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化学 课程分析

物理化学 课程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 题 引 入
形 成 概 念
公 式 应 用
推 导 讨 论
课 堂 总 结
布 置 作 业
六. 课程考核
为克服单一闭卷考试成绩偶然性的不利影响,对学生
的学业成绩采取综合评价。期末成绩计算公式如下式: 总成绩 =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成绩,参考课堂出勤、课堂讨论问 题和随堂笔记的情况。
课程特点
理论性比较强 本课程往往以具有普遍性的定律为基础,结合研究对象(系 统)的特殊性,用演绎的方法进行推理,获得次生规律或结论。 这一特点在上册表现尤为突出。 抽象概念比较多
本课程以部分理论性较强的物理学成果为基础,抽象概念较多, 初学者往往感觉理解和记忆有困难,例如热机等。
4
属于交叉学科 物理化学应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成果研究化学,所涉及体系 与化学物理类似,只是关注焦点有区别。因此它首先是物理和化 学的交叉学科。物理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又对生命科学、材料 科学等学科具有基础性支持作用 ,所以它又是多领域交叉的学 科。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四大板块
板块一 化学热力学 以四条热力学定律为基础依据,主要应用演绎的推理方法解 决化学过程的方向和限度问题。此板块是基础物理化学的最重 要内容。主教材的上册有六章的内容属于此板块。热力学第一 和第二定律是核心内容,占两章。其余四章是热力学理论系统 对不同领域的应用。 板块二 电化学 探讨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在下册占三章,其中可 逆电池热力学是重点内容。
Education等教学研究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
11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特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思维活跃、积极性高,
理解能力比较强,具备一定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 在态度方面,求知欲望强烈,喜欢探求真理,具有积极的 学习态度,但数学基础较为薄弱。
学习方法
预习、 找难点 听课、 笔记
复习整理 笔记
做习题
16
*教学评价,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比较难,各期末考试成绩只 能对学习效果相对筛分。为正确评价教学效果,至少还 需采取如下措施: 1. 委托班主任,征求学生意见; 2. 认真听取学校和学院所组织的听课、评课反馈意见; 3. 追踪征求已工作或进一步深造的毕业生意见。
谢谢各位专家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板块三 化学动力学基础 介绍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与探讨反应机理的基本方法。 在下册占两章内容,其中动力学方程的实验建立方法是重点内容。 通过本板块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将化学热力学确定可能进行的 反应转化为可行过程的基本方法。
板块四 界面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 这一板块的教学内容日趋重要。是关于(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 界间的)介观领域的科学,是纳米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高新科技领 域的基础。本板块从界面化学热力学入手,介绍重要的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和方法。
4.
Peter
Atkins:
Physical
Chemistry,
2010,
Ninth
10
Edition.
5. Robert A Alberty, Robert J. Silbey: Physical Chemistry, 1997.
6. 《大学化学》上发表的相关论文、Journal of Chemical
《物理化学》说课
主 单 邮 讲:刘彩华 位: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箱:liucaihua@
说课内容
一、课程定位、特点与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定位、特点与教学目标
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教学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第四(上册)-第五学期(下册)
5
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的基本理论,包括热 力学四大定律、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 胶体与界面化学 能力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为从事化学和化工以及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打 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求真、求 实的优良品德和科学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指定教材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 物理化学,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5年,第五版(主教材)。
教材获奖情况: 1987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教材 199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材
授课参考资料
1. 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 印永嘉、奚正楷编: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第三版。 3. 万洪文 詹正坤编,《物理化学》,面向 21 世纪教材,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2年.
再复习、钻研 解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经常安排课堂 讨论、课下辅导答疑和师生共同探究。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
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根据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应用 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把数 学和物理的重要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本课程的学习。
13
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传统教学手段。物理化学 课程中有较多的、相对复杂的、以数学语言为主要工具的演绎推 导过程,单纯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时学生难以接受,板书讲解尚不 可完全废除。
辅导是物理化学教学的必要环节,采取传统的巡回答疑、师 生对话、临时构成小组进行讨论等多边交流方法的同时,注重发 挥网络信息沟通渠道快速、便捷的长处,鼓励学生使用微机或手 机通过互联网与教师交流。综合性的手段使教学过程立体化、信 息网络化,能够高效率地“传道授业”更能及时“解惑”,培养 14 学生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 《分析化学》、 《大学物理》 后续课程:《结构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统计热力学》
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 论课,是化学、应用化学、化工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课 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和物理的有关理论和实验方 法进一步研究化学运动的普遍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