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4如何认识人与自然观的关系5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6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7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8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9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

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 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2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4 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5 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

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

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要想理解部分必须理解整体,理解部分同时更好地理解整体。

3、生态自然观的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人与自然同属于一个自然,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时兼顾规律性和目的性。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社会制度以往是建立在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对立上,共产主义建立在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地统一。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

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向自然界调节原则是人类生存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自然界和生物的生存高于人类非基本需要。

人的生存需要包括人的基本需要,自然界发展需要,人的非基本需要。

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人与自然同属于一个自然,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时兼顾规律性和目的性。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社会制度以往是建立在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对立上,共产主义建立在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地统一。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

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向自然界调节原则是人类生存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自然界和生物的生存高于人类非基本需要。

人的生存需要包括人的基本需要,自然界发展需要,人的非基本需要。

4如何认识人与自然观的关系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

“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

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5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技术的本质:在技术本质上有多种观点:技能说阐释的是技术是人经过训练的特殊技能;工具说,技术是工具,是生产手段;方法说,技术是做事的方法。

技术是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实践能动关系,是直接生产力。

从演化论角度理解,宇宙大爆炸以来,进行了四种演化态,人类出现的状态为常态,其他出现为非常态。

适合人的状态为常态,不适合人的状态为非常态。

人一方面不能进入非常态但也不能脱离非常态,所以人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

技术是使人类间接进入非常态的技能、技能、方法和手段等。

从转化论角度理解,世界上,能量物质是不能创造的是守恒的,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的手段而不是创造财富。

技术是自然界一般存在物质能量状态转化为对特殊存在(对人类有益)的技能、工具、方法和手段等。

技术的特征: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技术的造成是人工物,人工物的二重性决定了技术的二重性。

二重性包含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即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2、装 备 的配合性。

任何技术都是装和备的有机结合。

装是产生非常态的手段;备是对非常态的隔离。

装和备的合理配合实现了非常态的引入。

3、工具性和价值性。

从技术的使用工程体现工具性,从技术的使用效果来看体现了技术的价值性。

4、技术的自主性和社会建构性。

技术是天然自然的物化,决定了它的自主性。

技术是社会需要的产物,这决定了他的社会建构性。

5、外延性。

技术是人体器官的外延,技术使人们间接进入非常态,间接进入的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体器官的外延进入。

6、双刃剑效应。

科学技术就表现出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也产生了破坏作用,构成了对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

7、体系性。

技术发挥作用方式以体系进行。

技术体系是各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主要由经验实体知识要素等组成。

在不同时期,各要素重要性不同。

发展动力:课件上!6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工程本质:工程一般理解为造物。

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直接生产力。

从演化论角度理解,宇宙大爆炸以来,进行了四种演化态,人类出现的状态为常态,其他出现为非常态。

适合人的状态为常态,不适合人的状态为非常态。

人一方面不能进入非常态但也不能脱离非常态,所以人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

工程是通过建造人工物使人类由常态间接进入非常态的方法、活动和社会建制。

从转化论角度理解,世界上,能量物质是不能创造的是守恒的,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的手段而不是创造财富。

工程通过造物使自然界的物质能源由一般存在形式转化为特殊存在(对人有益)的状态,是在地球表面进行的。

工程特征:1、系统性与集成性。

工程活动中包含众多的要素,具有明显的系统性。

工程是多种技术的有效集成;工程活动中包括了物质要素、技术要素、经济要素、管理要素、社会要素文化要素等多种要素的集成。

2、场域性与情境性。

工程活动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进行,具有明显的场域性与情境性。

工程人工物具有 “不重复性”和唯一性的特点。

3、不确定性与风险性(扩展)4、工程结果的双刃性与评价的多维性(扩展)产业本质:产业指创造社会自然的手段,是最现实的生产力,产业是重复大规模的生产人工物,创造社会自然的过程。

从演化论角度理解,宇宙大爆炸以来,进行了四种演化态,人类出现的状态为常态,其他出现为非常态。

适合人的状态为常态,不适合人的状态为非常态。

人一方面不能进入非常态但也不能脱离非常态,所以人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

产业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人工物,使人工物变成社会物,使常态间接进入非常态,创造新的常态的活动。

从转化论角度理解,世界上,能量物质是不能创造的是守恒的,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的手段而不是创造财富。

产业是把自然界存在的一般状态大规模转化成对人有益的状态的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