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
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一般心脏停搏3~5秒,病人有头晕和黑朦;
停搏5~10秒由于脑部缺氧而引起晕阙,即意识丧失;
停搏10~15秒可发生阿-斯综合征,伴有全身性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
停搏20~30秒呼吸断续或停止,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紫绀;
停搏60秒出现瞳孔散大;
停搏超过4~5分钟,往往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害。
辅助检查以心电图最为重要,心搏骤停4分钟内部分病人可表现为心室颤动,4分钟后则多为心室静止。
心肺复苏包括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脑复苏。
一、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又称初步急救或现场急救,目的是在心脏骤停后,立即以徒手方法争分夺秒地进行复苏抢救,以使心搏骤停病人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通常按正规训练的手法可提供正常血供的25%—30%)。
BLS的基础包括突发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的识别、紧急反应系统的启动、早期心肺复苏(CPR)、迅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除颤。
1、评估和现场安全:急救者在确认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轻拍患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你还好吗?”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
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没有正常呼吸(即只有喘息),立刻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启动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并获取AED:
(1)如发现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急救者应启动EMS体系(拨打120),取来AED(如果有条件),对患者实施CPR,如需要时立即进行除颤。
(2)如有多名急救者在现场,其中一名急救者按步骤进行CPR,另一名启动 EMS体系(拨打120),取来AED(如果有条件)。
(3)在救助淹溺或窒息性心脏骤停患者时,急救者应先进行5个周期(2min)的CPR,然后拨打120启动 EMS系统。
前提:确定现场环境的安全因素、判断伤者是否存在意识、观察伤者是否有脊柱伤及其他外伤、确定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脉搏检查、查看患者口中是否存在异物
3、早期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circulation, C):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上或用胸外按压板垫于其肩背下,急救者可采用跪式或踏脚凳等不同体位,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
手指不接触胸壁。
按压时双肘须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下压深度至少为4-5厘米,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复。
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各占50%左右,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胸壁,以免按压点移位。
开放气道(airway, A):开放气道提供人工呼吸:仰头抬颏法和推举下颌法。
后者仅在怀疑头部或颈部损伤时使用,因为此法可以减少颈部和脊椎的移动。
遵循以下步骤实施仰头抬颏:将一只手置于患儿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
注意在开放气道同时应该用手指挖出病人口中异物或呕吐物,有假牙者应取出假牙。
人工呼吸(breathing, B):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所有人工呼吸均应该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如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使胸廓起伏,可再次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过度通气(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可能有害,应避免。
方法为:将受害者仰卧置于稳定的硬板上,托住颈部并使头后仰,用手指清洁其口腔,以解除气道异物,急救者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病人的鼻孔,用自己的双唇把病人的口完全包绕,然后吹气1秒以上,使胸廓扩张;吹气毕,施救者松开捏鼻孔的手,让病人的胸廓及肺依靠其弹性自主回缩呼气,同时均匀吸气,以上步骤再重复一次。
7、AED除颤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1)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按压一次可触摸到颈动脉一次搏动,若中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则应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如果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说明病人心搏已恢复。
(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时,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3)其他:复苏有效时,可出现自主呼吸,或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甚至有眼球活动及四肢抽动。
终止抢救的标准
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
(1)患者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2)无心搏和自主呼吸,CPR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EMS人员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
(3)有EMS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
外伤救护
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现场急救工作,其原则是: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后搬运。
一、止血
加压止血、指压止血、止血带止血
1.加压止血: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毛巾、布块折叠成伤口稍大的垫盖住伤口,再用绷带包扎,其松紧度能达到止血的目的为宜。
此种方法适用于上下肢、肘、膝等部位的动脉出血,但有骨折或关节错位时,不宜使用此方法。
2.指压止血: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止血方法,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用手指压住动脉处,达到止血的目的。
此方法适用于头部、颈部、四肢的动脉出血。
头颈部出血:用拇指压住伤侧的颈总动脉向后压。
面部出血:用拇指压迫下颌角处的面动脉。
上臂出血:将患肢抬高,并用拇指压迫上臂内侧肱动脉。
3.止血带止血
止血带止血是最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但是只适用于四肢大动脉止血,方法是是用橡皮管或布条缠绕伤口上方肌肉多的部位,同时需要注意其松紧程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容易损伤神经;过松无止血作用。
注意:使用止血带,必须在明显部位表明上止血的位置和时间,上止血带超过两个小时以上时,要每隔一个小时放松一次,每次八分钟,放松时改用指压止血法。
二、包扎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包扎的目的在于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固定敷料夹板,挟托受伤的肢体,减轻伤员痛苦,防止刺伤血管、神经等严重并发症,加压包扎还有压迫止血的作用。
包扎要求动作轻快、准、牢。
包扎前要弄清包扎的目的,以便选择适当的包扎方法,并先对伤口作初步的处理。
包扎的松紧要适度,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会移动脱落,包扎材料打结或其他方法固定的位置要避开伤口和坐卧受压的位置。
为骨折制动的包扎应露出伤肢末端,以便观察肢体血液循环的情况。
三、固定(在急救中主要用于骨折的固定)
固定要点
1.止血
2.加垫
3.不乱动骨折的部位
4.固定、捆绑的松紧要适度,过松容易滑脱,失去固定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
骨折固定的材料:
1、夹板 (没有夹板时可用健侧肢体、树枝、竹片、厚纸板、报纸卷等代替。
)
2、敷料 (用于垫衬的如棉花、布块、衣服等;用于包扎捆绑夹板的可用三角巾,绷带、腰带、头巾、绳子等。
)
四、搬运
伤员经过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要尽快用合适的方法和震动小的交通工具将伤员送到医院去作进一步的诊治。
搬运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伤员的伤情变化。
常用搬运方法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
其中徒手搬运法:适用于病情较轻且搬运距离短。
(1)单人搬运法是用搀扶、背、抱等方法
(2)双人搬运法是用双人椅式、平托式、拉车式等方法
(3)多人搬运法是用平卧托运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