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玉英: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
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致辞。
(来源:新浪财经曹磊摄)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于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
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
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尚玉英致辞。
尚玉英: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
今天把上海制造业整个发展的情况和各位做个交流,也是对于我们上海工业“十二五”规划和大家一起做一个解读。
我从六个方面简要做一个介绍。
首先是“十二五”上海工业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或者一些总结。
从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整个上海工业保持了非常好的发展情况。
“十二五”工业规模持续增长,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们工业含制造业和交通业,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制造业部分。
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从05年的3995亿提高到了2010年的6226亿,五年累计增长6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8%,我们叫做15000亿提高到了三万亿,分别在03、07和2010年分别突破了一万亿、两万亿和三万亿。
工业利润年均达到了17.4%的速度。
我主要从五个方面做一个总结。
“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五年平均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税收在全市税收的总额比重五年42%的速度增长,工业从业人员五年平均300万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接近三分之一。
2010年工业对于全市经济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都达到了50%以上。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
2009年以来,上海在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下,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上海全力以赴保增长的同时,还是提出了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也就是说在2009年,上海提出了聚焦九大高新技术产业,明确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促进产业链的对接。
这期间我们推动了新能源汽车,LED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物联网、智能网在世博会的示范应用。
2010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我们认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规模来看达到了6327亿,同比增长23.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1%左右。
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很多重点领域,关键的技术和环节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三是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累积完成685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63%,投资增长总体来看趋于平稳,但是结构明显优化。
上海工业投资增长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基本上还是保持不会有大的增长,大概是0-3左右稳定的持续增长。
有多种原因,我们还是觉得内在的结构有明显变化,从“十一五”明显看到,我们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到“十一五”末,技术改造占总的工业资产投资达到了50%,我们认为技术改造更多体现在内涵式增长,内涵式发展。
另外,工业企业研发的投入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四是我们产业融合转型趋势明显加快。
以总集成、总承包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达到52%以上。
五是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方面力度不断的加大,特别是07年以来,上海明确了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市政府安排了专项资金,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累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2873项,节约标煤480万吨。
我们铝合金,平板玻璃全行业基本在上海退出。
危险化学品生产存储企业从2009年开始调整减少到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的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了27%。
这是我们总结“十一五”上海工业的基本情况。
上海的制造业还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
从总体上来讲,我们感觉尽管上海的制造业,特别是在很多领域,在国际或者全国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们总的感觉,上海的还是处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低端。
我们高端缺位的情况还是需要引起关注。
这么几个方面是我们“十二五”需要进一步面对的挑战。
一个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从行业来看,某些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还是比较低的。
我们电子信息行业工业增加值率偏低,在10%以下。
第二、我们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整个产业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对于我们新技术、新产品,怎么让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更好地进入市场,特别是支持我们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金融方面的支持。
这一方面我们还是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和安排。
第四、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对于上海更加明显。
一个是土地方面的制约。
另外就是能源方面的压力。
其次就是污染排放方面的压力。
现在要求总量限制,你要有新的增长必须要有减量,对于我们工业来讲压力非常大。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明确了整个上海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我们对于整个上海“十二五”期间发展的环境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个是外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内需和外需协调推进工业持续发展的趋势增强的。
上海工业的外向度达到了30%,也就是说整个工业的30%是依靠出口。
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我们内需进一步拉动,上海内外需市场份额比重,“十二五”期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内需市场的支撑会进一步增强。
第二、全球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的新突破,培育新兴技术产业成为战略选择,包括我们物联网、互联网、智能电网等等。
第三、产业转移的中心发生变化。
第四、是全球范围内生产方式加快变革,智能化、融化化、服务化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外部环境的约束及资源供给趋紧,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我们发展的必然要求。
另外,传统要素发展优势逐步在弱化,以高端要素为核心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
一般的制造业或者传统的制造业,在上海生存的空间或者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会有更多的高端制造业,特别是以总部研发为要素的,或者以人力资源需求支撑为重点的制造业今后会在上海有进一步的发展。
指导思想总的还是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围绕着“十二五”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发挥上海科技人才的优势。
还是要率先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以发展调整中提升为主线,以双倍增,一提升为重点,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型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促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不断提高我们产业国际竞争力。
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发展。
第二、坚持融合发展,包括二三产业的融合,包括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包括产成融合。
上海今后产业的发展,更多要和周边的环境融合发展。
当然,我们提出了军民融合。
第三、我们要坚持改革发展,上海还是要坚持开放性的发展,要走出去,要请进来,让更多的外资企业到上海发展。
调整发展。
推动工业向高端发展的同时要加大“三高一低”,淘汰调整的力度,加快重点行业地区的步伐。
也就是为我们高端发展提出更大的空间。
另外我们还是要坚持集约发展。
主要目标我们更多提出了关注质量、内涵方面的指标,设置了四类15个指标,在这里不展开讲,主要是围绕经济效益、创新能力、结构优化和资源环境等方面。
“十二五”期间工业增长速度还是年均保持在6%-7%。
第三介绍一下工业“十二五”发展的重点。
还是要大力推进“双倍增、一提升”的计划实施。
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的重点。
第一是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一步聚焦上海明确的九大高新技术领域,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重大装备、民用航空航天、高端传播等领域,每个领域确立了若干重大的发展专项。
比如新能源产业,就是以装备带动,研发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整体煤气化(22.25,-0.17,-0.76%)联合循环发电和智能电网。
新能源产业,比如太阳能产业,上海聚焦在核心装备。
一般的电池生产不是我们的重点,但是我们聚焦在核心装备,包括智能电网的储能方面的应有,我们列了专项。
第二、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这主要是于是通讯和网络设备,新型显示、物联网、生物医药,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等等。
先进重大装备,我们以高端突破首台应用为重点,包括火电、输配电、轨道交通、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系统,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和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民用航空航天,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节能环保,这几个领域就不一一展开给大家介绍了。
第二、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增强产业竞争力。
上海最具优势的六大支柱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聚焦六大支柱产业,怎么进一步提升这些产业的能结合竞争力。
包括进一步促进我们的汽车成套设备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品牌发展能力。
包括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效益。
以及进一步完善钢铁、石化等基础产业的空间布局和产品结构。
今天我们宝钢的徐董事长也来了,他也会进一步给大家介绍宝钢下一步发展战略。
另外,包括加快都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品牌的塑造。
第三、大力推进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更高的关注,从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大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我们工业向服务业怎么进一步的延伸。
鼓励工业企业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水平。
第四、“十二五”期间,上海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设想。
总的是想通过“引转调融聚”,引就是引领促进工业向高端发展。
转就是转型,进一步鼓励制造企业主辅分离,促进企业向产品价值链两端延伸,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调就是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加快行业结构的调整,改善行业组织结构。
融就是融合,推进信息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抓手,促进工业能级的提升。
聚就是集聚,以园区和基地建设为载体,以节约、节能降耗为重点,推动工业集聚集约发展。
第五、“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整个空间布局对于城市工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结合当前工业沿江临海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整个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我们设计了谋划了上海工业“十二五”发展的空间布局。
着力调整受环境、能耗等条件制约的传统产业基地。
组团发展是推动南汇、嘉定、松江、青浦、南桥等和产业区块的融合,实现组团式的发展。
上海“十二五”期间工业的主战场,从区域来讲主要是浦东、金山、奉贤、松江、青浦等主要基地。
第二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依托规划产业区块外,上海做了两规合一,工业是104个工业区块,这104个工业区块之外,我们规划了城镇建设用地里面有存量工业用地,鼓励他们进行调整转型。
主要是以内外环区域,外郊环区域为重点,布局生产性服务业的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第六、我们主要的任务和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