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功绩
1950年
Otto Paul Hermann Diels(德国),
Kurl Alder(德国)
发现和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1951年
Edwin Mattison McMillan(美国),
Glenn Theodore Seaborg(美国)
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
Archer John Porte Martin(英国),
发展了固相化学合成方法
1985年
Herbert Aaron Hauptman(美国),
Jerome Karle(美国)
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
Dudley Robert Herschbach(美国),李远哲(美国华裔),John Charles Polanyi(加拿大)
生物膜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
Herbert Charles Brown(美国),
Georg Wittig(德国)
建立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
Paul Berg(美国)
核酸生物化学,特别是DNA重组的基础性研究
Walter Gilbert(美国),
Frederick Sanger(英国)
测定核酸中的碱基顺序
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
Sidney Altman(美国),
Thomas Robert Cech(美国)
发现核糖核酸(RNA)的催化性质
1990年
Elias James Corey(美国)
创建了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原理
1991年
Richard Robert Ernst(瑞士)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Roald Hofmann(美国)
分别提出前线轨道理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1982年
Aaron Klng(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镜方法阐明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1983年
Henry Taube(美国)
研究电子转移的反应机理
1984年
Robert Bruce Merrifield(美国)
1928年
Adolf Windaus(德国)
甾醇的结构测定和维生素D3合成
1929年
Arthur Harden(英国),
Hans vonEuler-Chelpin(瑞典)
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
Hans Fischer(德国)
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的研究,合成了高铁血红素
1931年
Carl Bosch(德国),Friedrich Bergius(德国)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
Gerbard Herzberg(加拿大)
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性状研究
1972年
Christian Boehmer Anfinsen(美国),StanfordMoore(美国),
William Howard Stein(美国)
研究核糖核酸酶分子结构和催化反应活性中心
1973年
Ernest Otto Fischer(德国),
Geoffrey Wilkinson(英国)
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
Paul John Flory(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基础研究
1975年
John Warcup Cornforth(澳大利亚)
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1923年
Fritz Pregl(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5年
Richard Adolf Zsigmondy(德国)
胶体化学研究
192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研究
1927年
Heinrich Otto Wieland(德国)
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碳正离子化学研究
1995年
Paul Crutzen(德国),Mario Jose Molina
(美国),Frank Sherwood Rowland(美国)
研究平流层臭氧化学,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的破坏作用及化学机理
1996年
Robert Floyd Carl(美国),Rrichard Errest Smalley(美国),Harold Walter Kroto(英国)
建立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udolph A.Marcus(美国)
研究化学系统电子转移反应理论
1993年
Kary Banks Mullis(美国)
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的方法
Michael Smith(加拿大)
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eorge Andrew Olah(美国)
Peter JosephusbWilhelmus Debye(荷兰)
提出分子磁偶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研究分子结构
1937年
Walter Norman Haworth(英国)
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aul Karrer(瑞士)
类胡萝卜素、核黄素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B的研究
1938年
Richard Kuhn(德国)
发现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905年
Adolf von Baeyer(德国)
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
Henri Moissan(法国)
制备单质氟,发展了一种高温反射电炉
1907年
Eduard Buchner(德国)
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发现非细胞发酵作用
1908年
年份
获奖者
获奖成就
1901年
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荷兰)
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
Emil Hermann Fischer(德国)
合成糖和嘌呤及其衍生物
1903年
Svante August Arrhenius(瑞典)
提出电离理论
1904年
William Ramsay(英国)
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生物体物质,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56年
Cyril Norman Hinshelwood(英国),
Nikolay Nikolaevich Semyonov(苏联)
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
1957年
Alexander R.Todd(英国)
核苷酸和核辅酶研究
1958年
Frederick Sanger(英国)
发现了碳的球状结构——富勒式结构
1997年
Paul Delos Boyer(美国),
John Ernest Walker(英国)
阐明了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生物催化原理
Jens Christion Skou(丹麦)
发现了Na+,K+-ATP酶
1998年
Walter Kohn(美国)
提出了电子密度泛函理论
研究化学基元过程动力学
1987年
Donald James Cram(美国),Jean-Marie Lehn(法国),Charles John Pedersen(美国)
合成冠醚化合物,奠定了超分子化学基础
1988年
JohannDeisenhofer(德国),Robert Huber(德国),Hartmut Michel(德国)
发现格利雅试剂——有机镁试剂
Paul Sabatier(法国)
发现金属粉末存在下有机物的氢化作用
1913年
Alfred Werner(瑞士)
金属络合物的配位理论
1914年
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
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915年
Richard Martin Willstatter(德国)
蛋白质结构特别是胰岛素结构的测定
1959年
Jaroslav Heyrovsky(捷克)
发现和发展了极谱分析方法
1960年
Willard Frank Libby(美国)
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
Melvin Calwin(美国)
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
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
Adolf Fredrerick Johann Butenant(德国)
性激素的研究
Leopold Stephen Ruzicka(瑞士)
聚亚甲基多碳原子大环和多萜烯研究
1943年
George de Hevesy(匈牙利)
用同位素作示踪物研究化学反应过程
1944年
发明和改进化学高压技术
1932年
Irving Langmuir(美国)
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4年
Harold Clayton Urey(美国)
发现重水和重氢同位素
1935年
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法国),
Irene Joliot-Curie(法国)
合成新放射性元素
1936年
1965年
Robert Burns Woodward(美国)
在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1966年
Robert Sanderson Mulliken(美国)
创立了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
Manfred Eigen(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