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2019年度城乡低保提标及核查工作实施方案》解读一、文件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为贯彻落实《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关于印发〈贵州省2019年城乡低保提标方案〉的通知》(黔民发〔2019〕2号)、《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关于印发〈贵阳市2019年城乡低保提标方案的通知〉》(筑民发〔2019〕36号)和《贵阳市民政局关于印发〈贵阳市民政局开展2019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筑民发〔2019〕35号)精神,充分发挥低保制度政策性兜底脱贫功能作用,结合我区低保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文件提出的总体要求是什么?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目标和适应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严格遵循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方略,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原则,既贯彻执行省里统筹按区域划档制定的低保标准,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成高水平小康”的要求,紧扣稳步推进农村低保对象收入水平提升工作,着力加强低保提标核查,强化两项制度衔接,严把低保入户核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三榜公示、资金发放五个关口,做到定户准确、补助合理,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标施保”。
三、工作安排是什么?(一)严格执行省、市定城乡低保标准。
按照《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关于印发〈贵州省2019年城乡低保提标方案〉的通知》(黔民发〔2019〕2号)规定,2019年,我区继续实施城乡低保标准及管理一体化,统一执行城市低保标准,城乡低保标准从673元/人/月上调为685元/人/月,增幅为5%。
调整提高后的城乡低保标准从2019年1月1日起执行。
(二)严格执行特困供养标准。
严格按照《贵阳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办法》规定,认真执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
我区2019年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的1.6倍执行(1096元/月);切实落实照料护理。
照料护理标准按照全护理、半护理、全自理三档执行,其中,全护理标准按照当地现行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半护理标准按不低于当地现行最低工资标准的60%执行,全自理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现行最低工资标准的20%执行。
2019年,我区全护理标准执行1680元/月,半护理标准执行1008元/月,全自理标准执行336元/月。
(三)有效实施分类施保。
一是实施农村低保分类施保。
对纳入农村低保的“三无人员”、老年人、重病患者、在校学生、失地农民、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纯女户家庭成员、单亲家庭成员等特殊困难群体,按照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3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对纳入农村低保的重度残疾人,按照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4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对纳入农村低保的其他残疾人按每月50元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但其他残疾人属于老年人的,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的3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
二是实施城市低保分类施保。
对纳入城市低保的“三无人员”、老年人、重病患者、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纯女户家庭成员,按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3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对纳入城市低保的单亲家庭成员、在校学生,按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1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对纳入城市低保的重度残疾人,按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4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对纳入城市低保的60周岁以上其他残疾人,按当地低保标准的30%增发困难补助金,对城市低保对象中一般残疾人按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1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
特殊困难补助金以就高原则,发放不累加。
(四)切实强化精准保障。
认真落实《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通知》(民发〔2017〕152号)关于“各地不应将贫困县‘摘帽’时允许存在的贫困发生率2%或3%视为脱贫之后的农村低保覆盖面,更不应将农村低保覆盖面硬性降低到2%或3%”的要求,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
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6〕1号)关于“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经本人申请可按照单人户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规定,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
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经年度核查家庭人均收入确实已超过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按低保常规动态管理方式退出保障范围,坚决防止将农村低保保障人数与脱贫目标任务挂钩以致造成“漏保”的错误做法。
四、如何实施?各乡(镇、社区)和区直有关部门要按以下五个阶段,扎实开展工作。
(一)安排部署阶段(2019年3月5日至3月14日)。
各乡(镇、社区)、区直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落实工作责任,根据分档标准制定提标方案,开展年度核查和提标安排部署暨业务培训,强化政策宣传,营造城乡低保提标工作舆论氛围。
(二)入户核查阶段(2019年3月15日至4月30日)。
由乡(镇、社区)干部和驻村干部牵头,组织低保经办人员会同扶贫工作人员(至少有1名乡镇干部参加),在村(居)干部的协助下,对城乡低保对象家庭和新申请对象家庭的基本情况、收支和财产状况进行全面入户调查核实,切实掌握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和保障类别,务必认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做好分类施保和农村低保家庭中被列入扶贫开发对象的统计工作。
要将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对象核查、特困供养人员核查与低保核查工作同步进行。
(三)审核审批阶段(2019年5月15日至5月30日)。
各乡(镇、社区)和区民政局要严格按照“三环节、十步骤”开展审核审批工作。
区、乡(镇、社区)两级要加大审核过程中的抽查力度,确保“两随机、双过半”,即区级随机抽查二分之一以上的乡(镇、社区),每个乡(镇、社区)不少于20户;乡(镇、社区)随机抽查二分之一以上的村(居),每个被抽查村(居)不少于30户。
乡(镇、社区)在抽查合格的基础上,根据审核工作程序召开审核会议并张榜公示;区民政局根据乡(镇、社区)审核公示结果再次进行抽查,及时作出审批并委托乡(镇、社区)对审批结果长期公示。
(四)信息录入阶段(2019年5月31日至6月4日)。
区、乡(镇、社区)要将入户核查、审核审批后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数据全部录入省级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和财务统计台账系统,确保信息录入准确及时、数据统一。
从今年起,按市工作要求,城乡低保实现管理一体化,所有低保数据均按照城市低保数据进行录入,根据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等变动数据信息,及时更新和录入贵州省城乡低保信息系统和民政财务统计台账。
(五)兑现保障资金阶段(2019年6月4日至6月10日)。
审核审批工作及信息录入结束后,区民政局将根据低保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发放清册,于6月10日前按新标准兑现低保金,并补发1至5月新补助水平与原补助水平的差额。
城市低保金、农村低保金和特困供养金实行按月发放,于每月10日前发放到人。
四、组织保障为确保年度低保提标核查工作顺利实施,成立白云区2019年度城乡低保提标核查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如下:组长:王庆玲(区政府副区长)副组长:古瑜(区政府采购中心主任)朱贵东(区民政局局长)李国华(区财政局局长)班正勇(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成员:吴秋毅(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田成元(区纪委监委派驻第三纪检委监察组组长)彭海欧(区社会救助局局长)赵勇(区财政局副局长)赵亮(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梁艳(区审计局副局长)马利飞(泉湖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吴静清(都新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颜富华(红云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燕(大山洞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传仲(艳山红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松(白沙关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申华(铝兴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袁伟(艳山红镇副镇长)郭霞(麦架镇组织委员)丁荣才(沙文镇副科级干部)罗德红(都拉布依族乡副乡长)庞广强(牛场布依族乡党委专职副书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民政局,由彭海欧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张志强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相关日常工作。
各乡(镇、社区)也要成立城乡低保提标及年度核查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如期完成。
五、文件提出了哪些工作要求?(一)整合救助扶贫资源,强化两项制度衔接。
各乡(镇、社区)和区民政局、扶贫开发中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6〕70号)、《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通知》(民发〔2017〕15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民政厅等单位贵州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函〔2016〕255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民政局等单位贵阳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的通知》(筑府办函〔2017〕74号)要求,进一步强化两项制度在政策、对象、标准、管理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切实发挥农村低保兜底脱贫功能作用。
一是整合力量,共同核查。
由区人民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乡镇人民政府、社区服务中心承担具体责任,民政、扶贫部门分别承担各自业务指导责任,依托乡(镇、社区)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等工作力量,在村(居)干部的配合下共同开展对所有农村低保家庭和贫困人口家庭的入户核查,切实全面掌握所有农村低保家庭和贫困人口家庭的基本情况、财产状况和收支状况等,严格落实按户施保和按户识别要求。
经共同组织开展民主评议,乡(镇、社区)对农村低保拟保障对象和拟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系统登记的贫困人口进行审核后,按照各自的审批程序上报上级业务部门确定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
二是持续开展双清双入双退工作,确保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将低保年度核查与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有机结合,持续开展“双清双入双退”工作。
在区民政局会同区扶贫办对农村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比对的基础上,对所有未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一年来退出农村低保的原保障对象、近一年申请低保未获批准的家庭进行全面排查,重新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农村低保保障,不再符合条件的及时退出农村低保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三是强化对象衔接,实现数据共享。
区民政局和扶贫开发中心要实现数据共享,健全数据信息定期比对机制,确保两项制度数据信息有效衔接。
要将低保、特困对象和贫困人口详细信息及时录入相应系统,并按各自分类标准对低保、特困对象和贫困人口进行准确标识。
对符合扶贫标准的农村低保家庭,按识别程序全部纳入建档立卡登记,并针对不同致贫原因落实精准帮扶措施。
四是加强与相关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
各乡(镇、社区)要认真落实省民政厅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保障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黔人社厅发〔2016〕20号)、《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卫计发〔2016〕89号)、《2017年度全省农村危房改造精准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黔建村通〔2017〕119号)、《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移民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发放方案》(黔民发〔2017〕32号)等文件要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搬迁困难移民和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保障范围,在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功能作用的基础上,强力助推贫困人口稳定实现教育、医疗和住房“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