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户籍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古代户籍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古代户籍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关键词:户籍制度、人口管理、社会治安、户籍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成为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了解历史,就不能掌握未来。

事实上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始终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对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时刻,了解古代户籍制度的形成及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正文:
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源于三代、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建立于秦朝,此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社会中影响最久、意义最深远、历史作用最大的社会制度。

(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萌芽时期
我国古代最早实行的是人口登记制度,考古发现早在商代,就有关于人口清查统计的记载。

在甲骨文中如“八日辛亥允,灾伐二千六百五十人。

”“以人八千,在驭。

“等数字比比皆是。

随着奴隶制度的不断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奴隶主为了能牢固控制奴隶、扩大耕地,必须对奴隶数量及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人口登记制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根据《周礼》上的一些记载,后人推测,西周设有“司民”这一官职,掌理户籍、计点民数;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数字上报周王,以辅佐其施行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是对户籍管理十分重视的一位古代政治家,他推行了一系列关于户籍制度的改革措施。

首先,要求户口登记范围广泛,据《商君书·境内》记载,国内的男女户口全部登记在册;其次,要求出生的登记入册,死亡的注销户口,这是中国最早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的动态登记。

此外,还将全国的人口进行身份和职业的划分。

这个时期古代户籍制度的雏形已形成。

(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时期
到秦朝建立时,户籍制度已略有规模。

户口册上除了写明户主的姓名、籍贯、身份及家内人口的情况外,籍册中所有成员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也必须在户口册中标明,便于官府区分不同身份和不同地位,以此来控制社会秩序。

户籍管理制度作为剥削和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成为一项社会制度也随之确立下来,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户籍管理模式。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户口登记内容要求非常详细,并且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

丞相萧何制定了《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成为历史上首次用法律来规范的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战争频繁、人口流动性很大,长期战乱造成死亡、脱籍或沦为流民等情况,都会导致户籍不实,影响国家的经济收入。

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三长制”的基础上,加强基层管理,整顿入户编制,用“三长”这个基层组织实行“大索貌阅”。

到唐朝时户籍管理已相当完备,实行“团貌”和“输籍定样”,一年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管理较为缜密。

户籍制度经过宋朝和元朝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明朝推行了户帖制度。

为防假冒、伪造,每份户帖上有编号,加盖官印,一式两份,一份交于百姓留执、一份上交户部。

明政府还在里甲制的基础上编造黄册(即户口总册)。

(三)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善时期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最终作为体系而确立清初沿袭明制,直到光绪年间,对户籍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效仿日本警察户口编审制度,成立了警察局,发布巡警清查户口条规,并制定户
籍法,进行户口调查。

户数调查按照民政部所定的门牌号码来编订,门牌号一旦确定,若要迁移,户主3日内需报巡警机构注册。

警察作为户籍管理的新的机构,成为中国户籍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与基层乡里组织承担户籍编制与管理的体制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因而警察制度已经彻底取代和改变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1]自此,中国户口统计日渐形成规模,户籍管理制度渐入正常轨道。

清宣统三年(1911年)颁布了户籍法,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户籍法。

经过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具体如下:
1 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落后,生产效益的高低只能依赖于劳动力数量的多寡。

作为古老的农业国家,中国农业人口的增减一直为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

为了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农业劳动力,每个朝代的户籍制度都制定界线分明的等级制度,来保障农业的生产。

所以户籍制度也有利于农业的生产,维护社会稳定。

但是把人民限制在土地上,不利于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久而久之,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 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通过层层管制、控制人身自由的连坐制度,将每一座城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毫无遗漏地编入国家行政网络之中,以此加强政府的统治基础。

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治安,有效地减少了不法的行为出现。

户籍制度加强了古代人民之间的亲缘关系,社会相对和谐。

所以户籍制度为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环境,在客观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赋税、徭役制度是统治阶级及其国家占有社会劳动和财富的基本手段,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进一步体现。

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户籍管理作为重要的统治工具,作用越发显得重要。

户籍制度有利于国家财政的稳定,所以整个社会的建设机构得以运转,国家的进一步建设对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带来了好处。

但是如遇到果天灾还是人祸,阶级之间的矛盾容易显现出来。

4古代户籍制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

在古代户籍制下,人被严格的划分等级,统治者眼中的“贱民”是没有资格被列入国家编户之内的,他们承受更多的义务,权利却被严格限制,而且身份的世袭使得“贱民”的世代都要承受着比编户齐民重得多的压迫与剥削。

户籍制度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砌上了一层厚厚的保护墙,进一步降低了古代社会的流动性。

整个社会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处于顶端的统治者希望下层的百姓各居其位、各司其职,接受出身带来的贫贱地位是不可更改的理念。

这倒巧合的类似于了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的理念了,他认为国家应当确定一种界分严格的三个等级间的劳动分工,任何人都必须固守自己的天职而不干涉任何他人的事务,即“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是正义”。

但是,在当今世界,这与现在提倡的人权还有民主是背道而驰的,
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古人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我们应当认真正确对待古代的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所呈现出的保守性与封闭性是与古代保守封闭的社会形态相联系的,所以以前的良好的制度不一定就适用现在的社会。

现代的中国日益开放,现行的户籍制度却依然有着顽固的保守和封闭的地方,虽然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原由,但历史却不能成为我们固步不前的借口。

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来改革现行的户籍制,最终还户籍以本来的面目。

而现行户籍制所企图达到的目标,如城市的稳定、农村的发等展等可以通过其他更具合理性与正义性的经济、政治多种政策来实现,如大力推进城市化、加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等。

而且这些政策不仅可以有助于实现现行户籍制的目标,同时其本身也是值得追求的社会目标,是我们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命题中应有之意。

只有当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机会时,只有当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努力和才智而不是取决于他的出身时,整个社会才可能充满活力的良性运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