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管理创新深化降本增效奋力实现“十二五”科学发展的良好开局——在马钢集团公司十六届一次股份公司六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0年12月16日)顾建国2010年工作总结与“十一五”发展简要回顾即将过去的2010年,是我们积极应对危机挑战取得新胜利的一年。
一年来,面对上游资源大幅涨价、钢材价格频繁震荡、全省调控社会电力消费等不利因素和复杂局面,我们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省委第四巡视组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全局,紧密围绕全年工作主题,紧紧依靠全体职工,主动作为,科学应对,合力攻坚,在巩固发展竞争优势、提高盈利能力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调整品种结构卓有成效。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支撑作用,全面落实产品结构调整大纲和“比较利润”策略,加大“五位一体”“研产销”工作力度,大功率机车轮实现装车试运行,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车轮样品试制达到预期效果,预计全年开发新产品190万吨,汽车板、家电板、电工钢分别比上年增产55.4%、71.3%、105.4%。
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为牵头单位,和14家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共同组建了全国高性能建筑用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积极推行大客户营销制度,加快钢材物流管理体系建设,抢抓优势产品订单,钢材产销率保持100%;客户满意度83.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改进产品质量力度加大。
深化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质量成本考核和责任追究,完善质量异议考核方式,着力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预计废品率比上年下降14.7%,质量损失下降33%。
突出抓好车轮产品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产品通过德国TSI认证和美国AAR新版认证,并再次获得美国GE公司最佳质量奖;在铁道部组织的下半年两次货车轮招标中分别获得10.8万件和4.8万件产品订单,前一订单已按合同如期交货;预计全年销售车轮轮箍产品16万吨。
降低运行成本效果显著。
强化全员、全方位、全流程降本,预计全年累计降本超过15亿元。
完善“点菜吃饭”模式,加强工序过程控制,深化主辅联动和设备“零故障”管理,系统经济运行能力稳步提升,预计主线设备故障时间比上年降低20%。
实施采购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强化原辅材料检验监督管理,大幅提高原料直供率,发挥路企联办效应,探索实施料场封闭管理,原燃材料综合采购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预计全年降低资金成本7000多万元。
强化能源动力介质一体化管理,深化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省政府追加的24万吨标煤节能新任务,预计全年吨钢综合能耗比上年降低15千克标煤,马钢被认定为国家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
谋划后续发展取得突破。
编制了《马钢“十二五”发展战略与规划》。
积极探索省内国有和民营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共赢发展模式,在省市支持下,与安徽长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资框架协议,目前正在进行资产评估。
与此同时,合肥公司环保搬迁和新区配套项目建设准备工作基本就绪,高速车轮技术改造工程进入厂房钢结构吊装阶段,硅钢二期工程完成专家评审,合资的安徽省郑蒲港务有限公司挂牌运营。
发展非钢产业稳步有序。
在省国资委的授权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平稳实施了康泰公司和建设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职工身份置换和股权激励,为企业开拓外部市场、提高竞争力提供了体制保障。
统筹矿山建设发展,深挖现有矿山生产潜力,预计全年生产成品矿295万吨;罗河、白象山、和尚桥、张庄等矿山建设有序推进。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预计全年马钢外贸易额达到11.7亿元,财务公司正在积极申办之中,和中冶华天、矿院合资的安徽思创节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将组建。
强化基础管理扎实有效。
加强品牌战略管理,马钢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深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获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抓好建设项目审计,促进工程建设规范管理和投资成本严格控制。
进一步加强“三反”管理,加大对质量事故、重复性事故的监管力度。
开展道路、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厂区面貌进一步改善。
严格门禁管理,强化物资出入“三单”查验,减少了资源流失。
抓好重点危险源监控和消防民爆物品管理,加强安全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演练,安全生产态势总体平稳。
构建和谐企业积极务实。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学习沈浩精神活动,持续深化“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成功召开工代会,营造了团结拼搏、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
深化学习型企业创建,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开展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公开选拔,规范改非科以上人员管理,制定落实《员工奖惩通则(试行)》。
健全贯彻“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加强廉洁从业主题教育和警示教育,全面实施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承诺制,扎实开展选人用人、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为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纪律保证。
提高职工工资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水平,组织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在物价大幅上涨情况下确保工作餐质量,加快大学生公寓和廉租房建设,设立大学生职工购房首付款贷款基金,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公开发布《马钢集团社会责任报告》,捐赠820万元援建青海玉树县新华书店和甘肃舟曲县峰迭乡小学,展示了企业良好形象。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续转变发展方式,继续抢抓机遇,进行结构调整,在应对危机挑战中强化自身、增强竞争实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以快速建成钢铁新区为标志,在工艺装备大型化、现代化上迈出重大步伐,成功进入高档板材生产领域,并很快占据一席之地;以主导产品全面升级换代为标志,巩固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板、型、线、轮”产品结构,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为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成功重组合钢主业为标志,在整合省内钢铁资源、谋划共赢发展上实现重要突破,企业的发展布局和生存空间得到优化,既扩大了体量,又取得了良好投资回报;以首家在A股市场发行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为标志,在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顺利推进新区建设和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为标志,在化危为机、凝心聚力、苦练内功、强化管理上创造了有益经验,坚定了应对更为复杂局面、更为严峻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以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功召开第四次党代会为标志,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上取得丰硕成果,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企业钢产量增长61%,总资产增长70%,职工人均收入增长60%,一个实力更强、后劲更足,与社会、环境、职工和谐发展的马钢,正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成绩来之不易,成就令人鼓舞,这是全体职工同心同德、奋发有为、顽强拼搏的结果。
面临的形势、目标和措施“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钢铁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时期,也是马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集团的关键时期。
马钢第四次党代会和《马钢“十二五”发展战略与规划》在客观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的美好蓝图。
要将“十二五”时期的美好蓝图化为现实,起好步、开好局是关键。
从整个钢铁行业来看,即将到来的2011年乃至今后三、五年,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钢铁行业微利特征更加显现。
上游资源特别是矿石等大宗资源垄断加剧、价格将不断走高,钢铁产品供过于求、市场价格将受到抑制,企业盈利空间继续受到严重挤压。
二是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
随着近几年钢铁企业的竞相发展和大规模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竞争已扩展到高端产品领域。
三是竞争范围不断拓宽。
产业链建设和非钢产业发展将成为钢铁行业新的竞争热点,特别是一些超大型企业集团在资源的集中管控和优化配置上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是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
钢铁的资源化、生态化和低碳化趋势不可逆转,特别是在国家将征收碳排放税费的情况下,如果现在不加大工作力度,今后将会付出更大代价。
应对严峻形势,首先必须对自身存在的突出不足和问题保持清醒认识。
一是降低成本仍需给力。
低成本竞争战略是钢铁企业危机制胜的重要法宝。
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微利时代,拼的就是成本。
虽然近几年马钢降本增效力度较大,但生产不够稳定均衡、关键指标停滞不前、采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导致企业盈利水平还不够理想。
二是产品增效不够明显。
差异化竞争战略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目前,我们的优势产品比例还不高,质量还不够稳定,个性化服务还比较欠缺,先进工艺装备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尽快研发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扩大相对优势产品比重、有效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任务紧迫而艰巨。
三是非钢增效未成气候。
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探索还不够,未能形成与主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是管理支撑不够有力。
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劲动力。
尽管我们一直在强化管理,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责任体系还不健全、劳动生产率还不高、执行力还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贯穿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牢牢抓住降本增效这一关键,有效发挥管理创新支撑作用,坚决把各项措施做得更扎实、更到位,快速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2011年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化管理创新,深化降本增效,奋力实现“十二五”科学发展的良好开局。
工作主题是:强化管理创新深化降本增效主要措施是:一、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成本竞争优势强化稳定均衡生产,继续推进经济运行。
狠抓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攻关,显著提升大高炉利用系数,切实解决生产瓶颈制约。
动态优化组产模式和资源平衡,最大限度发挥工艺装备尤其是新装备、新产线的生产潜能。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ERP系统应用,提高“两化”融合水平。
认真落实标准化作业和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深化设备“零故障”管理,提高设备系统保障能力。
坚持生产工艺、设备改造和运行方式同步优化,促进主辅联动、经济运行。
加强采购和物流降本。
适应原燃材料市场变化,优化配煤、配矿方案,进一步提高性价比。
扩大与战略供方的紧密合作,强化比价采购和集中采购,建立网上招标采购制度,具备条件的一律实行招投标,力争主要大宗原燃材料采购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开展炼钢辅料专项管理,建立标准消耗体系,有效杜绝浪费。
优化铁路、水路、公路双向并存的物流方式,提高大宗原料进厂直供率,减少内部倒运量,实现物流成本降低10%以上。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
以工序节能和能源高效利用为重点,深化全员节能降耗,力争吨钢综合能耗降至710千克标煤以下。
加强合同能源管理,开展低碳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