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赏析---幼儿园观感

纪录片赏析---幼儿园观感

《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作业名称:追忆&惘然?!——《幼儿园》观感姓名:xxx学号:2009xxxxxxxxx班级:09丁颖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指导教师:得分:追忆&惘然?!——《幼儿园》观感xxx 生命科学学院 09丁颖班幼儿园,在人们心目中总是美好的,那里是一片净土,那里都是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儿童,那里充满了笑声,洋溢着快乐,荡漾着幸福,那里远离烦恼,没有忧虑,没有人性丑恶。

在成人记忆中那里总是美好的,因为成人远离了童年时代,因为现实的种种困境,常常容易用疲惫的心境去回忆品味童年,于是童年就在成年人的理想幻化中,成为令人怀念的天真纯洁的象征,成为远离叹息的无法追回的世外桃源。

在这种成年心态下所建构的幼儿园,永远有灿烂阳光的普照,永远充满着欢歌笑语。

在观看《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以前,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也是如此美好的一幅画面,里面孩子们自由嬉戏,欢声笑语,说着孩子天真的话,乖乖做着符合孩子身份的事,笼罩在一片无忧无虑的欢快气氛之中。

然而从一开始观看时起,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心中似乎没有那么轻松,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因为张以庆一开篇便亮出了他的“视角”:“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让我感觉到这绝对不仅仅是描述幼儿园小朋友幸福的生活那么简单。

他似乎想通过《幼儿园》来反映我们成人跟幼儿园小孩的某种关系。

在看的过程中,很多意想不到画面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笑了,看完之后,深深地回味一下,我发现那笑并不是因为“乐”而笑,更多的是因为“可笑”而笑。

坦白地说第一次看之后,脑海里是一团乱糟糟的画面,想不清楚这片到底要表现什么,其深层意义是什么。

课后自己再看了一遍,并查阅了一些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资料,总算对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与众不同有了些许了解,下面谈一下我了解其特有表现手法和独特视角后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看到的关于孩子们的画面跟我预想的画面相差很远,简直是令人出乎意料的。

从幼儿园的角度考虑,我起先认为片中关于孩子的画面肯定会是关于小孩如何唱歌跳舞,如何嬉戏玩乐,如何在老师地耐心教导下乖乖地学习。

然而记录片中的画面都不是这些方面的,它没有这些看似快乐的画面,里面展现的是更实际的、自然的却异乎寻常的画面。

认真一想,其实我希望看到的画面都是外界想强加给孩子们的东西,看似快乐,其实并非快乐,是我们强制他们表现出的快乐,那些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反而是那些自然瞬间的的东西能真实反映出孩子们的现实状态和心灵世界。

比如说如果拍“六一”表演,看似孩子们都很高兴,很快乐,然而却是为了表演给老师家长看而刻意演出来的快乐,是假的快乐,那时候孩子们只是披着快乐的外衣;而在盥洗室俩小孩对户外活动欣喜若狂的表现却是他们真正快乐的真情流露,还有他们第一次穿衣服、系鞋带的艰难画面,这样反而更真实地反映他们并非无忧无虑,揭示出他们也有他们的烦恼,每一件小事对他们来说都是大事。

其次,整部纪录片看起来非常零碎,似乎是用碎片随便硬拼硬凑起来的,画面切换之间无明显联系,小班大班中班无顺序地切来换去,让我感觉杂乱无章,以致于第一次看时毫无思绪,摸不着头脑,若不是那些小孩引人入胜的话语和一举一动,我可能无法把它看完。

再看第二次时,我发现那些碎片不单单是孤立的碎片,它们背后里似乎有某种联系,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比如说有些小孩在美国发生“9.11”后喊着“开飞机,丢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和后来孩子们去兴高采烈参观可口可乐公司,乍一看这两件事我真没想到它们有什么联系,后来才悟出来,孩子们一边幸灾乐祸美国遭殃,另一方面却免不了受其强大文化的影响,这似乎存在着某些矛盾,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种种这种矛盾。

其实片中的每个碎片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一些现实,而这些现实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又不那么明显,从而使整部片子,丰满而富有变化,就如断臂维纳斯,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让观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再次,每个画面中,让人能看清楚的似乎只有镜头前活跃的小朋友,其后面的背景都是模糊的,通片都不能看清幼儿园室内和室外的场景。

这好像与以前看的其它几部纪录片都特别不同,查阅资料,才知道这叫做镜头虚化或虚焦的艺术手法。

这样有几种好处,其一,映衬了幼儿园孩子之实,使这一主体元素在镜头前越发突出;其二,烘托出孩子们思想行为之实, 使他们更张显并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其三,如中国山水画,有一种写意的韵味,让画面充满诗情画意。

因此, 经过这样一种艺术手法的处理, 可以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地在镜头前演绎他们的故事。

另外,整个纪录片就只有一首背景音乐------《茉莉花》,前后出现了五次,似乎有些单调,但每次到了关键时刻,它就响了起来,引起我某种情感的共鸣。

看完后,对这首歌产生了深刻这印象,并且伴随着复杂的情感。

一开始茉莉花飘着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芬芳,但到了最后,茉莉花的芬芳, 却夹杂着淡淡的愁绪与忧伤,让人感觉似乎失去了些什么。

最后,《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从始至终没有解说词,一改常态,而用对话的方式取而代之,这种对话问答方式,让纪录片更引人入胜,弥补了在没有故事情节的单调乏味,也能更好地使孩子内心世界和思维活动展现出来。

虽然很多人怀疑这种带着创作者的主观性介入是否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我认为这不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因为一部纪录片从开始选对象到拍的整个过程到最终剪辑哪个不需要创作者的介入?相反纪录片的的对象和其表现意义还要靠创作者发现和挖掘,而这个提问方式就是开掘的的手段之一,运用好它,反而能更好的去掉表象,展现出真实的实质!以上谈的是表现手法,下面是对其内容的一些看法,此片一改以往纪录片普遍采用的拍摄者的视点,大胆启用了孩子这一特殊身份的视点,将机位放置得与孩子同高去观察记录了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里一群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

张以庆在自己的影片简介中这样说过:“在中国武汉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记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 个月里的生活。

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观看完片子我觉得有两方面值得我们审视,一方面是从孩子的方面来说,一开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入学的第一天,吃的第一顿饭,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绑鞋带,第一次跟着老师学唱歌……哭着嚷着要回家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心疼,会心算的“小神童”,对中国足球现状侃侃而谈的“职业小评论员”,会唱日文歌的小男孩,这些画面都一反我们脑海中关于儿童的活泼快乐形象,真实生活中他们也有烦恼,在我们印象中不会穿衣服,不会系鞋带是些小事,在他们生活中确实成了他们的烦恼,而这些却被我们成人忽视了,反映出我们总是以成人的视角去观看孩子,我们看来孩子总是无知的、幼稚的,他们总被瞧不起,成人们从没有真正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真实丰富的感受,他们的世界不是真的充满快乐,他们也有着各种感情和感受。

另外我看到那些小孩会心算,会长日语歌,会绕口令,俨然一个个“神童”的画面与他们穿衣服系鞋带艰难的画面形成鲜明对照,更凸显出一种现实的悲哀,成人们一方面把他们当成孩子,没思想,很多东西都不会,处于受控制地位,然而我们生活中不但没有去教会他们现实生活中他们需要的,实用的东西,反而另一方面把他们当成成人来看,教给他们成人看来需要的东西。

他们在做这些东西时,我们看不到他们自己的思想,看不到他们世界应有的角色,我看到的的都是成人的映射,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受到忽视和否定,他们的思想收到外界的控制和强改。

他们的形象在成人中是一分为二的,在某些方面,成人当他们为幼稚无知的孩子,在另一些方面却被当作成人来看待,这对孩子来说确实是一种悲哀。

另一方面从成人的角度来审视,我觉得是成人应该重新思考如何去看待和教育孩子。

“幼儿园小班的一堂课”不是一堂普通的唱歌课、算术课或英语课,而是每个孩子进幼儿园都必须要上的纪律课,这么小就教纪律是否太早?在这堂课里,每个小朋友要学会的就是学着和老师做同样的事。

拍肩、踢腿,甚至要会听着钢琴信号起立或坐下。

这说明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朋友被要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服从老师的指令,而在老师的眼中幼儿就是可以任意塑造的“物”,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教师的一切指令幼儿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如果儿童违反教师的命令,等待他们的就是惩罚!毋庸置疑,在这些教师眼中,只有听老师话的儿童才是好儿童。

这里虽只是关于老师的一个画面,其实相对家长和其他成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这种思想其实充满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我印象中,听话就会受到更多夸奖,得到更多表扬,而不听话的话就会收批评被惩罚或打或骂,这对幼小的心灵将会留下无法抹去的创伤,从短期来说抹杀了孩子活泼叛逆的天性,他们成了乖巧,循规蹈矩的好孩子,他们表现的如此少年老成!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抹杀了孩子敢于表现,敢于创新的勇气,总是处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能居于从属、被认识、被塑造、被控制的地位,以后他们缺乏主动的精神,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长大后,他们便只会服从,不会指挥!现在国家亟待提高创新能力,为何我国创新总是不足呢,也许我们创新的意识和潜能在幼儿园时就已经被消磨殆尽了。

最后从孩子“神童表现”的各个方面,我看到了中国式教育的经典影子,他们“渊博知识”的背后反映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孩子们都被当成了知识的容器,成人们只顾往里面倾倒成人们认为他们需要的知识。

不管孩子们自己的思想和需求,以致孩子们的思想是成人灌输的,而不是自己建构的。

因为成人往往不知道,儿童只要醒着,便积极主动地建构着他自己的世界观念,相反孩子们脑中即使有一百种一千种想法,都被灌输成只有一种,更悲哀的是最终这一种想法还可能不是他自己的,而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

《幼儿园》给了成人们一个提醒,成人们是否应该像拍摄的镜头一样蹲下来,跟孩子平起平坐,好好审视一下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了呢?参考文献:①王善安,杨晓萍. 拯救与回归的呼唤——纪录片《幼儿园》中的儿童观探析.教育探究,2009年3月第4卷第1期.②高卫华. 论电视纪录片《幼儿园》的探索视角和其独特品质. 广电时空,2006年4月.③范缤月. 纪录片《幼儿园》观感.新闻媒体,2009年5月下.④郭林.中国电视元素在低语境中的解读---关于纪录片《幼儿园》在温哥华展映的思考.现代传播双月刊,2007年第5期.⑤何炜. 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视听天地.⑥罗骏. 张力的构建与咏叹. 影视城.⑦吴晓靓. 寓意式的纪实----纪录片《幼儿园》的叙事艺术.纪录片之旅电视研究,2005年第6期.⑧《幼儿园》:一种审视的方式---张以庆访谈录.中国纪录片年鉴,2006.⑨侯洪等著.《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成都市: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