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插图中“线”的艺术对现代书籍插图设计的启示发表时间:2012-07-10T15:57:20.060Z 来源:《学术研究》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韦超现[导读] 中国绘画的线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一直发展到今日,线条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贯穿了中国绘画的始终。
摘要:在发展迅猛的,以速度为崇拜的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作品更显得弥足珍贵了起来,希望通过本文的一些探索性研究,能从具有本土文化底蕴的中国古代插图艺术中发现值得我们学习、宝贵的线条的“魅力”。
从传统的线条中得到启迪,获得灵感。
学习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不泥于古,创新不离于源,创造出新的线的世界。
艺术的创新,离不开学习和借鉴。
这些都能对现代书籍插图设计提供广泛的参考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书籍插图设计有很大的启迪,值得不断的讨论、研究与总结。
线条作为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精髓,其光辉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线条插图表现形式[中图分类号] G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3-0080-04一、中国古代插图中线条的艺术中国绘画的线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一直发展到今日,线条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贯穿了中国绘画的始终。
线条在中国绘画中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它以深层的民族心理为内趋力,以浸透着画家情意的笔力为基础,将自身的格调和美感发展成超越时空的形式极至。
“线”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表现了我们民族在审美意识上所特有的对美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
我们必须承认线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线自身内涵使它成为中国绘画中当之无愧的主角。
即使是历经朝代的更替,特别是受到现当代各种外来思想的冲击,对于线的形式及存在方式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
不过,看似势微的线语言仍然凭借自身的丰富内涵取得不败之地。
故此线条对于中国画家而言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和认知能力,散发出其灿烂辉煌的艺术魅力。
从顾恺之首开笔线形式规范,到梁楷创立人物大写意;从陈洪绶的奇古造型,可大致领略我国绘画断代史的不同层面和发展史的几个大的折点,也可看到中国笔线形式的演进流程与多向发展。
因为线这种造型手段的独立性,使得线在描绘物象的生长规律的同时,本身就带有一种形式化的倾向,所以线一方面要求具体地描述形状,另一方面还要求条理化,线本身也要达到一种美的线型组织,如画衣纹,事实上的衣纹和用线组织过后的衣纹很有出入,组织过后的衣纹线变得更加好看了。
简约的线条需要画家对形体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精而造线、简而意足以一当十,意尽其妙。
线条是造型艺术中最基础的,也是绘画创作和艺术设计表现力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有着很强的表现力,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线是绘画中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线是中国绘画最主要的表现方法和最基本的风格特征。
《考工记》中有载“画缋之事”其“画”字就是勾线的意思。
唐代的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无线者非画也。
”线的艺术在插图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中有许多线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启示,比如铁线描、兰叶描、屋漏痕等等。
线的内涵的补充与形态的创造,线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符号,是主观的、个人的创造,它的价值就是个性。
这种创造是对于生活、对物体的强烈感受,使人能从这些符号中寻求某种新的领域和境界,线必须是写出来的,写必须以“立意为本”写之前必须蓄意,这样的写线才能“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而只有写才能体现出线是“骨飞”、“骨力”,写出来的线有韵律和节奏的空间意识和形式美感。
中国的绘画是线条的艺术, 没有线条就没有中国的绘画艺术。
线条担负着造型和抒情写意的双重任务,线条有其自身的形式感和表情。
线在中国绘画里不但是表现内容、塑造形象的手段,还是决定一幅画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关健。
线条的视觉作用,被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广泛应用,具有极大的魅力。
中国古代插图艺术其实就是线的艺术,线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中国,线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
中国古代插图的内容极广,信息量很大,其艺术水平和艺术价值都很高,从原始社会彩陶文饰上幼稚天真的线描到清代的绘画大师含蓄内敛的用线,都是借线条来表现的。
无不渗透着中国绘画独有的精神所在。
插图中的线不仅可以造型,用于装饰,具有抽象的形式美功能,更重要的是线可以表情达意。
作为文化和艺术的载体,这些插图作品不仅丰富了书籍的内涵,更丰富了中国的艺术风格。
这些作品大都以线造型,生动传神,讲究意境,时至如今仍然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二、国内现代书籍插图设计的现状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社会的转型,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实施所带来的艺术品市场的火爆。
对艺术家创作体裁和样式的选择产生了很大冲击,由于插图报酬的微利,对大多数画家已失去吸引力。
而书中增加插图则意味着印制投入的增加,虽然成本不大,但出版社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计,也不愿为之。
加之插图创作须精研原著、详考物象、对画家的艺术修养及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有较高的要求,而若随意挥洒的即兴挥毫简便快捷既无需动脑考辨物形,又获利迅速,使画家逐渐远离插图领域,而转入其他画种,以至于造成插图园地日渐凋零的局面。
另外,少数出版社和书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愿在书内放插图,无非是怕增加出书成本,或者嫌麻烦,不愿费力劳神。
部分通俗读物质量下降,造成插图艺术的品位逐渐滑坡,致使不少高水准的画家渐渐冷淡了插图,要寻找一位插图高手已如凤毛麟角般难以寻觅。
这是整个插图艺术领域当前存在的令人忧虑的问题。
殊不知当今的信息传播媒体已不仅是单纯的文字传递这一形式,视听传播已直接冲击古老的“铅字文化”传播。
在高速信息时代,直观的图像已使“一幅图相当于一万字”成为可能。
插图已不是一种点缀。
而是当今书籍形态中必不可少的“语言”。
时到今日,社会文化环境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书籍出版业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新媒体和新材料不断涌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曾经辉煌过的插图艺术遭受冷落,绘画形式的优秀作品更是鲜见了。
在这个所谓的“读图时代”,充斥人们生活的是满眼的复制作品和数码图像。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文化? 现代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环境里,插图这种曾经辉煌的艺术形式将走向何方?成为当今关注插图艺术发展的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笔者曾对任教的广西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的191名同学进行了一次关于阅读插图本情况的调查。
在书刊阅读的次数上,79%同学会在一周内看几次,基本不看的有21%。
在阅读的来源上,约66%的同学依然选择了去各类书店或通过网络购买。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34%的同学通过电脑获取知识,浏览网页和查阅电子书是他们的主要阅读手段。
问卷调查中,当提到印象中最为熟悉的插图书刊时,许多同学写出了《读者》、《女友》《家庭医生》等杂志,也有一部分列出了《红楼梦》、《水浒》等古典名著。
当问到最需要插图的图书种类时,他们更多的认为在儿童读物、文学名著、时尚杂志和艺术图书中应该出现。
这些同学的年龄大都在19~21岁左右,正处于主动接收大量外来信息的时期。
插图的应用对他们知识积累有多大的作用呢?书籍插图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才能吸引年青一代的关注呢?从上述的调查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
书刊的读者群体并没有因为信息时代里数字化的风行而急剧缩小,阅读书籍插图的载体文学读物依然是年青人喜爱的生活方式之一。
各种电子媒体的出现由于它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音画兼备的多媒体效果等,迅速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成为越来越普及的信息载体。
对于如何保住纸质媒体的传播优势,同学们的答案也提供了一些启示,在一些书籍中广泛应用精美插图无疑是个好办法。
令人欣喜的是,书籍插图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头换面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台湾绘本画家几米的作品像一阵温情的风吹进了千万读者的心灵,从台湾到大陆、香港、澳门,世界上更多的地方开始从精美的绘本里熟悉这个人的名字。
《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月亮忘记了》、等多部作品,展现出了惊人的创作力和多变的叙事风格,在出版市场兴起了一阵持续至今热力不减的绘本创作风潮。
几米的作品里,插图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与文字部分交相辉映,给读者创造出了一个文字所难以表述的联想意境。
仅仅通过色彩、造型就能充分的表述文本内容,完全摆脱了 “文以配图”的束缚,让“图像”自由营造出流畅诗意的画面。
另外还有台湾朱德庸的《醋溜族》、《涩女郎》。
蔡志忠的中国古籍经典漫画《菜根谭》、《中庸》、《老子说》等。
这些独特的绘画风格赢得了少男少女到白领阶层数以千万读者的喜爱。
三、中国古代插图中“线”的艺术给现代书籍插图设计者的启示1、线的表现艺术对插图艺术设计的影响线的表现形式给画面带来的最大艺术效果就是产生一种节奏感与韵律感。
通过线条所产生的节奏与韵律,是一种流动着的美。
它就象一支乐曲,把你带入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犹如长笛般悠扬婉转,或是交响乐般浑厚壮阔。
节奏源于音乐中节拍的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不同的线条能产生不同的节奏和韵律。
在视觉表现艺术中,节奏是联系各种形态元素的抽象结构。
这种抽象结构通过图形等视觉元素,在画面中持续有序的连续重复,或者以强弱、虚实的变化所产生的运动感来表现的。
在插图作品中,线条所表现出的各种视觉元素的强弱对比,疏密聚散的变化,都能形成一定的节奏与韵律,从而丰富插图的画面效果。
插图设计者从画面的整体出发,以线条来表现出所想要表现的律动效果。
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用线的长短、疏密、粗细、虚实等的交错、组合、呼应、形成整幅画面的主体旋律。
当插图设计者要表现鲜明、准确的变形和夸张效果时,就要舍弃和剔除一切繁琐杂乱的因素,集中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强烈、更有艺术性。
在变形和夸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差异矛盾越尖锐,其蕴含的张力就越趋强化,事物的本质特征就越鲜明。
也就是说,变形和夸张的形式都是一种张力之美的表现。
张力越强化,作品也就越有艺术冲击力。
线条作为造型的基础,在插图的变形、夸张中理所当然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我国的现代插图家卢延光就是善于变形、夸张的杰出代表。
他的插图所刻画的人物造型夸张、张条流畅,有着强烈的形式美和装饰效果,能给人一种丰富瑰丽的感觉。
他创作的《中国一百神仙图》中的郑庄公,卢延光描绘的郑庄公的形象,线条所表现出的夸张的服饰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张力,既丰富了画面效果,又让人印象深刻。
从古代的顾恺之到现代的卢延光我们可以看到线条的运用是创造形式美的重要因素,线的表现力对于插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线条在造型、形式美和表现情感等方面对插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信古老而恒久的线条表现艺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营养,继续在插图设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