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道部分目录1 总则目的及适用范围编制说明章节划分2 施工准备施工场地规划四通一平建设驻地建设拌和站弃渣场、自办料场技术资料准备3 隧道总体施工工序分离式隧道连拱隧道小净距隧道4 洞口开挖施工前提条件工序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质量安全文明5 隧道洞身开挖施工前提条件工序5.2.1 一般要求5.2.2 分离式隧道5.2.3 连拱隧道5.2.4 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5.3.1 开挖轮廓线的确定5.3.2 钻爆设计一般要求施工工艺施工质量5.5.1 光面爆破2 开挖安全文明6 初期(超前)支护施工前提条件工序施工技术施工工艺6.4.1 初期支护6.4.2 超前支护施工质量6.5.1 初期支护6.5.2 超前支护安全文明7.仰拱与铺底施工前提条件工序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质量安全文明8.隧道防排水施工前提条件工序施工技术施工工艺8.4.1 防水板8.4.2 橡胶止水带8.4.3 衬砌背后排水设施施工质量安全文明9 隧道二衬施工施工前提条件工序施工技术9.3.1 二衬施作时机的确定9.3.2 衬砌台车制造9.3.3 二衬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及配合比设计要点施工工艺施工质量安全文明10 路面施工前提条件工序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质量安全文明11.明洞与洞门施工标准化施工前提条件工序施工技术施工工艺11.4.1 明洞11.4.2 洞门施工质量安全文明12 监控量测监控量测前提条件工序监控量测技术12.3.1 量测项目规划12.3.2 主要量测项目测试标准12.3.3 量测数据的处理和应用监控量测工艺监控量测质量安全文明13 附属工程水沟、电缆槽蓄水池1 .总则1.1 目的及适用范围1.1.1 目的为进一步规范隧道施工的各项工序操作,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实现隧道施工标准化,克服质量通病,促进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质量再上一个先新台阶,在现行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编写本指南。
1.1.2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所有新建、在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含连接线)隧道工程建设。
编制依据1.2.1 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施工规范、验收等相关标准。
1.2.2 福建省高指提出的“一流的材料,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的要求及其有关施工管理、技术文件。
1.2.3 本行业通行的、先进的工艺和管理方法章节划分1.3.1 本指南共十三章,分为总则、施工准备、隧道总体施工工序、洞口开挖、洞身开挖、初期(超前)支护、仰拱与铺底、隧道防排水、隧道二衬施工、路面、明洞与洞门、隧道监控量测和附属工程。
其中部分章节按分离式隧道、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分段落叙述。
2.施工准备施工场地规划2.1.1 进场后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踏勘,收集气象、水文及地质资料,了解现场施工材料供应和交通等施工条件,并写出调查报告,供项目部施工决策和进行施工场地规划。
2.1.2 施工现场布置2.1.2.1 在施工期间,应在隧道施工场地的显着位置悬挂安全文明生产、质量管理、廉政建设等标牌标语:1 工程简介牌:对工程的主要构造,地址情况、施工方案、分阶段的工期计划等作一简要介绍。
2 安全质量保证牌: 明确对该项工程的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3 施工场地布置牌:采用电脑绘制,对施工现场的布置采用图示方式表达,注明位置、面积、功能。
4 创优规划标识牌:主要明确该工程的创优目标及创优措施。
5 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牌:主要明确施工各工序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6 廉政监督牌:主要明确施工廉政制度、廉政领导小组、廉政监督小组和廉政监督电话等。
7 工程责任人标识牌:明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及施工单位的项目总工、质检工程师、单位工程负责人、质检员、现场监理工程师、监理员。
8施工进度牌:主要反映隧道掘进、初支、铺底、二衬施工进度。
9 各种标识牌按矩形定制,采用白底蓝字。
其中安全质量保证牌和廉政监督牌按1.5m*3m,其余按1.2m*2m的尺寸定做。
2.1.2.2 现场机械设备布置有序,必要时应悬挂安全操作规程,尺寸参照0.6m*0.8m,白底黑字。
2.1.2.3 现场各种防火、防高空坠落、安全帽等安全标识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统一制作,悬挂于工地醒目位置。
2.1.2.4 现场的周转材料、半成品材料的堆放严格按照有关材料堆放的规定进行。
标识牌按照0.4m*0.25m的制作,采用白底黑字。
牌面标明材料规格、计量单位、材料来源、批号、质量状况等五项内容。
四通一平建设2.2.1 施工便道、便桥2.2.1.1 施工便道、便桥的技术质量要求1 施工便道路基宽度不小于4.5m,路面宽度不小于3.5m,曲线或地形复杂地段应适当加宽。
视地形条件和视距要求,不大于400m设置一处错车道,错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6.5m,路面宽度不小于5.5m,长度不小于20m。
2 便道土质路基地段基层为不小于20cm厚的片(碎)石垫层,其面层为5cm的泥结碎石面层。
挖方石质地段路基表面用泥结碎石找平。
3 便道的两侧应设置边沟和排水沟。
4 便道急弯、陡坡地段设置安全护栏和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岔路口设置方向指示牌。
5 便桥应满足载重和排洪要求,汽车便桥桥面宽度不小于3.5m,设置防护栏和超限标牌。
2.2.1.2 各施工便道从起点起依序编号,设便道标识牌于路口处,标识牌按照0.8m*0.6m尺寸制作,蓝底白字,标明便道序号、通往XX隧道进(出)口、陡弯段里程、养护责任人、注意安全驾驶等内容。
2.2.1.3 施工期间指定专人负责对施工便道(便桥)进行日常检查、保养和维护,做到雨天有人清沟排水,晴天有车洒水除尘,保证路面平整,行车舒适,确保畅通。
2.2.1.4 利用地方道路作为施工便道,应提前与有关部门签订好协议,待工程完工后按照协议进行补偿或修复。
2.2.1.5 工程完工后,应将施工便道及便桥予以拆除。
当地部门要求保留时应与相关部门签订好协议,否则应予以复耕或对河道进行清理。
2.2.2 施工临时用电1 向业主申请用电应包括以下内容:临时用电负荷的计算;临时用电线路的平面布置图;临时用电的安全使用方案;临时用电的安全组织机构。
2 变电站宜设在洞口附近,并应靠近负荷集中地点和设在电源来线一侧。
3 供电、照明线路布设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根据施工需要计算变压器容量、台数。
当隧道附近有高压线路通过时,应和当地电力部门协商确定高压电梯接位置。
4 对于短隧道应采用高压至洞口,再低压进洞;长、特长隧道施工应考虑高中压进洞,以满足施工需要。
5 隧道照明,在成洞地段和不作业地段采用220V,作业地段一般不大于36V,动力设备采用三相380V。
2.2.3 施工供水1 寻找水源,按施工需要的供水压力(水压不小于合理选址修建高位水池,安装上、下水管路。
2 对于修建高位水池困难的隧道,宜采用变频高压供水装置满足施工需要。
2.2.4 施工供风1 压风站应在洞口旁选址修建,并宜靠近变电站,应有防水、降温、保温和防雷击设施。
2 压风站供风能力须满足隧道正常施工需要,供风管路布置尽量避免压力损失,保证工作面使用风压不小于;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内燃压风机满足隧道前期施工需要。
2.2.5 施工期间“三管两线”按图布置。
图“三管两线”布置示意图2.2.6 施工场地平整1 场地平整的机械应先进场,以便完成征地后立即开展平整压实工作。
2 场地平整宜一次到位,以免影响后续工作。
所有清表、弃方应规范堆弃,不得影响周围环境。
驻地建设2.3.1 承包商自接到中标通知书45天以内必须完成驻地建设。
2.3.2 项目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符合业主有关项目机构设置的要求,确保本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等各项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2.3.3 项目经理部应建立起真正能够有效运行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体系中相关人员的资历、数量应与投标承诺相一致。
项目部的项目经理、总工、试验室主任等主要管理人员应保持稳定,不得频繁更换。
若需更换,必须报业主批准。
2.3.4 项目部应设置岗位牌,项目管理人员上工地一律佩戴胸牌,特殊工种须持证上岗。
2.3.5 项目部无论是租赁房屋或自行搭建临时房屋作为工作和生活用房,必须保证能容纳30人开会且不小于40m2的会议室,不小于15m2的资料室和不小于100m2的试验室,室外有一定的停车场地。
1 项目部会议室(办公室)应张贴如下图表①组织机构框图;②安全、质量保障体系;③路线平、纵面缩图;④工程形象进度图和网络计划图;⑤晴雨表;⑥项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⑦工期倒计时牌;⑧宣传栏;⑨工程简介;⑩其他各种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等。
2 项目部应设专职资料档案员,资料员必须要由工程类技术员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各种技术资料填写规范,及时准确,手续完备,分类清晰,查阅方便,文件资料的编制整理符合交通部有关竣工文件的编制办法的要求。
3 项目部试验室仪器设备在签订合同后30天内必须全部到位,45天内完成安装、调试、标定和临时资质申请。
仪器和人员的配备及其工作环境应与其所承担的工地试验室工作相适应,并且在取得相应的资质后方可开展工作。
各项管理制定健全,各种试验仪器和设备要有管理台帐,超出标定期限的应重新标定。
各种试验资料记录完整,真实有效,严禁造假。
2.3.6 工地临时房屋1 在工地搭建的临时生活用房,必须选择在地质稳定、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和水电道路畅通的地方,生产生活用房应分开搭设。
2 工地用房必须搭设稳固,室内外地面采用5cm厚的C15砼进行硬化。
3 工房不提倡搭通铺,一室不得超过8人,人均居住面积不小于2m2.4 应做好工地房屋内的安全用电和防火工作,必须按有关规定配备消防器材,台风季节应做好防台风各项准备工作。
5 应搞好工地生活区环境卫生工作,对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合理处理,保证周围环境整洁卫生。
拌和站2.4.1 拌和站应合理划分为生活区、拌合作业区、材料计量区、材料库及运输车辆停放区。
所有隧道原则上一端只能设置一套拌和站,供两个单洞集中使用。
2.4.1 拌和站的场地处理1 拌和站的所有场地必须进行砼硬化处理,要求使用20cm厚石渣垫层,20cm厚的C15砼作为面层。
2 场地硬化按照四周低,中心高的原则进行,面层排水坡度不应小于%,场地四周应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底面采用砂浆进行抹面。
3 在场地外侧合适的位置设置沉砂井及污水过滤池,严禁将站内生产废水直接排放。
4 拌和站应采用封闭式管理,四周设置围墙,进出场设置大门,并悬挂安全、生产标语。
2.4.3 拌和站生产能力和规模1 隧道拌和站必须达到三仓式自动计量标准,单机生产能力不小于50m3/h,总装机能力以满足最大批砼数量需要为原则。
2 在主要拌和站建设完成之前,施工正式工程砼必须采用450L的强制式拌和机完成,砼罐车运输。
所有永久工程必须实现砼集中拌和生产,以管道泵送或砼罐车运输。
3 拌和站在建设完成后,需根据搅拌站的功率配备相应的发电机,确保拌和站有可靠的电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