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的动机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曾经有一位教授说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对这句话很认同。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的。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如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学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某些方面未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需要推动着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这时,需要就成为人们活动的动机了。
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某种需要外,诱因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
当机体达到了某种目标,满足了相应的需要,就会降低相应的动机,使机体处在相对不活跃的状态。
因此,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
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
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因此,教师在强调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本身就是下一步学习的动机。
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
有的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者较之成就动机弱的被试者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更有成效。
也有不少的研究表明,有些学习既不靠动机给以力量,也不靠内驱力的满足来加强。
人类生活中的大量学习,也是可以在没有任何明确学习意向的情况下偶然发生的。
动机对于那些没有组织的、短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作用,同它对于其他各类学习相比,可能并非必需。
但是,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如掌握某一门学科的教材,需要个体不断的积极努力,把新观念材料组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它要个体具有集中注意、坚持不懈以及提高对挫折的忍受性这样一些意志与情感方面的品质。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犹如"催化剂"产生间接地增强与促进的效果。
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动机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一个最高点。
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的提高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
并且,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
这点在教学中我深有体会,如何把握好动机的强度,对教学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
个人的学习动机决定了以什么作为其强化物,如果我们要使行为在频率、持久性等方面有所加强,需要选择对个体产生积极意义的强化物,个体的需要、价值、抱负、兴趣等动机因素决定了什么是对他们有用的强化物。
动机对学生的目标行为有所加强。
通过观察学生花费在某种活动上的时间可以知道其动机强度,通过记录学生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是推知其成就动机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这点我在做班主任时实践过,效果不错。
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如有的学生喜爱数学,他便在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
相反,外部学习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如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于老师等。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决定着学生们是否去持续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
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
而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
动机可被看作是两个主要因素的产物:个体达到目标的期望和目标对于个人的价值。
其中缺一个因素,都不能激起有效的个人行为。
例如:在一场网球比赛中,如果运动员确信自己能战胜对手,且这场比赛对他有重要意义以及有丰厚的奖金,那么他参赛的动机就强。
相反,如果他的对手水平远远高于自己,或是奖金很少对我微不足道,那么他的参赛动机便不是很强。
我对这种观点比较赞同。
为了更好的理解学习动机的深层次的内容。
需要了解以下几种动机理论:一、强化论强化论者认为,引起动机同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
人们为什么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呢?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得到好分数或赞扬),就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教师的批评与表扬,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
例如,受表扬的学生,成绩上升。
事实上,教师表扬所起的强化作用,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
例如,教师对学生说:"好好干!我知道你们努力做的话,是能够做好的。
"对那些感到难以完成任务的学生来说,这番话是种鼓励或强化;而对那些轻而易举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说来,这实际上类似于惩罚,因为教师这番话意味着,他们必须经过特别努力才能完成任务。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仅凭学生的行为来推断学生的动机往往是困难的,因为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动机影响学生的行为。
二、需要层次说需要层次说认为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产生不同行为的原因。
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
比如:小王迫切需要一辆新的自行车,于是他便在课余时间去拼命挣钱,攒钱买车,一旦他买到了车,满足了需要,他便不去挣钱了,也就失去了挣钱的动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分别为: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需要从下到上排成一个层级。
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这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
后三种需要是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也就是说,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生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同时在一个非常饥饿的孩子面前摆一堆书和一堆食物,让其选择其一,孩子肯定先选食物,吃饱以后再去选书读。
可以说,物质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人的动机往往是千方百计地去追求它;如果物质需要得到充分地满足后,精神需要就应运而生。
在学校里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
那些吃不准自己是否惹人(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为"安全"的选择,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能够使学生感到很自在、被人所理解并受到尊重的教师,有可能使学生渴望学习,并愿意为创造性的和开放性的新观点承担些风险。
所以,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爱护并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
这点我深表示认同。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
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②替代经验。
③言语劝说。
④情绪唤醒。
了解了几种学习的动机理论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这是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抵制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
不能只给学生一些如"努力学习"等抽象的建议,而且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确保他们能够知道他们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具体目标),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该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的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为榜样,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点。
如学习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等等品质,提高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
由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榜样的设置要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即向该榜样学习既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又不是轻而易举,起不到榜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