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学》第七章土壤养分

《土壤学》第七章土壤养分


2、氮素的生物固持作用: 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同化无机态氮并将其转化为
细胞体有机态氮的过程。
3.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 (1)硝化作用:土壤中的铵或氨,在有氧的条件下, 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杆菌的作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NH4+ → NO3-
(2)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缺氧条件下, 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NO、N2O、N2) 的过程。
土壤中钾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土壤中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转化及影
响其有效性的因素 土壤保肥性概念、方式,土壤供肥性概念、表现。
概述 一、土壤养分的基本概念
土壤养分 指植物所必需的、主要由土壤提供的营养元素 。 有效养分 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速效养分 在作物生长季节内,能够直接、迅速为植物吸收
土壤中不同形态钾的平衡关系
及固定释放
风化作用(极微)
矿物钾(无效钾)
风化作用(极微)
闭结在长石、白云母类矿物中钾
风缓 化慢
风缓 化慢
交换性钾(速效钾的主要成分)
非交换性钾(缓效钾) (包括伊利石、易风化的黑云母中钾)
吸附
解吸 释放
固定
土壤溶液钾
随水流失
(速效钾的小部分)
植物吸收
(三)土壤有效钾
土壤钾素养分含量分级与丰缺度 (引自《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
利用的土壤养分,多为矿质养分。不足的1%。 无效养分 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二、土壤养分的分类
1. 依据作物的生理需求及含量分: 生物体中含有90余中元素,其中植物必需的元素有16种:
大量元素 C 、H 、O 、 N 、 P 、K 中量元素 Ca 、 Mg 、 S 微量元素 Fe、 Mn 、 B 、 Zn 、 Cu 、 Mo 、 Cl
中;⑦ C/N比适当的条件下,矿化作用最强烈,最彻底。
2)氨化过程 微生物
氨基酸 - RCH2COOH + NH3 + E 酶
条件: ① 好气或嫌气; ② 真菌、细菌、放线菌等; ③温度较高且特别敏感 ④ 水分60-70%; ⑤ pH值要求在4.8-5.2 ⑥ C/N比适当的条件下,矿化作用最强烈,最彻底。
思考题
1、土壤中氮的形态有哪些?对植物的有效性如何? 2、土壤中氮的转化途径有哪些?哪些属于有效化和无效
化途径?
3、有效氮、速效氮、碱解氮有何区别? 4、影响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它们如何产生影响?
5、简述硝化作用的利弊,农业生产上如何控制? 6、土壤中磷化合物主要有哪些?对植物的有效性如何? 7、土壤中无机磷的固定机制有哪些? 8、为什么淹水条件下磷的有效性提高?
学固定。 (4)物理化学吸收: 离子交换。 (5)生物吸收: 植物根系和微生物选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二 .土壤供肥性-土壤供应养分的数量、强 度和持续性。
判断: 作物长相:形态、长势、产量、品质 土壤形态:耕作层、土色、质地、结构 施肥效应:砂土“饿不得饱不得” 室内化验结果:有机质,CEC、盐基饱 和度、有效养分
氮素的矿化与生物固持作用 铵的矿物固定与释放作用 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 铵的吸咐与解吸作用 铵—氨平衡与氨的挥发
1、有机态氮的矿化:
1)氨基化过程(水解过程) 水解
蛋白质--氨基酸、酰胺等 朊酶
条件: ① 好气或嫌气;② 真菌、细菌、放线菌等; ③ 在通气良好;④ 温度较高;⑤ 水分60-70%;⑥ pH值适
(二)土壤氮素的调节
1.有机肥与无机氮肥配合施用。 2.粗细有机肥配合使用。(激发效应) 3.防止土壤氮的损失: 水田不施硝态化肥 避免频繁的干湿交替; 氮肥要深施覆土; 碱性土少施碳铵; 应用氮肥增效剂(如硝化作用抑制剂) 施用缓控释肥 4.避免NO2-的积累:改善土壤通气条件
第二节 土壤磷素养分
一、土壤中磷素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土壤中磷的含量 土壤磷的含量不如氮、钾多。我国土壤全磷(P)含
量一般为0.17~1.1 g kg-1,耕地土壤受耕作施肥等 人为因素的影响,全磷量的局部变异很大,一般 在0.4—2.5 g kg-1之间 (二)土壤磷含量的影响因素 土壤含磷量受母质、成土、施肥制度的影响。 我国土壤中全磷含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逐渐 递增的地域变化趋势
(二)土壤氮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来 生物固氮:固氮菌。 50-200kg/hm2左右 源
降水:雷电氮素氧化为NO3-(0.4-1.2kg/年/亩) 灌水:主要是NO3—N(肥水井NO3-+NH4+>10ppm)。 施肥:农田化肥和有机肥。150-450kg/hm2 /年
影 气候:温度高,N少;湿度高,N多。
(含量<5%) 酰胺类化合物
蛋白质
有机态氮 水解性
多肽
(>95%) (含量50—70%) 核蛋白 缓
非水解性 杂环态化合物等 效
含量30—50%

土壤氮素养分含量分级与丰缺度
(引自《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
级 别
丰缺度
有机质 (g kg-1)
全氮 (g kg-1) 碱解氮 (mg kg-1)
第三节 土壤钾素养分
一、土壤中钾素的含量及存在形态
(一)土壤钾的含量 一般在5-25 g kg-1左右,平均为10 g kg-1,石灰性土
壤可高达30 g kg-1以上,而红壤、砖红壤则可低于 2 g kg-1。 我国土壤全钾量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增加。
(二)土壤钾的形态 1.矿物钾:占土壤全钾量的92%-98%。为无效钾。 2.非交换性钾:粘土矿物钾,占全钾的2%-8%。为缓效钾 3.交换性钾:占土壤全钾量的1%~2%。速效钾的主体。 4.水溶性钾:浓度一般为2~5 mg L-1,占土壤全钾量的 0.1%~0.2%,占土壤速效钾总量的10%左右。
失去其有效性。 (4)生物固磷:磷吸收到生物体内暂时被储存。
(二)土壤磷素的调节
1.调节土壤酸碱度:调节其pH值至6.5~6.8 2.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固定,增加溶解 3.土壤淹水:还原态,增加磷的溶解 4.科学施用磷肥:
①集中施肥:减少固定 ②施于近根区(磷的移动性小); ③与有机肥配施; ④水旱轮作,旱作重,水稻轻; ⑤酸性土壤施碱性磷肥(钙镁磷肥),碱性土壤施酸性磷肥(过磷酸钙); ⑥施用颗粒状肥料 ⑦豆科作物以磷增氮。
第七章 土壤养分
概述 第一节 土壤氮素养分 第二节 土壤磷素养分 第三节 土壤钾素养分 第四节 土壤中的钙、镁、
硫(自学) 第五节 土壤中的微量元
素 (自学) 第六节 土壤保肥性和供
肥性
要点
土壤中氮的含量及影响其含量的因素,土壤氮素 循环、转化及影响转化的因素
土壤磷的形态和土壤有效性,土壤中磷的固定及 其机制
思考题
9、为什么磷肥的有效性较低? 10 、 土 壤 中 的 钾 素 有 哪 些 类 型 ? 对 植 物 的 有 效 性
如何? 11、农业生产中如何减少土壤对钾的固定? 12、土壤钙、镁、硫的形态及其转化。 13、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及影响有效性的因素。 14、什么是土壤保肥性?有哪些方式? 15、什么是土壤供肥性?有什么表现形式? 16、如何调节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
三.土壤保肥供肥性调节
(1)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 物性质,提高作物需要的有机无机养分。
(2)合理施用化肥,调节阳离子组成,改善 养分供应状况
(3)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用地养地相结合, 进行合理轮作。
(4)合理耕作改土,深耕浅耕相结合 (5)合理灌排,以水促肥
肥沃土壤的特征:
深厚的耕作层:一般作物20-30cm 良好的土体构型:上松下实,保肥保水、扎根好。 优良的保肥供肥性能:养分高(碱解氮100mg/kg、有效 磷40mg/kg、速效钾150mg/kg、有机质10mg/kg土以 上),质地适中,结构好。 协调的水气热状况:水含量适宜,孔隙状况好(通气孔隙、 保水保肥孔隙)。 优良的耕作性能:耕性好,耕后不起坷垃,易耙碎,平坦 污染少
1

>40
>2.0
>150
2 稍丰
30~40
1.5~2.0
120~150
3 中等
20~30
1.0~1.5
90~120
4 稍缺
10~20
0.75~1.0
60~90
5

6~10
0.5~0.75
30~60
6 极缺
<6
< 0.5
< 30
三、土壤中氮素的循环转化及其调节
大气层的气态氮循环和土氮的内循环
(一)土壤氮素的 循环转化
级别 1 2 3 4 5 6
丰缺度 丰
稍丰 中等 稍缺
缺 极缺
全钾 (g kg-1) >25.0
20.1~25.0 15.1~20.0 10.1~15.0 5.1~10.0
<5
速效钾 (ug kg-1) >200
150~200 100~150 50~100 30~50
< 30
第四节 土壤中的钙、镁、硫
第五节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自学)
第六节 土壤保肥供肥性
一 土壤保肥性
土壤保肥性-土壤保储养分的性能,取决于土壤吸收性。 土壤吸收性指土壤吸持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悬浮体的能力。
方式: (1)机械吸收 :土壤对颗粒物质的机械阻留。 (2)物理吸收: 靠分子引力吸附于颗粒表面。 (3)化学吸收 :可溶性盐类生成溶解度很低的化合物,又叫化
响 植被:草本植物 > 木本植物

豆科> 非豆科

阔叶林>针叶林
耕作:耕地土壤一般低于自然土壤,旱地低于水田。
质地:砂土、壤土、粘土,低 高
地形:低平处高于坡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