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经验与技巧分享

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经验与技巧分享


理清线索
政治制度 • 三省六部制
创新
• 科举制
经济繁荣 民族和睦 社会开放 文化灿烂 对外交往
• 农业 • 手工业 • 商业
• 开明政策 • 杂居、通婚 • 文成公主入藏
• 博大开放 • 昂扬进取 • 兼容并蓄
• 唐诗的繁荣 • 书法、绘画、石窟、音
乐、歌舞等艺术的发展
• 遣唐使 • 鉴真东渡 • 玄奘西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标】(2011年版)对本课内容的规定 课程内容: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 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 造力。
【教材结构】 • 战国七雄 • 商鞅变法 •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材内容分析】
• 580年,以大丞相身份辅佐8岁的静帝
• 581年,废静帝自立,建隋
1308-1333年 的25年中,换 了八个皇帝。
1351年,元顺帝命 征发民工,开凿黄 河新道,重役、克 扣、监督,使“河 夫多怨”。
堂堂大元, 奸佞专权。
至正宝钞
开河变钞祸根源,
惹红巾万千。
——《醉太平小令》节选
红巾军起义
北元
例:与夏商西周同时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印度河流域的居民,也创造出光 辉的古代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欧洲希腊、罗马文明高度发展,东西方文明交相 辉映。
夏:建立于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

开创王位世袭制

商:青铜器、甲骨文

西周:分封制

春秋战国:兼并战争、制度变革
思想学术繁荣
方法二
利用结构图示
七上
优秀的教学设计≠ 优秀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知识讲座、学术报告
• 锤炼教学技能
• 摒弃“一言堂”,不 能一味追求“学术性”
知识内容传授和传授知识的形式 • 重知识内容传授,也 相辅相成(语言、教态、表情) 要重传授知识的形式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 开发学生资源就是让 学生“动”起来
教学有法
• 指教学的通行 法则和规律 (教学法)
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七年级《中国历史》 教学经验与技巧分享
“教学经验与技巧分享”提纲
梳理线索 把握特征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案例解读
与古人共情 育健全人格
叶小兵教授关于教材使用的建议
一 • 坚持导向,正面引领 二 •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三 • 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四 • 全面分析,提升认识
北京四中李明赞老师:创建活力课堂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 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 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教学重点具有一定的确定性 教学难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很多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基于课标确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要放在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教育上。
突出中国古代史教学重点的策略
重点的切入——对重点展开时所进行的铺垫和引导 重点的激活——对重点的打开,引起学生的关注 重点的丰富——重点的充实 重点的认识——围绕重点,组织学习和认识活动,
对重点进行探究 重点的巩固——对重点进一步强化
——叶小兵教授
突破中国古代史教学难点的策略
贯穿着几千年 中国历史一以 贯之的时空线 索
方法一
利用教科书的 单元导语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 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之一,北京人是其中 元
内产生原始农业。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
祖——炎帝、黄帝。
在介绍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时,可以结合介绍同一历史发展时期,世界 其他主要文明的阶段性特征。
抽象的思维,可以从直观的形象入手 复杂的头绪,可以从某一个内容突破 概念化的词语,可以用具体的史实充实 陌生的文物,可以从接触实物做起 繁难的内容,可以用图表来辅助 严肃的史实,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来穿插 超越学生现阶段知识水平的内容,可以从浅化教
材着手 ——北京市特级教师陈毓秀
刘福通 郭子兴 徐寿辉
“1高36筑8年墙,应广天积府(粮今,南缓京称)王”
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1328-1398) 发迹史
幼贫,为地主放牛 17岁,当和尚 25岁,参加红巾军 28岁,任左副元帅 37岁,即吴王位 41岁,称帝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案例解读
教学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 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的重心所在。
时代特征
繁荣 开放
方法三
将历史人物置于其 生活的时代之中
以隋文帝杨坚、明太祖朱元璋为例
(386-581) 北朝
对 峙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420-589) 南朝
宋齐梁陈
温 故知 新
• 541年,诞生于弘农郡华阴。其父杨忠
被赐姓普六茹氏,封随国公
杨 • 557年,娶独孤伽罗为妻 坚 • 568年,袭随国公 发 迹 • 577年,进封柱国 史 • 578年,长女被封为皇后
教无定法
• 具体的教学模 式和方法(教 学方法)
贵在得法
• 特定教学环境 下最能体现教 学规律的章法 (个体教学气 质与风格)

梳理线索 把握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课程内容
七个历 史时期
史前、夏商周、 秦汉、三国两 晋南北朝、隋 唐、宋元、明 清
40个学 习要点
分布在七个历 史时期
按照历史发展 的时序编排
梁王彭越
楚王、韩王韩信
淮南王英布(黥)
长沙王吴芮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 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 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 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七上


巩第 固十
“推恩令”的实施
大二
一课

案例设计者:吴娟娟


课标: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推恩令”实施之缘起
汉初:郡国并行
西周 秦朝
分封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一、“推恩令”实施之缘起
1.汉初:郡国并行
在韩信、彭越等人的要求、 甚至是逼迫下,刘邦分封了 七位异姓王。
燕王臧荼
赵王张敖
各国之间的变法及兴 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适应战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 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 终秦取得优势,统一了全 国。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社会变化 是什么
社会变化 的过程
社会变化 的影响
谁主导了 这个社会
变化
整合教学内容 构建历史逻辑
七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