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分析微信是如何打破口语传播的局限性的

试分析微信是如何打破口语传播的局限性的

请试分析微信是如何打破口语传播的局限性的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根据媒介产生或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它是指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语言,它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

但是,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口语是靠人类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口语传播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其中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就受到了空间的限制。

然而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多传播媒介试图并已成功打破了口语传播的这些局限性。

时下最热门的微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与早期的QQ、微博一样,微信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交谈,无论是日常的情感交流,还是日益流行的远程会议,都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而与同类型媒介有所区别之处在于微信通过公众账号、摇一摇、二维码查找添加好友、漂流瓶接受好友以及实时对讲等多种交友方式,也创新性的实现了远距离传播。

其次,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于脑的记忆力。

同样是微信,这一在2011年1月才经推出的媒介,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占领了同类型媒介在亚洲最大的用户群市场。

而微信之所以能够兴起并得以迅速发展,并非仅仅是突破了当时移动公司通过飞信从而实现免费发短信这一技术的背景,而且还在于它独特的语音通信功能,这也是QQ等类似软件之前所没有的。

这种语音通信实际上也是一种口语传播,但它却打破了口语传播转瞬即逝的局限性,因而得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微信,作为一种物质媒介,多以语音通信为主,而且这些通信记录可以通过某些手段得以保留。

比如:若谈话双方未清除聊天记录,那么谈话的信息便自动得以保留;若在清除聊天记录时,有些聊天记录较为重要,也可以通过收藏对其进行保留。

这就打破了口语传播转瞬即逝这一局限性。

最后,语言作为一种听觉符号,不可避免的具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

单纯的使用语言符号,也会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造成一定意义上的影响。

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多以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为主,因此也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而人际传播的渠道多,方法灵活,这也在微信中有较好的体现。

例如:微信不仅可以通过语音实现交流,而且还可以通过发送表情、动作、图片,甚至是视频通话来完成交流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并且交流的双方没有传播者与受众者的区别,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共通的意义空间以及优化传播效果,这也使得口语传播的局限性得以弥补。

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论断,微信作为一种集文字传播和口语及其它传播于一体的传播媒介,不仅是人视觉能力的延伸,也是人的听觉等能力的延伸。

因此,它毫无疑问的打破了单纯的口语传播的局限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