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摘要: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区系特征、各块体构造及边界构造特征、构造活动演化特点,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对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划分。

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

华北地块、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哈萨克斯坦东南陆缘增生带、塔里木东部陆缘增生带、西伯利亚东南陆缘增生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

并进一步划分了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

对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边界构造特征进行了论述,对几个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内蒙古 大地构造单元 建造类型 生物特征 构造演化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

有不少学者进行全国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时对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做过初步划分,如(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1977.)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的研究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准地台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及额尔古纳地槽褶皱系两个大的构造单元;(李春昱.1981.)对中国板块构造轮廓研究和划分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板块;《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划分为华北地台、内蒙古中部地槽、兴安地槽、天山地槽。

后来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又有不同的认识和划分,(邵积东.1998)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等.2009)将内蒙古也划为塔里木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3)在《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中,曾经提出古亚洲洋中可能存在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哈萨克斯坦―准葛尔古陆块。

通过对1:20万区调资料,特别是近年完成的1:5万和1:25万区调成果资料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详细研究,认为北山北带的地层建造、古生物区系特征明显不同于北山南带,应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块体,提出北山北带属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的新认识。

并对关键性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1:20万区调资料和近年完成的1:5万区调、1:25万区调最新成果以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资料,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6)。

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并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群系特征、不同块体的构造及其边界构造(蛇绿岩带)特征,将内蒙古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

并根据构造活动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华北地块、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和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生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

在二级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建造类型、总体构造特点的不同,陆缘增生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华北地块划分为阴山隆起和鄂尔多斯拗陷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

其中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划分为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镶黄旗―赤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

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可划分为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 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

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和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生带未能进一步划分。

四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分别由两条板块构造拼合带和一条深大断裂构成。

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分界线位于二连―贺根山一线,即著名的贺根山蛇绿岩带;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分界线为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北部梭梭头―乌兰套海―恩格尔乌苏一线,向北东延入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分界,位于甜水井―黑鹰山―额济纳旗―雅干一带,为一条深大断裂,目前正在甜水井开展的10幅1:5万矿调分别于绿条山组和白山组中识别出了规模较大的蛇绿混杂岩带,进一步证实了该断裂带的存在。

二级构造单元,华北地块与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的分界,也就是槽台界线,位于巴彦乌拉山北―乌拉特后旗―达茂旗北―化德县―赤峰南一线,为一规模巨大的深大断裂带。

其它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也均由深大断裂构成。

与地层区划对比,华北板块相当于华北地层大区,华北地块相当于晋冀鲁豫地层区,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相当于内蒙古草原地层区,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锡林浩特―盘石地层分区,镶黄旗―赤峰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赤峰地层分区;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相当于兴安地层区,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额尔古纳地层分区,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达来―兴隆地层分区,东乌珠穆沁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相当于东乌―呼玛地层分区;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相当于觉罗塔格―黑鹰山地层分区,塔里木板块东部陆缘增生带相当于中天山―马鬃山地层分区。

2. 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 2.1华北地块 分为鄂尔多斯拗陷和阴山隆起两个构造单元。

前者属陆块内的稳定沉积,地层系统与华北地区一致,没有发生构造运动的改造;后者为基底陆壳出露区,可分为太古宙古陆核,晚太古宙晚期―早元古宙增生陆壳,中、晚元古宙裂谷沉积,古生代为滨浅海碎屑岩及碳酸岩沉积,生物组合与华北地区基本一致。

2.1.1太古宙古陆核 由太古代兴和岩群、集宁岩群和乌拉山岩群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的变质表壳岩和ttg岩系组成。

采用不同方法获得2521―3108ma等一批同位素年龄。

其构造特点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大青山以北地区表现为大型穹状构造,代表原始基地的特点;另一种为乌拉山、大青山地区表现为大规模的条带状构造,表明其经受了强平行化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

2.1.2晚太古宙晚期―早元古宙增生陆壳 由色尔腾山岩群和二道洼群构成,色尔腾山岩群为一套角闪质绿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组合。

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钙碱质中基性火山岩―硅铁质岩、泥砂质―碳酸盐建造,属绿岩带性质。

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

该群获得25亿年左右的年龄值较多。

二道洼群为一套滨浅海相以陆源碎屑及砂泥质为主夹中基性火山岩及碳酸盐沉积建造,构成一套中压、富铝的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片岩组合。

变质相以高绿片岩相为主,局部达低角闪岩相。

在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中零星分布的宝音图群,与二道洼群相当,我们认为这套地层,应为古元古代末期从华北地块分离出去的小陆块,呈岛链状分布于中元古―古生代以来的大洋中。

上述两个群已有大量18-23亿年的同位素年龄资料。

2.1.3中、晚元古宙裂谷沉积 中晚元古时期,有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巨厚的浅变质的沉积岩系,均不整合于太古代老地层之上。

阿拉善地区的原巴音诺尔公群沉积建造与之相当,考虑大地构造位置将其一并划入渣尔泰山群。

两个群均获得了大量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白云鄂博群多在1350-1728 ma间,渣尔泰山群在1037-1675 ma间。

上述两个群在华北地块北部边缘呈狭长带状分布,分别构成平行排列的南北两个带。

应为古元古末―中晚元古时期在华北陆块北部边缘由于拉张作用形成的两条巨大裂谷带。

2、2华北地块北部陆缘增生带 2.2.1 中、晚元古宙地质特征 在古元古代末期由于拉张作用,使的华北陆块边缘裂解、分离,形成宝音图群微陆块,中、晚元古时期,从华北地块分离出去的宝音图群微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形成了大洋,沉积了温都尔庙群、白乃庙群,与华北地块北部边缘拉裂未被分离形成边缘裂谷,接受巨厚沉积的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属同期不同环境的产物,形成截然不同的两套建造。

温都尔庙群:下部为原岩以拉斑玄武岩系等基性火山岩为主的绿片岩组合,夹硅铁质岩、碳酸盐岩及辉长岩等。

尚恒胜等于辉长岩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1642ma①。

上部为各种片岩及石英岩、含铁石英岩夹大理岩透镜体。

温都尔庙铁矿即产于该组中。

据下部火山岩岩石化学的研究,反映出被动火山陆缘的特征。

徐备等于下组绿片岩中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1511±76ma,于上岩组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820.8±80.8ma。

白乃庙群:为一套绿泥片岩、石英片岩、绢云片岩组合,为火山―复理石建造。

据其火山岩岩石化学研究,属典型的岛弧型基性火岩熔岩,产有岛弧背景下特有的斑岩型铜矿,即著名的白乃庙铜矿。

(聂凤军等,1991,1994,1995)于该组中采集绿片岩做锆石u-pb谐和年龄1130.513±16.012ma,sm-nd等时线年龄为1107ma和810ma。

2.2.2早古生代地质特征 有早奥陶世包尔汉图群、中晚志留世徐尼乌苏组、晒乌苏组和西别河组。

包尔汉图群:为一套海相中基性火山岩、硅质岩夹变质砂岩及大理岩。

基性熔岩底部具枕状构造。

玄武岩据其岩石化学研究为初始洋壳。

上部沉积夹层中含笔石。

徐尼乌苏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岩及火山岩组合。

含珊瑚化石。

晒乌苏组:为碳酸岩夹碎屑岩组合,灰岩中含丰富的珊瑚及腕足类化石,时代为中志留世。

西别河组: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灰岩及生物礁。

含丰富的珊瑚、腕足等生物化石,其不整合于早中志留世徐尼乌苏组之上。

上述中晚志留世三个组均为浅海相沉积,生物化石完全属介壳相动物群。

中志留世有火山活动,在白乃庙一带形成复理石建造。

晚志留世为氧化环境下的滨浅海相类磨拉石建造,局部为碳酸盐台地,呈角度不整合覆于奥陶纪和中志留世地层之上,构成华北北部大陆边缘增生陆壳上的盖层沉积。

标志着加里东期洋壳的消亡和俯冲作用的结束。

2.2.3晚古生代地质特征 晚泥盆世―二迭纪,这一阶段,以西拉木伦河断裂为界,南北两侧同时代形成明显不同的两套地层系统。

泥盆纪晚期―早石炭世:北部区出露为色日巴彦敖包组,为一套海相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及薄层灰岩。

含珊瑚、腕足、苔藓虫等化石,属滨浅海环境的类复理石建造。

而南部区则出现早石炭世的朝吐沟组、白家店组、石咀子组。

朝吐沟组由变质玄武岩、玄武安山岩、中酸性熔岩夹绢云片岩及少量石英岩组成,为海相火山―复理石建造;白家店组为一套碳酸岩夹砂岩及板岩组合,含丰富的珊瑚及腕足类化石,上部板岩夹层中含cordaites sp.等植物化石,属欧美植物群。

晚石炭世:北部区有本巴图组、阿木山组。

本巴图组为杂砂岩、粉砂岩夹安山岩及灰岩透镜体的一套海相地层。

含丰富的?类、珊瑚及腕足化石。

阿木山组为生物灰岩夹钙质砂岩、粉砂岩等。

含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

其中?类、腕足均建立了化石带,属于特提斯型腕足动物群。

而南部区则为酒局子组,为中细粒长石砂岩、杂砂岩、板岩夹煤层的一套陆相地层。

产丰富的植物化石,主体体现了华夏植物群的特点。

早中二叠世:北部区有寿山沟组、大石寨组、哲斯组,南部区为三面井组、额里图组、于家北沟组。

北部区寿山沟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