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设计》
班级:自动化10—1班
姓名:**
学号:**********
时间:2012年12月17-21日地点: 实验楼17实验室
****: ***
自动化教研室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题目: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2.80.8O k G s s s s =
++ 试设计滞后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6v K ≤,系统阻尼比0.307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开环Bode 图和闭环Nyquist 图。
二、课程设计目的
1.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内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关于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理解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对不同的系统选用不同的校正方式,以保证得到最佳的系统。
4. 理解在校正过程中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相角裕度,截止频率,滞后角频率,分度系数,时间常数等参数。
5. 学习MATLAB 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会利用MA TLAB 提供的函数求出所需要得到的实验结果。
三、课程设计内容
1.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2.80.8O k G s s s s =++
试设计滞后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6v K ≤,系统阻尼比0.307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开环Bode 图和闭环Nyquist 图。
假定此时的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是符合要求的,即:
6v K ≤ 则有:
()()()()
()()
68.0s 2.8s k lim lim lim 0s 0
s 0
s ≤++===→→→s s H s sG s H s sG K V 下面画出未校正前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如图所示可知Wc 。
=1.91rad/s,计算出未校正前的系统的相角裕量
)Wc 3875.2arctan()Wco 682.0arctan(90)0( --︒=γ=-40.1°
相角裕量为负值,说明未校正系统不稳定。
K=13.44,故有;()()()s s s s s s S G 24.22^6.33^44.138.08.244.13++=++=
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其对应的代码:
num=[13.44];
den=[1 3.6 2.24 0];
sys=tf(num,den);
sys1=feedback(sys,1);
t=0:0.1:45;
step(sys1,t)
hold on
grid
hold off
title('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图')
2)未校正前的根轨迹图
对应代码:
num=[13.44];
den=[1,3.6,2.24,0]; rlocus(num,den); grid;
3)校正前博德图
对应代码:
num=[13.44];
den=[1 3.6 2.24 0]; sys=tf(num,den); margin(sys)
hold on
grid
hold off
由图中可得:
截止频率Wc=1.91
相角裕度γ=-11.6
幅值裕度h=-4.44
4)校正前奈斯图
其相应代码:
num=[13.44];
den=[1 3.6 2.24 13.44]; nyquist(num,den)
title('校正前奈奎斯特图')
四、校正装置设计
(1)参数的确定
在系统前向通路中插入一个相位滞后的校正装置,确定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0.307ζ=;ξ≤0.01'γ;取'γ=30.7°,一般取ϕc (''Wc )=-6°~-14° 由'γ=γ(''Wc )+ϕc (''Wc ),取ϕc (''Wc )=-10°,计算得γ(''Wc )=40.7°, 通过γ(''Wc )可求得''Wc =0.597
根据20lgb+L(''Wc )=0,''2.01Wc bt =确定滞后网络参数b 和T :
b=0.127, T=65.95
即校正装置传递函数为:G=
s
s 95.65138.81++ 校正后的传递函数为:
()()()s s s s s s s s s s S G 24.22^328.1513^42.2384^95.656272.11244.1395.65138.818.08.244.13++++=++⨯++=校正后的单位阶跃图
num=[13.44];
den=[1 3.6 2.24 0];
sys1=tf(num,den);
num1=[8.38 1];
den1=[65.95 1];
sys2=tf(num1,den1);
sys3=sys1*sys2;
sys4=feedback(sys3 ,1);
t=0:0.1:45;
step(sys4,t)
从阶跃响应图中可以看到,系统此时稳定
3)校正后的博德图
相应代码;
num=[13.44];
den=[1 3.6 2.24 0]; sys1=tf(num,den); num1=[8.38 1];
den1=[65.95 1];
sys2=tf(num1,den1); sys3=sys1*sys2; margin(sys3)
grid
相角裕度=35.5°
幅值裕度=12.5db
4)校正后的奈氏图
校正后奈氏图代码:
num=[112.6272 13.44];
den=[65.95 238.42 151.328 114.867 13.44]; nyquist(num,den)
5)校正后的根轨迹图
根轨迹代码:
num=[221.76 13.44];
den=[127.15 458.74 252.416 224 13.44]; rlocus(num,den);
grid;
五、总结
通过这次对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的分析,让我对串联滞后校正环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学会了公式编辑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在这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虽然开始有不少知识不是很了解,但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咨询同学和老师,最后都得到了解决,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平时缺少的东西,也使我深深认识到认真学习的重要性,平时看似不起眼的一些知识点在关键时刻却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次课程设计让我接触到Matlab软件,用它对控制系统进行频域分析,大大简化了计算和绘图步骤,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现在设计各种系统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因此熟练掌握各种绘图软件显得尤为重要。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发挥积极主动的精神,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掌握Autocad、Matlab等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
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从课程设计的入手到最后分析,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个不小的挑战,注意到每个细节更是不易,我们班的各位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遇到难题互相帮助,使各种难题得到了解决。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但我想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
六、参考文献
1《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与辅助设计》任兴权姚建宇徐心和马先编著东北工业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孟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3、《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李宜达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4、《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薛定宇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5、《MATLAB7辅助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电子工业出版社
6、《MATLAB语言与自动控制系统设计》魏克新等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