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常见的结构类型讲解

记叙文常见的结构类型讲解

文言文阅读(比较)时间:50分钟满分:80分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12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学而不思则罔.(有害)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C.切问..而近思(急切地追问) D.我独亡.(死亡)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B.仁在其.中矣其.恕乎C.学而时习之.不患人之.不己知D.学.而时习之博学.而笃志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4分)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8分)[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乙]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注] 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不满。

③大将军:王敦。

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⑤孰:通“熟”。

⑥从:通“纵”。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C.屏.人论事(退避)D.乃阳.吐污头面被褥(同“佯”,假装)6.乙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7.请简要分析谢道韫和王右军两个人物的特点。

(2分)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5分)[甲]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 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①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②,守之以恭③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④,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⑤者,哲;博闻强记⑥,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⑦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选自《韩诗外传》)[注] ①骄:怠慢,轻视。

②宽裕:宽大,宽容。

③恭:肃敬,谦逊有礼。

④尊盛:位高势盛。

⑤愚:愚拙,不巧伪。

⑥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⑦由:奉行,遵从。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悲守穷庐..(2)险躁..则不能治性(3)又相.天子(4)守以俭.者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10.乙文中周公提出的六种“谦德”,用六个字概括,它们分别是: 、、、、、。

(3分)11.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

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

(2分)四、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4分)[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乙] 有屠人货肉归。

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②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

昧爽③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

逡巡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注] ①欻(xū):突然。

②蚤:同“早”。

③昧爽:天刚亮。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两狼之并驱如故.(2)其一犬.坐于前(3)及走.,又从之(4)直.十余金13.甲、乙两文的情节都围绕屠户和狼的斗争展开,故事的开端点明的时间都是,地点都是;甲文表现的是屠户和狼的斗争,乙文表现的是屠户和狼的斗争;甲文中的屠户用刀劈两狼突出了他的,乙文中的屠户最终取得胜利显示了他的。

(6分)14.甲、乙两文在故事的发展部分都描写了屠户的心理活动,所用的相同的一个词是“”。

(1分)15.甲、乙两文在描写屠户的同时,也描写了狼,两文都表现了狼的;但乙文同时也表现了狼的,甲文则突出了狼的。

(3分)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16分)[甲]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夔①一足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②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 ①夔: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的官员。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起用)C.得失之节.也(关键)D.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17.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18.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19.《夔一足》和《穿井得一人》虽然都使人产生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

请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

(6分)六、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5分)[甲]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 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①?”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②云:“不见。

”嘿然③大喜,赍④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注] ①不:同“否”。

②绐(dài):哄骗。

③嘿然:暗自高兴的样子。

嘿,同“默”。

④赍(jī):携带。

(选自《笑林》) 20.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屈伸呼吸(ruò,你)B.若躇步跐.蹈(chǐ,踩、踏)C.汝见我不.(fǒu,同“否”)D.吏遂缚.诣县(fù,绑)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22.甲文中“忧彼之所忧者”在“杞人”之时,前往劝告“杞人”;乙文中“楚人”的妻子是在的情况下“绐云:‘不见。

’”。

(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23.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4分)文言文阅读(比较)1. B2. D2.3.(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2)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略。

5.[解析] A6.大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王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

7.谢道韫:聪颖有才华。

王右军: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

8.(1)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轻薄浮躁。

(3)辅佐。

(4)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9.(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成为没有用处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陋室,(悔恨)又怎么来得及!(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10.恭俭卑畏愚浅11.成才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12.(1)原来。

(2)像狗一样。

(3)跑。

(4)同“值”,价值。

13.天快黑的时候途中两只一只勇敢、警觉机智、聪明14.惧15.贪婪愚蠢狡猾16. A17.B18.(1)像这样听取传闻,还不如不去听。

(2)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19.《夔一足》主要错在“足”字的解释,“足”应理解为“足够”,却被误解为“脚”这个意思;《穿井得一人》错在“人”字的解释,“人”应理解为“一人的劳力”,却被误解为“一个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