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过渡的六种技巧》。
在写议论文时,我们常常发现,有的文章却脉络不明,似断似连,甚至出现裂痕,缺乏过渡这个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桥梁纽带。
不妨回顾一下,我们读过的许多文章,学过的不少课文,之所以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自然,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是与恰当安排过渡分不开的。
今天呢,给大家分享6种议论文的过渡技巧,学会了可以给高考作文加分哦。
一起来看看吧:★一、材料与观点的过渡,常用的表述方式(1)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得到了这样的启示……)(2)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形象地说明了……(这则材料的寓意是……)(3)由此观之……(4)为什么会这样呢?(5)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例1】我曾读过一本书,是说美国人的消费,美国人都是花未来的钱,而享受现在,‘举债度日’,我想一旦出现无赖不肯还钱,怎么办?原来美国有个信用局,若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封杀他的所有借款,此招足以使其无立身之地。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诚信是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
”★二、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一部分学生写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对论点进行论证,但缺乏必要的语言过渡,使观点与材料分离。
写作中,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论证,学生常常使用“现实生活也有同类者”“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自然转换,文气贯通。
1、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2、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3、……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4、物犹如此,人亦然。
【例2】马卡连柯的话令人深思。
对花赞赏之余,为什么要手里拿起铁铲、剪刀和巴黎绿呢?为什么不考虑花是否愿意接受呢?这是因为花虽美,但美中也会有不足之处,美中会有隐患。
如果不及时清除那些杂枝、病枝、虫害,再美的鲜花也会衰败、凋零。
物性如此,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师长在表扬肯定我们的优点和成绩的同时,更要指出我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是说,要想“爱之深”,就得“责之切”。
★三、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之间的过渡论辩时理论论证为使论述变得深刻,事实论证为使论证显得具体,分析说理时联系生活实际,避免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两者结合使用就应注意由此及彼的恰当过渡。
(一)事实到理论1、“就拿……来说吧”或“例如……”来过渡;2、纵观古今,凡是……无不是……3、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的业绩都……4、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5、放眼寰球,纵观古今,大凡有……无不是……【例3】古往今来,情感高于理性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
【例4】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例5】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例6】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例7】其实,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调准了自己感情的"焦距",为自己展现出了清晰的世界。
(二)理论到事实若先事实论证再理论论证,过渡文字一般则是对事实包含道理的分析、总括。
1、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这正如……所说……”等词语或句子进行过渡。
2、在生活中广为传颂着这样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3、“……”,不正是……精神的真实写照吗?可见……4、“……”这妇孺皆知的俗语告诉我们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5、“……”这句话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四、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1、正面分析与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完成;2、正面举例与反面举例之间的过渡则一般采用“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过渡。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呢?而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例8】古人尚能如此理性面对问题,可如今的世界却有很多人,无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实际和考虑别人的情况。
如果"非典"在发现初期就被重视而不隐报,也午今天的"非典"就不会如此猖撅。
如果美国理性面对伊拉克的核危机,试着用卜交手段解决,也许美伊战争就不会爆发,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伤了。
★五、层与层的过渡为了使论述充分、深入,写议论文必须讲究说理的层次性。
说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为主,具有并列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同时”“还要”等关联词语过渡衔接;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则往往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当然”等词句进行过渡衔接。
1、无独有偶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个人如此,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这样?4、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例9】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
【例10】在现代,有没有韩非子笔下的"富人"呢?有!譬如在干部的任用问题上就出现了"任人唯亲"的弊端,一些领导在任用下属时,不是视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与自己远近、使一一些无德无能的人混人干部队伍,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被拒之门外。
★六、辩证过渡(一)欲进先退在对某问题阐述自己观点见解时,先要承认与此相反的观点见解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指出其道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语意一转,话题转入对此观点见解的主要论述。
“退”是通过承认反面的观点见解以防论证疏漏,“进”是论证文章论点的主体。
【例11】的确,外在环境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尤其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世界观还未形成,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
多少青少年受坏人拉拢,看黄色书刊、录像,赌博、酗酒、偷盗、抢劫,逐渐走向犯罪的深渊。
难怪昔有“孟母三迁”之举,这是促进孟子成为一代儒圣不可否认的外因条件。
甚至多少知识名人、革命志士、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也经受不了环境的熏染,荣华富贵的诱惑,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然而(转入论题),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
【例12】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
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
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3、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其它如:诚然、固然、毋庸置疑(二)主论先行,后堵偏漏。
当然 ; ……不是……而是 ;然而,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1、当然,在历史上尽管也有“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如出污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镛;但毕竟凤毛麟角,为数不多。
这些事物特殊现象怎能掩盖外因能促进事物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一般规律呢。
怎能忽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名言呢?2、当然,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能说“不”。
如果你面对一潭死水的生活,波澜不起,生命的冲劲早已缺席,人生的斗志也了无踪影,你应该对这样的生存现状勇敢地说“不”。
1999年,高燃以一个中专毕业生的身份只身来到广州打工,又毅然抛弃月薪5000多元稳定工作,多方联系进入一家高考补习班,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创办市值上亿元的MYSEE公司。
央视记者李小萌采访他,他说,我不想过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
高燃勇敢地跟平庸的生存状态说“不”,高燃超越了自己,他成功了。
3、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去做一个逆来顺受毫无原则的人,面对沉沦的陷阱和惰性的挑衅,我们要勇敢地说“不”;面对厄运的打击、失败的考验和种种执著人生的坚守,我们不要轻易说“不”。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坚守早就认定了的。
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超越自己的过程,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坚守的过程。
议论文中的过渡衔接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词句,可有常用的方法。
近五年语文全国卷古诗鉴赏题汇编★2015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2015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2014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