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认定:先要判断⾏为⼈的⾏为是否符合违法的构成要件,⾏为、对象、结果、身份、不存在违法阻却事由,确认是违法⾏为,再判断⾏为⼈在⾏为当时是否具有故意或过失的⼼理联系,以此来判断是负故意责任还是过失的责任,少数要求⽬的动机的也是判断责任的内容,最后再看是否有责任阻却事由,如不到法定年龄、精神病患者等不能认识或控制⾃⼰⾏为的,如果不存在责任阻却事由,则认定为犯罪,⾏为⼈必须为⾃⼰的违法⾏为承担责任。
⼀、故意和过失的认识因素判断★★★★★(⼀)故意1.要求⾏为⼈认识到所有符合违法要素的事实本身(⾏为+对象+结果+身份+不存在违法阻却事实),不要求违法性认识。
①⾏为:有的犯罪要求⾏为⼈认识到时间、地点、⽅式,如,⾮法捕捞⽔产品罪。
②对象:要求⾏为⼈认识到对象的存在。
(是——直接故意;可能是——间接故意)③结果:认识到可能导致构成要件意义上的结果。
如,故意杀⼈,要求认识到⼈死亡的结果,不要求认识到重伤的结果。
④身份:认识到特定的身份。
如,没有认识到⾃⼰国家⼯作⼈员的身份,实施贪污⾏为的,不构成贪污罪,构成职务侵占罪。
⑤不存在违法阻却事实。
⾏为⼈错认为存在违法阻却事实,构成假想防卫、假想避险的,永远不成⽴故意犯罪,有过失的按过失认定,没有过失的只能算作意外事件。
2.判断: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①淫秽物品:认识到内容、认识到被禁⽌,不要求认识到叫“淫秽物品”。
②财物是他⼈占有:认识到导致财物被他⼈占有的事实。
如,由于违章停⻋(事实),交警队把⻋扣押,或办理了托运⼿续后(事实),⾏李由邮政公司占有,⾏为⼈违背占有者的意志,把东⻄搬回去,成⽴盗窃罪。
③不作为犯中的作为义务:认识到导致他负有义务的事实。
如,甲带邻居的⼩孩去坐碰碰⻋,⾃⼰和友⼈聊天,过⼀会听⼈喊:“你带的⼩孩掉⽔⾥去了”,甲⼼想“⼜不是我的⼩孩”,不去救,⼩孩被淹死,甲认识到所有事实,成⽴不作为的故意杀⼈罪。
甲带邻居的⼩孩去坐碰碰⻋,⾃⼰和友⼈聊天,过⼀会听⼈喊:“有⼩孩掉⽔⾥去了”,甲⼼想“肯定不是我带的那个”,不去救,⼩孩被淹死。
甲应当认识⽽没有认识到,成⽴不作为的过失致⼈死亡罪。
(⼆)过失对同⼀违法事实,如果过失的情形构成犯罪,则故意的情形⼀定构成犯罪。
√(如,过失致⼈死亡构成犯罪,故意杀⼈构成犯罪;失⽕构成犯罪,放⽕构成犯罪。
)对同⼀违法事实,如果故意的情形构成犯罪,则过失的情形⼀定构成犯罪。
×(过失的情形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刑法明⽂规定。
如,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故意),过失贩卖淫秽物品,不构成犯罪。
)疏忽⼤意的过失:应当认识到所有符合违法要素的事实本身(⾏为、对象、结果、身份、不存在违法阻却事实)⼆、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信的过失、疏忽⼤意的过失、意外事件的区别★★★★(⼀)意外事件:必须有情节证明是不可预⻅的。
如,⼈际罕⾄。
(⼆)直接故意:认识到,必然或可能导致,追求结果发⽣。
(三)疏忽⼤意的过失:应当认识到,没有认识到,反对结果发⽣。
(四)间接故意:认识到,可能导致,为追求其他结果,对导致的这个结果持⽆所谓态度。
(五)过于⾃信的过失:认识到,可能导致,凭借条件⼀般不会发⽣,反对结果发⽣。
(题⽬中⼀定有⼀个细节表明⾏为⼈是反对结果发⽣的。
)如,甲想杀死妻⼦,在妻⼦⾯条中放“毒⿏强”,看⻅其⼦在妻⼦碗⾥挑⾯条吃,甲不做任何表示,其妻与其⼦均中毒死亡。
甲对妻⼦的死亡是直接故意,对其⼦的死亡是间接故意。
甲想杀死妻⼦,在妻⼦的⾯条中放“毒⿏强”,甲为防⽌其⼦吃⾯中毒,将其⼦送到幼⼉园,并嘱咐其⼦等他来接。
不料妻⼦提前下班后将其⼦接回,并与其⼦⼀起吃⾯,妻⼦与其⼦均中毒死亡。
甲对妻⼦的死亡是直接故意,对其⼦的死亡是过于⾃信的过失。
三、事实认识错误★★★★★(故意认定中的特殊问题)前提:客观上有违法事实,⾏为⼈有故意(只不过两者没有完全⼀致)(⼀)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同⼀构成要件内的事实认识错误)客观违法事实和主观认识不⼀致,但⼆者触犯同⼀罪名。
1、⼆种学说:A.法定符合说:⾏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的事实,只要在犯罪构成范围内是⼀致的,就成⽴故意犯罪既遂。
(通说)B.具体符合说:⾏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的事实具体地相⼀致时,才成⽴故意犯罪既遂。
①对象错误。
把⼈认错了。
如,甲想杀⼄,以为丙是⼄,开枪把丙打死。
分析:⼀个⾏为、⼀个对象、⼀个结果、⼀个法益→永远只成⽴⼀个罪按A:客观上有杀⼈⾏为,主观上有杀⼈故意,不管杀谁,只要是⼈,直接认定故意杀⼈罪既遂。
按B:客观上有杀⼈⾏为,主观上追求这个⼈死亡,在这个⼈死亡的范围之内甲是直接故意,直接认定故意杀⼈罪既遂。
结论:在对象认识错误的情形,按照两种学说都成⽴故意犯罪既遂。
②打击错误(⽅法错误)⼈没有认错,但导致另外的结果。
如,甲举枪射击⼄,⼦弹穿过⼄的⼼脏,打中了路过的丙,⼄、丙都死亡。
分析:⼀个⾏为、两个对象、两个结果、侵犯两个法益→永远成⽴两个罪,但是是⼀个⾏为,按照想象竞合犯,择⼀重罪处罚。
按A:对⼄,客观上有杀⼈⾏为,主观上有杀⼈故意,成⽴故意杀⼈罪既遂;对丙,客观上有杀⼈⾏为,主观上认识到可能导致丙死亡,放任这种结果发⽣,成⽴故意杀⼈罪既遂。
最终成⽴故意杀⼈罪既遂和故意杀⼈罪既遂的想象竞合犯。
按B:对⼄,客观上有杀⼈⾏为,主观上有杀⼈故意,成⽴故意杀⼈罪既遂;对丙,客观上有杀⼈⾏为,主观上应当认识会导致丙死亡⽽没有认识到,成⽴过失致⼈死亡罪。
最终成⽴故意杀⼈罪既遂和过失致⼈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
结论:在打击错误的情形,按照法定符合说,成⽴故意犯罪和故意犯罪的想象竞合犯;按照具体符合说成⽴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想象竞合犯。
注意:当⼀个犯罪规定有多种对象、多种⾏为⽅式时,对多种对象、多种⾏为⽅式之间发⽣错误,按照对象错误的原则处理,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客观上是什么就定什么。
如,甲想拐卖妇⼥⼄,但事实上⼄是⼉童,由于妇⼥和⼉童都是拐卖妇⼥、⼉童罪的对象,甲实际拐卖的是⼉童,成⽴拐卖⼉童罪既遂。
甲想盗窃枪⽀,但事实上盗窃的是弹药,由于枪⽀和弹药都是盗窃枪⽀、弹药罪的对象,甲实际盗窃的是弹药,成⽴盗窃弹药罪既遂。
2、因果关系错误:有实⾏⾏为、有实害结果,⼆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因果关系发展的进程和⾏为⼈之前预想的不⼀样。
注意:所有因果关系错误的情形,不影响故意犯罪的判断,直接认定为⼀个故意犯罪既遂。
(1)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如,甲想把⼄推到井⾥淹死,结果井⾥没⽔,⼄被摔死。
甲成⽴故意杀⼈既遂。
(2)事前故意:如,甲以杀⼈故意对⼄实施打击,以为⼄死了,为了毁⼫灭迹,甲将⼄抛下⼭崖,事后证明,⼄是摔死的。
四种观点:A.⾏为⼈的第⼀个⾏为成⽴故意杀⼈未遂,第⼆个⾏为成⽴过失致⼈死亡罪;其中有⼈认为成⽴想象竞合犯,有⼈主张数罪并罚。
合理之处:看到两个⾏为。
不合理之处:结论混缪,因为⾏为⼈以杀⼈的故意杀害了所要杀害的⼈,却成⽴故意杀⼈未遂。
B.整个案件是⼀个犯罪⾏为,成⽴故意杀⼈既遂。
合理之处:结论合理;不合理之处:有扭曲案件事实的嫌疑,因为本身是两个⾏为。
C.如果在实施第⼆个⾏为时,⾏为⼈对死亡结果持间接故意,则整体上成⽴⼀个故意杀⼈既遂;如果在实施第⼆个⾏为时,⾏为⼈相信死亡结果已经发⽣,则成⽴故意杀⼈未遂与过失致⼈死亡罪。
不合理之处:⾏为的客观事实完全相同,只因⾏为⼈是否误信结果发⽣,来决定是否将⾏为分割为两个⾏为,缺乏理由。
D.⾏为⼈实施第⼀个杀⼈⾏为之后,介⼊了第⼆个毁⼫灭迹⾏为,最终这个⾏为引起被害⼈死亡。
第⼆个⾏为的介⼊具有通常性,因果关系不中断,仍应肯定第⼀个⾏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因果关系发展的进程与⾏为⼈之前预想的不⼀样,但是因果关系错误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故应认定为故意杀⼈既遂。
(通说)(3)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甲想杀身材⾼⼤的⼄,准备使⼄吃安眠药熟睡后将其勒死,但未待实施勒杀⾏为,⼄因吃了甲投放的安眠药死亡。
标准:⾏为⼈实施的第⼀个⾏为能不能判断为犯罪的实⾏⾏为。
实⾏⾏为:故意犯罪既遂。
如,甲准备将⼄的电视剧搬⾄院墙外毁坏,但刚拿起电视机时,电视机从⼿中滑落⽽摔坏。
甲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甲把电视机抱起来时,是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实⾏⾏为。
预备⾏为:故意犯罪预备与过失犯罪的想象竞合犯。
如,甲想杀死⼄,准备有毒咖啡打算等⼄回家后给⼄喝,在⼄回家前,甲去超市购物。
甲⾛后不久,⼄提前回家喝了咖啡⽽死亡。
甲成⽴故意杀⼈罪预备与过失致⼈死亡的想象竞合犯。
(⼆)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不同构成要件内的事实认识错误)客观违法事实和主观认识不⼀致,⼆者分别触犯不同罪名。
标准:客观违法事实和主观认识没有重合内容时,永远不成⽴故意犯罪;客观违法事实和主观认识有重合内容时,在重合的范围内成⽴故意犯罪。
[法定符合说]1、没有重合的内容:永远不成⽴故意犯罪,对客观事实有过失的,可以成⽴过失犯罪。
如,甲拿出头痛粉对⼄说是毒品,让⼄拿去卖,⼄卖了15000元,与甲分赃后被抓获。
甲构成诈骗罪(间接正犯)⼄客观上实施了诈骗⾏为,但⼄主观上是贩卖毒品的故意,贩卖毒品罪与诈骗罪之间⽆重合内容,⼄不构成故意犯罪。
客观上有诈骗的⾏为,但⼄没有认识到诈骗的事实,不成⽴诈骗罪;⼄应当认识到可能不是毒品⽽没有认识到,是过失诈骗,但法律上没有规定过失诈骗构成犯罪,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主观上是贩卖毒品的故意,客观上没有贩卖毒品的⾏为,⼄不构成贩卖毒品罪。
所以⼄⽆罪。
甲以为箱⼦⾥装的是毒品⽽将其藏在家⾥,但事后证明箱⼦⾥装的全是假币。
甲客观上实施了持有假币的⾏为,但甲主观上是持有毒品的故意。
持有假币罪和持有毒品罪之间⽆重合内容,甲不构成故意犯罪。
客观上持有假币,但甲没有认识到,甲不构成持有假币罪。
主观上想持有毒品,客观上没有毒品,甲不构成持有毒品罪。
甲⽆罪。
甲男与⼄⼥同谋,将⼄⼥介绍给丁成婚,为取得丁信任,甲找到丁的邻居丙,对丙称“把拐卖的妇⼥⼄卖给丁,我给你1万元”,丙同意,最终卖得10万元,甲、⼄拿到钱后逃跑。
甲和⼄构成诈骗罪。
丁不构成收买被拐卖妇⼥罪,因为根本没有被拐卖妇⼥,丁⽆罪。
丙客观上实施了诈骗⾏为,但主观上是拐卖妇⼥的故意,诈骗罪与拐卖妇⼥罪之间⽆重合内容,丙不构成故意犯罪。
客观上有诈骗的⾏为,但⼄没有认识到诈骗的事实,丙不构成诈骗罪;丙主观上想拐卖妇⼥,但客观上没有拐卖妇⼥,丙不构成拐卖妇⼥罪。
丙⽆罪。
2、有重合的内容(1)主观上想犯轻罪,客观上却触犯重罪,如果客观事实在法律评价上符合轻罪的构成要件,按照轻罪的故意犯罪既遂处理。
(对重罪事实有过失的,可以成⽴过失犯罪)如,甲乘坐⽕⻋时,误以为座位上的提包是他⼈的遗忘物,甲下⻋时,将提包拿⾛(内有现⾦1万元)但实际上提包为当时座位下的⼄所有。
甲客观上实施了盗窃⾏为,主观上是侵占罪的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