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中药一

中药学中药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五味的作用特点:①辛味的作用特点是(能散、能行);②甘味的作用特点是(能补、能缓、能和);③淡味的作用特点是(能渗、能利);④酸味的作用特点是(能收、能涩);⑤涩味的作用特点是(能收、能敛);⑥苦味的作用特点是(能泄、能燥、能坚);⑦咸味的作用特点是(能软、能下)2.五味的所示效用:①辛味的所示效用是(发散、行气、活血);②甘味的所示效用是(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③淡味的所示效用是(渗湿利水);④酸味的所示效用是(收敛固涩、生津安蛔);⑤涩味的所示效用是(收敛固涩);⑥苦味的所示效用是(通泄、降泄、清泄、燥湿、坚阴、坚厚肠胃);⑦咸味的所示效用是(软坚散结、泻下通便)3.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①发散风寒药的性味多为(辛温);②发散风热药的性味多为(辛凉);③清热解毒药或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为(苦寒);④补气药或助阳药的性味多为(甘温)4.七情配伍的效果:①表示增效的配伍关系有(相须、相使);②表示减毒的配伍关系有(相畏、相杀);③表示减效的配伍关系是(相恶);④表示增毒的配伍关系是(相反)5.方剂的组方原则:①体现处方主攻方向的药物是(君药);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是(臣药);③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是(佐助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是(佐制药);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是(反佐药);④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是(引经药);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是(调和药)6.常用的道地药材:①产于河南的道地药材有(地黄、牛膝、山药、菊花);②产于浙江的道地药材有(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杭麦冬、温郁金);③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有(三七、木香、马钱子);④产于东北的道地药材有(龙胆、细辛、人参、鹿茸);⑤产于内蒙古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黄芪)7.常用药材的主产地:①当归的主产地是(甘肃);②天麻的主产地是(贵州、四川);③党参的主产地是(山西);④泽泻的主产地是(福建);⑤板蓝根的主产地是(河北);⑥金银花的主产地是(河南、1山东);⑦薄荷的主产地是(江苏);⑧枸杞子的主产地是(宁夏);⑨枳壳的主产地是(江西);⑩木瓜的主产地是(安徽)8.含生物碱类化合物的中药:①含双稠哌啶类生物碱的中药有(苦参、山豆根);②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的中药有(洋金花、天仙子);③含异喹啉类生物碱的中药有(黄连、延胡索、防己);④含吲哚类生物碱的中药是(马钱子);⑤含有机胺类生物碱的中药是(麻黄);⑥含双酯型生物碱(二萜类生物碱)的中药是(川乌);⑦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中药是(千里光);⑧含倍半萜大环内酯生物碱和精眯类生物碱的中药是(雷公藤)9.含氰苷类化合物的中药有(苦杏仁、桃仁、郁李仁)10.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①含萘醌类化合物的中药是(紫草);②含菲醌类化合物的中药是(丹参);③含蒽醌类化合物的中药有(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11.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中药有(秦皮、前胡、肿节风、补骨脂)12.含木脂素类化合物的中药有(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13.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有(黄芩、葛根、银杏叶、槐花、陈皮、满山红)14.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中药有(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商陆、合欢皮、柴胡)15.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中药有(麦冬、知母)16.含强心苷类化合物的中药有(香加皮、罗布麻叶)17.含胆酸的中药有(牛黄、熊胆)18.含生物碱类化合物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①苦参/山豆根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②洋金花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③天仙子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莨菪碱、东莨菪碱);④黄连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盐酸小檗碱);⑤延胡索的质量控制成分为(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汀));⑥防己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防己诺林碱));⑦马钱子的质量控制成分为(马钱子碱、士的宁(番木鳖碱));⑧麻黄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⑨川乌的质量控制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⑩千里光的质量控制成分为(阿多尼弗林碱)19.《中国药典》规定,以苦杏仁苷为质量控制成分的中药有(苦杏仁、桃仁、郁李仁)20.含醌类化合物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①紫草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羟基萘醌/左旋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欧紫草素);②丹参的质量控制成分为(丹参酮II A、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酚酸B);③大黄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总蒽醌);④虎杖的质量控制成分为(大黄素、虎杖苷);⑤何首乌的质量控制成分2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⑥芦荟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芦荟苷);⑦决明子的质量控制成分为(大黄酚、橙黄决明素)21.《中国药典》规定,以(大黄酚)为质量控制成分之一的中药是(决明子)22.《中国药典》规定,以(大黄素)为质量控制成分之一的中药有(虎杖、何首乌)23.《中国药典》规定,以(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为质量控制成分的中药是(何首乌)24.含香豆素类化合物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①秦皮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秦皮甲素(七叶苷)、秦皮乙素(七叶内酯));②前胡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③肿节风的质量控制成分为(异嗪皮啶、迷迭香酸);④补骨脂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25.含木脂素类化合物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①五味子的质量控制成分为(五味子醇甲);②厚朴的质量控制成分为(厚朴酚、和厚朴酚);③连翘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连翘苷、连翘酯苷A);④细辛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细辛脂素、马兜铃酸 I)26.含黄酮类化合物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①黄芩的质量控制成分为(黄芩苷);②葛根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葛根素);③银杏叶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④槐花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总黄酮(以芦丁计));⑤陈皮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橙皮苷);⑥满山红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杜鹃素)27.《中国药典》规定,艾叶的质量控制成分为(桉油精(桉叶素))28.《中国药典》规定,甘草的质量控制成分为(甘草酸(甘草皂苷)、甘草苷)29.《中国药典》规定,牛黄的质量控制成分为(胆酸、胆红素)30.《中国药典》规定,蟾酥的质量控制成分为(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31.《中国药典》规定,麝香的质量控制成分为(麝香酮(L-3-甲基十五环酮))32.《中国药典》规定,当归的质量控制成分为(阿魏酸)33.《中国药典》规定,牛膝的质量控制成分为(β-蜕皮甾酮)34.甘草酸(甘草皂苷)的结构类型是(三萜皂苷),甘草苷的结构类型是(黄酮苷)35.动物类中药的活性成分:①牛黄的解痉活性成分为(去氧胆酸);②熊胆的解痉活性成分为(熊去氧胆酸);③蟾酥的强心活性成分为(蟾蜍甾二烯类、强心甾烯蟾毒类);④麝香的扩冠活性成分为(麝香酮);⑤斑蝥的抗癌活性成分为(斑蝥素);⑥水蛭的抗凝血活性成分为(水蛭素)36.按苷键原子不同,苷被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37.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的排列顺序为(含-COOH>含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338.含不同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7,4'-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39.宜采用加辅料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①宜采用(麸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枳壳、苍术、白术、山药、泽泻、六神曲);②宜采用(米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斑蝥);③宜采用(土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白术、山药、当归、白芍);④宜采用(砂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附子);⑤宜采用(滑石粉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是(水蛭);⑥宜采用(蛤粉炒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是(阿胶)40.宜采用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①宜采用(酒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大黄、黄芩、黄连、黄柏、当归、白芍、蛤蚧、丹参、川芎、延胡索、蕲蛇、香附);②宜采用(醋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大黄、白芍、甘遂、延胡索、香附、柴胡、鸡内金、乳香、五灵脂);③宜采用(盐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杜仲、黄柏、泽泻、吴茱萸、车前子);④宜采用(姜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黄连、厚朴、竹茹);⑤宜采用(蜜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黄芪、甘草、麻黄、枇杷叶、马兜铃);⑥宜采用(油炙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马钱子、淫羊藿、蛤蚧、三七)41.宜采用煅法进行炮制的药物:①宜采用(明煅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白矾、牡蛎、石决明、石膏);②宜采用(煅淬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赭石、自然铜、炉甘石);③宜采用(扣锅煅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是(血余炭)42.宜采用其他制法进行炮制的药物:①宜采用(复制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半夏、天南星);②宜采用(发酵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是(六神曲);③宜采用(发芽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是(麦芽);④宜采用(制霜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巴豆、西瓜霜、砒霜);⑤宜采用(煨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肉豆蔻、木香);⑥宜采用(提净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是(芒硝);⑦宜采用(水飞法)进行炮制的药物有(朱砂、雄黄)43.药材形状的鉴别术语:①根顶端具有多数瘤状茎残基,习称(“狮子头”)的药材是(党参);②根头部具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的药材是(防风);③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的药材是(银柴胡)44.药材断面的特征:①具有(“菊花心”)特征的药材是(黄芪、甘草、白芍);②具有(“车轮纹”)特征的药材是(防己、青风藤);③具有(“朱砂点”)特征的药材是(茅苍术);④具有(“星点”)特4征的药材是(大黄);⑤具有(“筋脉点”)特征的药材是(牛膝、川牛膝);⑥具有(“云锦状花纹”)特征的药材是(何首乌);⑦具有(“罗盘纹”)特征的药材是(商陆);⑧具有(“大理石样花纹”)的药材是(槟榔);⑨具有(“金井玉栏”)特征的药材是(黄芪、板蓝根、桔梗)45.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顺序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46.口服制剂药物吸收速度快慢的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47.急症患者宜选用的剂型有(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48.慢性病患者宜选用的剂型有(丸剂、片剂、外用膏剂)49.水分要求:①除另有规定外,中药颗粒剂含水分不得过(8.0%);②除另有规定外,中药散剂照《中国药典》水分测定法测定,不得过(9.0%);③中药硬胶囊剂应进行水分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其内容物的含水量不得过(9.0%);④除另有规定外,所含水分不得过(9.0%)的丸剂有(水丸、糊丸、浓缩水丸);⑤除另有规定外,所含水分不得过(12.0%)的丸剂有(水蜜丸、浓缩水蜜丸);⑥除另有规定外,所含水分不得过(15.0%)的丸剂有(蜜丸、浓缩蜜丸);⑦除另有规定外,(不检查水分)的丸剂有(蜡丸、滴丸)50.丸剂的溶散时限:①除另有规定外,应在(30分钟)内全部溶散的丸剂是(滴丸);②除另有规定外,应在(1小时)内全部溶散的丸剂有(包衣滴丸、小蜜丸、水蜜丸、水丸);③除另有规定外,应在(2小时)内全部溶散的丸剂有(浓缩丸、糊丸);④除另有规定外,(不检查溶散时限)的丸剂是(大蜜丸)51.融变时限:①除另有规定外,应检查融变时限的片剂是(阴道片),其融变时限为(30min);②脂肪性基质的栓剂的融变时限是(30min),水溶性基质的栓剂的融变时限是(60min)52.崩解时限:①除另有规定外,应在(60s)内全部崩解的片剂是(口崩片);②除另有规定外,应在(3min)内全部崩解并溶化的片剂是(可溶片);③除另有规定外,应在(5min)内全部崩解并溶化的片剂有(舌下片、泡腾片);④除另有规定外,不应在(10min)内全部崩解或溶化的片剂是(含片);⑤除另有规定外,应在(30min)内全部崩解的片剂是(薄膜衣片(化药片));⑥除另有规定外,应在(1h)内全部崩解并溶化的片剂有(浸膏片、半浸膏片、糖衣片、薄膜衣片(中药片)、肠溶片);⑦一般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的片剂是(咀嚼片);⑧硬胶囊的崩解时限为(30min),软胶囊的崩解时限为(60min)553.散剂的粉粒细度:①内服散剂应为(细粉);②儿科用散剂应为(最细粉);③局部用散剂应为(最细粉)54.合剂及糖浆剂的抑菌效力:①(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得超过(0.3%);②(羟苯酯类)的用量不得超过(0.05%)55.含糖浸出制剂的含糖浓度:①合剂若加蔗糖,除另有规定外,含糖量一般不高于(20%)(g/ml);②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③煎膏剂中加入炼蜜或糖(或转化糖)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56.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的浓度:①含普通药品的中药酊剂每 100ml 相当于原饮片(20g);②含毒性药品的中药酊剂每100ml 相当于原饮片(10g);③流浸膏剂每 100ml 相当于原饮片(100g);④浸膏剂每100g 相当于原饮片(200~500g)57.热原的基本性质包括(耐热性、水溶性、不挥发性、滤过性、被吸附性、其他性质)58.去除热原的方法包括(高温法、凝胶滤过法、超滤法、吸附法、酸碱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59.注射剂的附加剂:①常在注射剂中用作增溶剂/乳化剂的是(聚山梨酯80、蛋黄卵磷脂、大豆磷脂);②常在注射剂中用作助悬剂的是(甘油);③常在偏酸性注射剂中用作抗氧剂的是(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常在偏碱性注射剂中用做抗氧剂的是(亚硫酸钠);④常在注射剂中用作渗透压调节剂的是(氯化钠、葡萄糖);⑤常在注射剂中用作 pH 调节剂的是(盐酸、枸橼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⑥常在注射剂中用作抑菌剂的是(0.5%苯酚、0.3%甲酚、0.5%三氯叔丁醇、0.01%硫柳汞);⑦常在注射剂中用作止痛剂的是(三氯叔丁醇、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60.注射剂的质量要求:①(混悬型注射液)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管内注射,且原料药物粒径应控制在(15μm以下),含15~20μm(间有个别20~50μm)者,不应超过10%,若有可见沉淀,振荡时应容易分散均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