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

方剂


用,以提高疗效。即所谓“药有个性之 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一首有效的 方剂,不单纯是各药原有功效机械相加, 药物合用后,相互作用会产生新的效应
(2)针对具体病证,灵活 选药组方。 (3)降低药物毒性,缓和 峻猛之性,调和药味。
2组方的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在辨证立法
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 一定的原则进行配伍。这种组方原 则即是“君、臣、佐、使”。 “君、 臣、佐、使”用以说明方中药物的 主从关系,反映药物在方中发挥作 用的主次。
片、Vc银翘片等疗效显著的中成药。
方解
病因病机:风热温热邪气从口鼻
或皮毛而入,侵犯肌表及肺, 治法:应采用发散风热,清热解 毒的方法。
选药:金银花、连翘既能疏散风热, 又可清热解毒消除病因共为君药;薄 荷、荆芥、淡豆豉均能发散风热邪气 助君药之力为臣药;牛蒡子、桔梗、 甘草合用能助君药清热解毒、祛痰利 咽为佐药;鲜芦苇根甘凉助各药清热 为使药。各药合用,表邪得解,热毒 得清,诸症自愈。

麻黄汤
[组成]麻黄9 g 桂枝6 g 杏仁6 g 炙甘草3g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见恶寒发热,无汗 而喘,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水煎服。麻黄先煎,去上沫,再与它 药共煎

方解
病因病机:外感风寒在表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选药:麻黄既能发汗以解除风寒表邪,
又可宣肺平喘以消除咳喘证,在方中起 决定性的主要作用,故为君药;桂枝发 汗解表,加强了主药的发汗功效,并能 温通经脉止头身痛为臣药;
杏仁增强麻黄止咳平喘的功效为佐药; 炙甘草既可增强麻黄、杏仁的止咳作 用,又可缓和麻黄桂枝的峻烈之性, 防止二药发汗太过伤正,为使药。各 药合用,能全面照顾病因病机,使邪 气去而正气不伤。
常用治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
补、消 汗法:通过发汗,以祛散六淫之邪, 治疗表证,又称解表法。 吐法:通过诱发呕吐,消除停留于 咽喉、胃中的痰、食物、毒物等。 下法:通过泻下通便,治疗胃肠积 滞病症的方法。
和法、温法、清法
和法:通过缓解往来寒热、调整脏
腑功能以纠正寒热不调、脏腑功能 失调的方法。 温法:使用温里药,通过温里散寒, 消除或改善里寒症的方法。 清法:使用温里药,通过清泻里热, 消除里热证的方法。
小柴胡汤 黄芩9g 人参9g 炙甘 草6g 半夏9g 生姜9g 大枣4枚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邪在肝胆,胸胁胀满疼痛、口 苦咽干,食欲不振以及黄疸等。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组成]柴胡24g
方解
病因病机:少阳肝胆经位于半表
半里,邪犯少阳,则往来寒热, 肝胆气不通畅影响胆汁排泄,则 口苦,郁而化热犯胃,则食少, 不欲饮食,口干等。 治法:和解少阳肝胆
煎煮的火候:先“武火”后“文
火”。 一服药一般煎2-3次,第一煎30分钟, 第二煎、第三煎20分钟。
特殊煎法
先煎:对于坚硬的有效成分不易
溶出的药物应当先煎煮一段时间 后,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 后下:含挥发油有效成分的药物、 或含消化酶加热易破坏的药物, 待别的药物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 入该类药物共煎。
三、清热方
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请热、泻
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以治疗里 热证的方剂。属于八法中的“清” 法。代表的方剂有白虎汤、清营汤、 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
白虎汤
[组成]石膏
50g 知母18g 炙甘草6g
粳米9g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肺胃气分热证。见壮热面赤, 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渣温服
方剂学基础理论
一、方剂与治法
方剂: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选
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用法, 按照配伍原则,组合在一起的处 方。 治法:是在审清病因病机后,针对 病证所采用的治疗方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先确定治疗方法,后选药组方。 (2)方剂的治疗效果是检验治法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药后护理
服药后的调养和护理,不仅有助于
药效的发挥,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如服用治疗风寒表证的发汗药物后, 喝一大碗小米粥,然后温覆发汗, 这样既容易出汗,又不至于因为发 汗而伤害人体的正气。
各论
一、解表方
解表方:由解表药为主组成,具
有发散表邪作用,用于治疗表证 的方剂。 选用的药物多数具有发汗作用。 治法:汗法。邪气在表,通过发 汗的方法驱邪外出,即“其在皮 者,汗而发之”。
消法、补法
消法:通过助消化、化瘀血、化痰等方 法治疗食积、瘀血、痰凝等病证的方法。 补法:通过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 阳虚衰的倾向,消除虚症的方法。 具体应用时,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 用一种或两、三种方法配合使用。

二、方剂的组成
1组方的目的
(1)增强药物作用,综合产生新的作
分类:三类:发散风寒方、发散风热 方、扶正解表方代表的方剂:麻黄汤、 银翘散、败毒散。 使用注意:先辨清有无表证,有表证 用,无表证不用。若表邪未解而又有 里证,应先解表后治里。
使用注意
先辨清有无表证,有表证用,无表证不 用 若表邪未解而又有里证,应先解表后治 里,或表里双解 病邪入里而无表证不宜使用 本类药物不宜久煎。 微汗为度,不可太过,以免耗伤正气。 服药后温覆取汗,并服米粥,以助汗源。

药量加减
药量加减是组成药味不变,增减
药物的用量而改变其功效。 四逆汤: [组成]附子15g、干姜9g、甘草6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亡阳证。见大汗淋漓,手足厥冷, 面色苍白,脉微欲绝。 通脉四逆汤:附子15g、干姜27g、甘 草6g 两方附子、甘草用量相同,而通脉四 逆汤干姜的用量大,因而通脉回阳之 力大增。
银翘散
金银花15g 桔梗 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 牛蒡子6g [功效]发散风热,清惹解毒。
[组成]连翘15g
[主治]温病(流感、麻疹、流脑、腮腺 炎等以发热传染为特点的病)初期及 风热表证。见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 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舌尖红, 苔薄黄,劢浮数。 [用法]捣成散,每服18g,鲜芦苇根煎 汤冲服。现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
四、泻下方
泻下方: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 泻热的作用,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等的方 剂。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代表的方剂有:大承气汤、麻子仁丸、 十枣汤 使用注意(1)泻下方是为里实证而设的, 若没有里实证,则不可使用。(2)老年 体弱者孕产妇慎用。(3)本类方药都能 伤胃气,应见效即止,不可过用。
二、和解方:
具有和解少阳(肝胆)、调和肝
脾、调和胃肠、表里双解等作用, 以治疗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胃 肠不和、表里同病的方剂。 少阳证:肝胆不和,见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口苦 咽干,目眩等。方剂:小柴胡汤。
肝脾不和:情志抑郁,胸闷腹胀, 食少等。方剂:逍遥散。肠胃不和: 见恶心呕吐、肠鸣、腹痛泄泻。方 剂:半夏泻心汤。 表里同病:表邪未解,又有里邪。 方剂:大柴胡汤。
强弱,年龄大小,四时气候等因 素灵活加减。组成变化分为三种: 药味增减、药量加减、剂型更换 (1)药味的增减一般是主药不变, 随着病人次要症状的不同增减次 要的药物。如麻黄加术汤,在麻 黄汤的基础上,增加了燥湿的白 术,从而治疗外感风寒湿证。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增 加了燥湿的白术,从而治疗外感风寒 湿证,见恶寒发热,肢体重痛,无汗。 麻黄汤: [组成]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甘草3g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者。
包煎:对于一些质轻易漂浮于水面或 有绒毛或能使药液混浊的药物用纱布 包起来与其它药物共煎。 另外还有另煎(如人参)、烊化(如 阿胶)、冲服(如蜂蜜)等。
二、服药方法
服药的时间饭前或饭后1小时服用 特殊要求的,如祛虫药在清晨空腹服用; 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在饭后服(保护胃黏 膜);治疗失眠的安神药在睡觉前服用 服药的多少: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确 定。 一般疾病,每日服用一剂(可早晚分 服),病重的要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 没4小时服一次,昼夜不停
君、臣、佐、使
(1)君药:指针对主病主证发挥
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效强 用量大,是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辅助君药增强疗效并 照顾兼证的药物。

(3)佐药:协助君臣药增强疗效, 或降低君臣药的毒副作用的药物。佐 药药力小于臣药,方中用量轻。 (4)使药:指缓和药性调和药味的 药物。药力小用量轻。
麻黄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应当发汗解表。 麻黄 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针对 风寒表实证为君药 桂枝 辛甘温,发汗解表以助麻黄针对 风寒表实证为臣药 杏仁 苦温,止咳平喘,宣肺助麻黄照 顾咳喘兼证为佐药 甘草 甘温,化痰止咳,调和药性防麻 桂发汗太过为使药

3组成变化
应用方剂要根据病情轻重,体质
选药:柴胡入肝胆经,清热于里,透 热于外,使少阳之邪得以外散内解, 为方中君药;黄芩助柴胡清泻里热为 臣药,半夏生姜和胃止呕,治疗呕吐 兼证,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扶 助正气以驱邪外出,共为佐药,同时 炙甘草又调和药性,兼作使药。各药 合用,以驱邪为主,兼顾正气,邪去 正强,诸证自愈。
逍遥散
当归9g 芍药9g 白术 9g 茯苓9g 炙甘草4.5g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主治]肝郁血虚证。见两胁胀痛,头 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妇 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用法]上药捣粗末,每次6g,加生姜、 薄荷适量,水煎服。
[组成]柴胡9g
方解
病因病机:本方所治病证由肝郁
血虚,脾失健运导致。肝郁血虚, 故两胁胀痛,头痛目眩,口燥咽 干,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脾胃虚弱,故神疲食少。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