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中的《六义》详细介绍

诗经中的《六义》详细介绍

诗经中的《六义》详细介绍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
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绝大部分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
贵族。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桃夭》、《定之方中》、《柏舟》、《君子偕老》、《伐檀》、《硕鼠》、《伐柯》、《东山》、《鸿雁》、《灵台》、《氓》、《七月》等。

对于《雅》的理解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
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
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
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
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
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
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
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
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
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
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
本义是“起”,所以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
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
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
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仅仅一种发端,同
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
《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
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来说,也有
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有的。

就是在现
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赋比兴”的观点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持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
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进一步,“兴”又兼
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但正因为“兴”原本
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
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能够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仅仅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能够说是写实
之笔,但也能够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
的热烈气氛。

因为“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能够自由使用的手法,
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
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则没有说明。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

一般说,赋、比,都
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

至今也没有定论。


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
问题,历代解释很多。

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
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