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瑞吉欧美术教育理念透视

瑞吉欧美术教育理念透视

瑞吉欧美术教育理念透视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已经形成了理论到实践的一整套成熟体系。

这一体系由于其思想的先进性和实践的有效性,已经受到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成为美国、日本、澳洲以及欧洲各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然而并不是每一种“泊来品”都是拿来就适用的,美国学者大卫?霍金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是不可能简简单单用飞机进口进来的。

”我们需要正视的是每一种教育模式(方案)背后的思想精髓而不是它们的形式。

理智地对国外各种教育方案和模式进行分析,汲取其中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现状,努力创造我们自己的幼教模式,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和努力的方向。

我选取学前美术教育这一微观视觉,在分析瑞吉欧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反思传统美术教育实践,谈谈我班是如何从实际出发,借鉴瑞吉欧的先进理念,实施本班的美术教育的。

一、瑞吉欧学前美术教育理念透视1、美术是儿童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中,美术是被理解为一种外在于儿童的知识技能,老师往往是以教会幼儿画多少人物、动物,会用橡皮泥捏成什么物品为教学目标的。

而在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中,对美术的理解与此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美术是内在于儿童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

这一理念在《儿童的百种语言》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认为儿童在真正掌握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之前,会有多种自我表达的形式,即所谓“儿童的百种语言”,这包括动作、表情、声音姿势等,而尤为重要的就是美术,儿童的画、泥塑、雕塑、手工作品以及其他的表征物都被看作是儿童的一种语言。

2、教师的首要作用在于解读儿童的心灵,促进儿童的发展,体会儿童图画的内涵。

其实美术活动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创作要融入自己的生活,是来自于自己的直觉,好的作品是自己从心里流出的歌,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所以美术活动的内容并不是教师想当然地说:“今天我们来画××,做××吧!”而是特别强调教师对儿童绘画的解读和对儿童心灵的理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认为:“儿童的绘画有着独特的特点,是儿童表达自己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它的出现与发展和儿童的认识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

因此,美术教学活动内容的制定:1)要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2)要根据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3)要窥探孩子奇妙的想像世界和内心表达。

比如:在“我家和我家附近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的区域活动就围绕家用电器家具和楼房这几样小朋友身边熟悉的物品,引导孩子设计制作。

一组提供的材料有由家长和小朋友收集来的大大小小的废纸盒、火柴盒、牙膏盒、牛奶盒、小刀、蜡光纸等,一组提供的材料是橡皮泥,泥工板,一组提供了各色颜料毛笔,一组提供了白纸,每组都有相应的制作图示。

孩子们选取各自感兴趣的物品和材料进行制作,有的在用小刀在牛奶盒上切割出门窗,有的已经在为做好的大楼刷“油漆”,有的用蜡光纸为做好的冰箱包上一层好看的颜色,有的用白纸画、剪、插接成桌椅,有的用橡皮泥制作成沙发、台灯……有的还为做好的电视机和VCD配上遥控器,画上动画片的画面,和同伴一起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每个人家里的家具和心目中的楼房不一定是相同的,教师没有必要去硬性规定和统一做一样东西。

每个孩子的作品都不近相同,都反映了各人不同的想法和意愿,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

3、美术教学是儿童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过程瑞吉欧教学方式强调的是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儿童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确定一个美术项目主题,然后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密切关注儿童的活动表现,并能敏锐及时地把握儿童学习的兴奋点,寻找新的教学契机,然后迅速地判断其教育价值,继而把教育引向深入。

在主题活动“有趣的玩”实施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谈话、讨论、游戏实践等不同的活动,了解并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玩,玩水、玩沙、玩泥巴、玩器械……。

其中,小朋友第一次用大自然中最普通的泥土进行了泥塑活动,活动的开始是由我桌上的一只花瓶引出的,小朋友对制作花瓶的材料发生兴趣,潇潇说:“这个花瓶很硬,是用玻璃做的吧!”小燕子说:“我家的玻璃花瓶是透明的,这个花瓶的颜色像泥土”,可可则说:“是瓷的,我家的碗就是瓷做的。

”凡凡说:“是木头做的吧!你们看上面还刻着一条条花纹呢!”听了孩子们的争论,我拿出了一本关于古代陶瓷器具的书给大家欣赏,上面有各种形状、花纹的瓶、盆、杯、壶等,小燕子看了书后得意地说:“你们看吧!我说是泥土弄点水做成的吧!”大家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到后花园里亲手实践了一回。

孩子们七手八脚地从水桶里倒水和泥,沾满泥浆的小手在空中挥舞,灿烂的笑容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快乐洋溢在四周的空气里。

“玩”是一个人的天性的解放,并不需要别人来教,于是任他们去创造,去尝试,尽管有的孩子因为泥土里和的水太多或是这样那样的原因并没有做出作品,我们仍然觉得他们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尝试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当然也有孩子成功了,晨晨做了个浴缸,炀炀的小床上还有个方方的小枕头,迪迪用树叶、泥土、小种子和在一起做了个女皇的宝座,那一粒粒绿色的小种子不就是宝座上镶嵌着的绿宝石吗?顾仪的蛋糕有了树叶和小种子的装饰就更漂亮了,飞鸿的花瓶里还插着漂亮的小野花呢!辰辰做了个小泥碗,可她用小泥碗装水时却发现,泥碗烂了,漏水了,于是我们大家又开始探索新的秘密,泥碗和瓷碗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让泥碗不漏水?……"玩"中有许多的秘密,教师作为一个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发现者、引导者带领幼儿层层深入,美术活动便不再是单纯的美术活动而是延伸为科学、音乐、计算等综合课程。

二、瑞吉欧美术理念给我们的启示通过分析瑞吉欧美术教育的理念,在我们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转变绘画教学的知识技能观,确立绘画语言观。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把绘画作为儿童的一种自我表达方式的绘画语言观是瑞吉欧学前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

那是不是就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瑞吉欧学前美术教育就不需要知识和技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从极"左"一下子发展为极"右",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不是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是我们的材料如颜料、橡皮泥、石头、纸张、刀具等,胸中之竹是心中的意象,眼中之竹是激发我们灵感的"精灵",我们只有胸有成竹,才能表现、表达出来。

首先我们必须引导幼儿多"看"。

看,即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孩子"胸有成竹",如:要画人必须在平时引导孩子仔细观察人的发型、五官、服饰、动作等;画景物必须在平时多留心物体的形状、颜色、更要观察物体各部分的大小比例及与其它景物的关系(交叉、重叠)在观察活动中训练幼儿具有一双敏感和不断发现的眼睛,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使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画面内容更丰富多彩。

比如主题"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商店"的主题画时,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和爸爸妈妈去逛商店的情景,帮助他们分析画面的主体是人还是商店景物,回忆各自父母的衣着、长相、饰物等特征,回忆人、树、和商店之间的关系,最后再想想马路上还有什么?天空中还有什么?这样孩子画出来的画就有血有肉,并形成同一绘画主题中不同孩子的不同内容,因为每个孩子的父母首先长得不一样,穿得不一样,他们逛的商店也不一定相同,看见的街的车辆也不会只是统一的小轿车,也可能有行人或骑自行车、摩托车的人。

2、平衡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幼儿在绘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绘画教学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活动更应该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主体性发挥。

当前我们作为教师应该从一个绘画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儿童绘画语言的帮助者、引导者、倾听者、观察者,体会儿童的心声,在与儿童合作和交往中,诱导儿童自发地进行绘画表现,从而促进他们的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

我们应该摒弃教师教授、示范,并要求幼儿“不要讲话,不要吵闹,坐好了听讲”的传统做法。

应该在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幼儿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中,突出对儿童情感的关注。

那么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是不是教师就不用讲了,幼儿自己讨论,然后画就得了呢?如果这样的话,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没有体现出来,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给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机会,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提供示范时提供不同的范例来拓宽幼儿的思路。

那如何突出教学中对儿童情感的关注呢?具体操作起来就是“想”和“说”两个字。

想:幼儿不受常规约束的丰富想像力,经过引导就能表现出来。

因此,教师给的命题和提问都应具有启发性。

例如:“恐怖的树”树有树干、树枝、树叶或花和果实,可以把它们变成什么样子觉得恐怖?有人认为树干长着大嘴和尖牙很恐怖,有人认为树枝像蜘蛛网一样会把人缠住很恐怖,有人认为叶子上都是眼睛很恐怖,有人认为树枝长得像蛇一样很恐怖,有人认为花里有张吃人的大嘴很恐怖,通过提问启发幼儿想像,他们的画中就能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独特心思来。

启发幼儿边画边想往往能使幼儿的图画更能表现每个幼儿的不同想法。

在命题画“欧锦赛”中,孩子的画中每个人表现得也有差别。

小燕子的画中运动员的头上滴着汗,李煜迪的画中边上多了个计分牌,陈欣怡的画中多了一排看比赛的观众,晨晨的画中裁判员一手举着牌,口里吹着哨,可可的画中有的运动员摔倒在地上……,同一个命题也出现了不同的效果,因为“想”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加入绘画活动中,插上想像的翅膀,将童心,童趣从笔端淌出来。

说,“说”(语言)是“想”(思维)的外部表现。

活动前说画可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鼓励幼儿在画画前大胆地表述自己想表述的内容,画后能解说自己的画,这也为他们从无意识的涂鸦阶段过渡到有意识的创作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说画”的过程中培养了大胆构图的能力。

活动后的“说画”还包括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

幼儿可以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在欣赏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产生自我满足感,成功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绘画教学中的“看”“想”“说”,正是在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与幼儿充分互动的体现,注重在绘画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大胆构图和表达,让幼儿在主动积极的绘画表现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3、学习瑞吉欧的“档案记录”思想,把儿童纳入教师的研究视野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并采用多种方式记录,保存幼儿学习过程和“作品”为他们建立档案,并对这些“档案”进行整理、分析、解释、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宝贵的资料。

我们班每人有一个文件包,里面方着一星期来幼儿的学习成果,教师和家长可以从这个文件包中发现孩子最近学习的关注点,看出孩子学习情况,学习态度等,并对下星期的学习内容作为修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