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7.080.20
Q/THS X26
备案号:QB/441800 67 1103-2007
X X X X X X X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THS 7-2007
代替Q/THS 7~15-2005、Q/THS 17-2005、Q/THS 19~42-2005
XXX牌食用菌干制品
前言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参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 1.2-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进行编写。
本标准代替Q/THS 7-2005《茶新菇》、Q/THS 8-2005《猴头菇》、Q/THS 9-2005《杏鲍菇》、Q/THS 10-2005《鲍鱼菇》、Q/THS 11-2005《金凤菇》、Q/THS 12-2005《香鲍菇》、Q/THS 13-2005《姬菇》、Q/THS 14-2005《杨树菇》、Q/THS 15-2005《鸡腿菇》、Q/THS 17-2005《金耳》、Q/THS 19-2005《云耳》、Q/THS 20-2005《长裙竹荪》、Q/THS 21-2005《橙盖鹅膏》、Q/THS 22-2005《美味牛肝菌》、Q/THS 23-2005《华美牛肝菌》、Q/THS 24-2005《雪山松茸》、Q/THS 25-2005《青杠菌》、Q/THS 26-2005《北风菌》、Q/THS 27-2005《鸡油菌》、Q/THS 28-2005《黑块菌》、Q/THS 29-2005《黑虎掌菌》、Q/THS 30-2005《鸡宗菌》、Q/THS 31-2005《乳牛肝菌》、Q/THS 32-2005《羊肚菌》、Q/THS 33-2005《青头菌》、Q/THS 34-2005《松苞菇》、Q/THS 35-2005《黑牛肝菌》、Q/THS 36-2005《松茸》、Q/THS 37-2005《白灵菇》、Q/THS 38-2005《玉皇菇》、Q/THS 39-2005《红盖菇》、Q/THS 40-2005《秀珍菇》、Q/THS 41-2005《灰树花》、Q/THS 42-2005《姬松茸》。
本标准与原单一食用菌标准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对感官指标进行了修订;
——取消了“灰分”要求;
——“水分”等理化指标引用了GB 7096《食用菌卫生标准》的要求;
——增加“镉”和“二氧化硫”的限量要求;
——调整了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由XXXXXXX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
本标准首次发布日期为:2007年11月15日,有效期为3年,到期复审时间是2010年11月。
本标准历次版本的发布情况为:
——Q/THS 7~15-2002、Q/THS 17-2002、Q/THS 19~42-2002。
——Q/THS 7~15-2005、Q/THS 17-2005、Q/THS 19~42-2005。
XXX牌食用菌干制品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XXX牌食用菌干制品(包括茶新菇、猴头菇、杏鲍菇、鲍鱼菇、金凤菇、香鲍菇、姬菇、杨树菇、鸡腿菇、金耳、云耳、长裙竹荪、橙盖鹅膏、美味牛肝菌、华美牛肝菌、雪山松茸、青杠菌、北风菌、鸡油菌、黑块菌、黑虎掌菌、鸡宗菌、乳牛肝菌、羊肚菌、青头菌、松苞菇、黑牛肝菌、松茸、白灵菇、玉皇菇、红盖菇、秀珍菇、灰树花、姬松茸、珍珠菇等)的术语和定义、原材料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新鲜食用菌为原料,经挑选、预处理、自然晒干或热风烘干等工序制成的食用菌干制品。
本标准不适用于灵芝、银耳和黑木耳。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T 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
GB/T 5009.17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T 5009.19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
GB 7096 食用菌卫生标准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12533 食用菌杂质测定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 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一般杂质
附着在食用菌中的植物性物质(如棉籽壳、木屑、稻草等)。
3.2
有害杂质
有毒、有害及其它有碍安全卫生的物质(如毒菇、霉烂菇、虫体、动物毛发和排泄物、金属物等)。
Q/THS 7-2007
4 原材料要求
应新鲜、无异味、无腐烂和虫蛀现象;菌盖、菌柄完整;无有害杂质。
5 技术要求
5.1 感官要求
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感官指标
水分、总砷、铅、总汞、六六六、滴滴涕等指标应符合GB 7096的要求。
镉和二氧化硫残留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镉和二氧化硫残留限量
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的规定。
6 生产加工过程
应符合GB 14881 中的有关规定。
7 试验方法
7.1 感官指标的检验
将试样放入白色瓷盘中,在自然光下采用目测和鼻嗅的方法对组织形态、色泽、气味、有害杂质逐项检验;一般杂质按GB/T 12533 的规定进行测定。
7.2 理化指标的检验
7.2.1 水分
按GB/T 5009.3 规定的方法测定。
7.2.2 总砷
按GB/T 5009.11 规定的方法测定。
7.2.3 铅
按GB/T 5009.12 规定的方法测定。
7.2.4 总汞
按GB/T 5009.17 规定的方法测定。
7.2.5 镉
按GB/T 5009.15 规定的方法测定。
7.2.6 二氧化硫
按GB/T 5009.34 规定的方法测定。
Q/THS 7-2007
7.2.7 六六六、滴滴涕
按GB/T 5009.19 规定的方法测定。
7.3 净含量
按JJF 1070 的规定进行检验。
8 检验规则
8.1 组批
同一批原材料、同一班次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包装规格的产品为一批。
8.2 抽样
在同一批次产品中随机抽取试样,抽取样品不少于3个最小包装且总量应不低于1kg。
样品分成2份,1份检验,1份留样备查。
8.3 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的检验项目包括感官指标、净含量、水分。
每批产品须经本公司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并出具产品检验合格证明方可出厂。
8.4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为本标准第5章规定的所有项目和第9.1条规定的标签。
型式检验每季度应进行一次,在下列任一情形下亦应进行型式检验:
——产品的产地因人为和自然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
——生产工艺有较大改变时;
——正常生产每半年一次;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抽查时。
8.5 判定规则
8.5.1 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规定,判定该批产品为合格品。
8.5.2 感官、水分和净含量的检验结果,如有不合格的,须加倍抽样进行复检,复检后仍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不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产品;其它理化指标以及标签要求不合格的直接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9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9.1 标签
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并标注商品条码、QS标志和食品工业生产许可证编号。
9.2 包装
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应标准和有关规定。
9.3 运输
运输时轻装、轻卸、避免机械损伤。
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物、无杂物。
防日晒、防雨淋,不可裸露运输。
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鲜活动物混装混运。
9.4 贮存
应在避光、阴凉、干燥、通风、洁净处贮存,注意防霉、防虫,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挥发物品混存。
9.5 保质期
在符合9.4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产品保质期不低于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