导致劳动力的需求也减少,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另外,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
金融危机前,美国房市“高烧不退”持续数年,中国的房市与美国房市存在一定相似性。
此外,中国股市基本上每天都在跟着美国股市波动,中国股市狂跌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股市的“传染”。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影响,主要通过贸易、直接投资、金融和人们的信心四个渠道。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应采取灵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避免经济的“硬着陆”。
可以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政府投资和支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刺激消费,实行高校扩招,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等措施刺激经济的增长,以缓解就业压力,减少失业率。
当然,这能一定程度上减缓中国经济的衰退,使经济能够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速。
然而由于经济固有的周期性规律,笔者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并不抱太高期望,要保持前几年超过10%的经济增长率不大可能,能平均保持8%的经济增长率已相当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