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清华路,声声警钟情_精24_袁伟涵_2012010581

四年清华路,声声警钟情_精24_袁伟涵_2012010581

四年清华路,声声警钟情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论文
2012010581 袁伟涵大学四年,课余之时,学校有许多讲座资源。

林林总总,听了一些,类型多样,质量也有差异。

写一篇总结,来记录自己听过的那些讲座,以此纪念将要结束的大学四年。

一、初入清华园的自我提升
进园子的第一年,我还懵懂不堪。

不知道什么叫做名校风范,对自己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日复一日中的与高中无异的课程学习中,我无法认清楚自己所在的地方,清华,这所中国最好的学校,能够教给我们什么,能够带给我们什么。

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在主楼后厅的讲座或许是我觉醒的契机。

那是大一下学期第一周或是第二周,我去了之前从未进去过的主楼,进到了报告厅中,聆听我第一次文化素质教育讲座。

这场名为“全球化视野与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战略”的讲座,是由美籍华人、津通国际工业园董事长贡毅博士作的。

他1989年赴美国留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

1994年毕业后,他曾在美国GE公司、美国联合国际有限公司任高级管理人员,而这次来华,则是为了传授他的创业经验。

贡毅博士回顾了津通集团以产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为主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创业历程,并且感叹,自己的成功根源上必须归功于“以现代服务业带动先进制造业”的先进理念。

在他创办津通国际工业园的早期,贡毅博士就创造了“企业生产性外包”的产业生态系统。

“20多年来,我来回于中美之间,深入感触到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宏大活气和变更。

”贡毅博士说,现代科技服务业将是下一轮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加点及推手。

这场讲座,为我打开了一个启发思考的高档次讲堂。

贡毅博士讲的大多数东西,当时的我都不能够理解。

但是有一点我记得很牢,那就是他对公司的看法。

贡毅博士把一个工业公司搞成了服务业为根基的存在,却还是成功了,这个经验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个时代,不再是完全的实业为王的时代了。

能够把资源整合到一起,也能够成功。

这个讲座也是我认识清华,认识自我的起源。

二、对全球化的进一步探索
上次听过贡毅博士的讲座后,时隔一个多月,我又参加了清华大学李伯重教授题为“闭关保守?---早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的讲座报告。

这个报告我听的很仔细,因为我国的全球化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也是未来要解决的大难题。

李伯重老师是历史系的教授,他大致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解。

第一部分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历史变化,指出中国经济从17世纪进入世界经济,在19世纪前一直处于上升发展地位,19世纪中期后,总体上逐渐走向衰落。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清朝时期,大量的外来农作物改变了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而从西方运过来的一些物品,如眼镜、鸦片,也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生活习俗。

这是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了。

而也是从这段时期开始,由于清政府物产丰富,对外界有着吸引力,所以有一个100年左右的贸易顺差。

这也是唯一的一段经济相对利好的时期。

然而这些都是隐藏在帝国侵略下的假象,目的只是要笑眯眯地抢走家中的财物而已。

事实上,到了1800年左右,这个优势饱和了,中国贸易份额不断下降。

1840年之后更是大幅度下降,直到改革开放时期。

第二部分为中国经济变化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论述了中国经济变化与外贸的关系。

这一部分我不能够很理解,具体内容上面没有什么太大的领悟。

但是这一部分是很详细的一个社会科学的证明,让我们有基础继续下部分。

第三部分重点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指出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从当今中国情况看,后者更为重要。

这是一个事实,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春风吹遍大地,人民生活有了提升,还记得从前大家家中用的家具粗糙且单一,出行基本靠走,家家都觉得有一台缝纫机已经是倍儿有面儿的事情了。

而现在,显然每家每户都有计算机,很少有人家里一穷二白。

反倒是极简主义变成了少数人的奢侈品。

这说明与世界接轨以后,物质丰富了,外来的企业生产的优质产品一部分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还有一大部分则是促进了本国企业的进步、改良和规范。

这确实是不可以忽视的一个变革。

第四部分为中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所必需处理的关系,主要从中—外、官—民两个维度,勾勒了17世纪至20世纪末中国早期全球化进程中中外地位与官民态度的变化。

李伯重教授不愧是名家,确实我在这场讲座中听到了很多的优秀观点,丰富了内心。

在大四上学期,我补上了最后一次讲座,这是在文图举办的一次讲座,由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海洋权益处副处长徐贺云女士做的题为“我国周边海洋形势及发展”的讲座。

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海洋资源以及领海主权是一个不能够回避的问题。

徐贺云女士以自己的经历讲了我国领海问题的现状。

我们听完都被国家的机智所折服,在国际的交流沟通中确实需要非常高的智慧与钻空子的能力,当然军力与国力也是必须的。

这个讲座核心还是介绍一些国家情况,有些比较机
密,有些并未公开。

所以徐贺云女士并未透露更多态度性的消息。

这次听得非常痛快。

三、艺术的殿堂
我是一个很爱艺术的人,从我小的时候就喜欢音乐,到后来有缘习得一门乐器,一直都在朝着独特的艺术审美的道路上行进着。

而这个时候,清华艺术名家讲堂给了我这个机会。

在大三下学期,我因为独特的原因,连着参与了四次在大礼堂举行的艺术讲座,涉及到了西方歌剧、芭蕾舞、中国古典诗词、还有一次是由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讲的音乐对人生的促进关系。

我将一一介绍,谈谈我的收获。

由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讲解的以“走进音乐的世界——兼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的讲座,是一次精心准备的,在全国各地演讲过多次的讲座。

本次在大礼堂,他谈了一些从顶层上来讲音乐艺术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的东西。

其实周教授这次的讲座不是一个典型的古典音乐什么的讲座,倒像是一个教育的讲座。

我也关注了他的博客,博客上经常会有一些音乐教育的栏目,例如钢琴学习的一些特点和家长注意事项啊什么的,很实用。

他还在这场讲座中主讲了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的一些问题,个人觉得周教授属于那种开明派的人,不是非常守护古典音乐的壁垒,提倡普通民众对古典音乐适当的了解,不求甚解。

对此我一直也觉得听音乐是一个个人的喜好,对于个人而言,爱听古典音乐与爱听通俗音乐并无道德或者伦理上的优劣与高低。

反而是那些半懂不懂的人以高雅艺术为挡箭牌,鄙视听通俗音乐的人,这样让我表示不齿。

当然也是有一些人刻意攻击高雅音乐,我觉得也不妥。

之后呢,我陆续欣赏了徐刚教授主讲的“走进芭蕾——芭蕾艺术发展概况及舞剧《吉赛尔》欣赏”、王苏芬教授主讲的“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王纪宴教授主讲的“歌剧艺术与歌剧电影《假面舞会》欣赏”。

它们都以内容为重,我在这几场讲座中欣赏到了芭蕾舞、古典诗词填词的歌曲视频以及歌剧电影《假面舞会》,都是非常精彩的节目。

同时我也通过他们的讲解,对这些艺术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向各位主讲教授表示感谢与敬意。

你们不仅仅是老师,也是艺术家,更是传统的继承人。

四、对科学的探求
我在园子里学习的是工科,这也是清华最多的学生学习的科目。

然而,对于那些对宇宙真理进行不懈探寻的人们,我时刻保持着敬意。

人类仰望星空所产生的求知欲,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为此,我在一个幽静的夜晚在主楼后厅,与一位不知名的外校新疆男子一同聆听了由印度裔美籍科学家Ramesh Narayan主讲的名为“解读黑洞”的讲座。

Ramesh Narayan来自哈佛大学,他在讲座的开始就先讲述了什么是天体物理学中的黑洞。

对于质量在5到2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Ramesh Narayan称之为stellar黑洞。

对于更大质量的,达到10e^6至10e^1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Ramesh Narayan称之为supermassive黑洞。

而在质量更小于stellar黑洞的天体里,又要分为white dwarf白矮星和neutron star超新星。

Ramesh Narayan号称黑洞是最亮的星体,因为有x-ray、gamma-ray、可见光与radio同时发出。

堪称是所有星体的集合。

但是我们知道黑洞是看不见的,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因为引力极大的缘故,形成了“视界”。

在电影《星际穿越》中,诺兰的黑洞模型非常真实。

在科学家尚未完全弄明白黑洞的外貌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最接近真相的模型。

在看过电影的情况下,再听Ramesh Narayan的讲座,真是感到理论与现实结合了。

虽然我得到的只是非常浅薄的表象。

但是这毫不影响我对人类理论物理的崇敬。

至此,我的8次讲座内容以及个人感想都呈现于此,感谢清华能够给我这样的平台,了解到这么多的知识与见解。

非常开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