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
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
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
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
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
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
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
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
9.2年减少10较大。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20---40年减少10区降水量平均每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毫米,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50毫米。
三是近60~20年增加10增加,平均每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
5.2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50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
四是近毫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海岸带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更明显。
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加速趋势。
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21快速退缩,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如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
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粮食安全等危机,人类健康、人类社会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复的影响,年来的50次评估报告强调:对于过去4第(PCC)到严峻挑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责任。
90全球暖化现象,人类活动要负气候变化的成因:与人类活动相关 2 特别是近目前全球的气候变化已经在其自然变化的基础上明显迭加了人类活动的贡献,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是在自然变化趋冷的背景下由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而出现100被普遍归结为人类过度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及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的反自然的变化趋势。
Thomas其他温室气体的增加。
的温度变化,认为在工业革命以前气候由太阳1 ka研究了近辐射和火山爆发等自然因子所控制,而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主要的原因。
万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曲线来看,人类对现代的全球气候变化负有十分重要的42结合南极人类通过工业排放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等改变全球地表反照率和生物地球化学责任。
最终对全球气候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进而改变大气的成分和地表能量交换过程,循环过程,而且与二氧化碳密切清楚地表明现代气候变化已经明显超出了气候自然波动范围,1图响。
而最新的研究认为人类影响地球气候并非始自几十年前或几个世纪前工业革命兴起的相关。
8 时候,而是早在前伴随着农业的诞生就开始了,威廉·拉迪曼认为,欧洲、印度和中ka种植稻谷和驯养牲畜产生了与此同时,国的早期农民砍伐森林是造成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与自然变化的最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温室气体。
大量的甲烷,不同是它的变化趋势是非周期循环和单调发展的,其累积效应是不可低估的。
南极温度与温室气体波动中的自然波动和人类活动扰动1 图 3 气候变化已经并正在加剧对各领域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受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日益增长。
全球保险业的统计表明,以上的损失是天气气候70%,其中平均)2年代以来持续增长(图50世纪20灾害性损失自事件造成的。
年价格)2004年以来由于各类自然灾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受保损失(已调整到2 1950 图 1995—1994、1991根据一些公开报道,中国亿350——200年的洪水所造成的损失在262美元之间。
北方地区干旱化则促进了荒漠化过程,目前实际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达到1989-1996亿元。
540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27.3%占国土面积的万平方公里,GDP年间,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
作为发展中国家,3.9%的比重平均约占然显度程响影的化变候气受国我站网府政见息信分部(家国达发于甚更。
)200607170015.htm/xxfw/fxgl/qmfxgl/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已经使生物灾害频发和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扩展,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基因多样凤眼莲和亚洲盘羊等分布改变。
三江平原和青海湿地功能下降,土泥石流增加.土壤侵蚀加速.自然保护区功能下降,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改变,性、气候变化可能增加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对中国有关重大工程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壤肥力下降。
上游降水,引发三峡库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不大,青藏铁路未来青藏高原气温有可能变暖,但气温升高对南水北调东线水质的影响不可忽视。
大林业重6沿线多年冻土会进一步退化,影响某些地段铁路路基的稳定性。
气候变化对中国但部分工程区内的宜林荒地和退耕地某些树种的生长率将提高.点工程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三北”地区、太行山、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的环境可能变得更为可能逐步转化为非宜林地.恶劣,造林更为困难。
对虫媒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危害人类健康,气候变化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很犬的影响。
洪涝灾害后.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增加。
某些疾病与气候年代.拉尼娜年登陆台风次数多于厄尔尼诺年.其霍乱病例数9 0世纪20极端事件相关,如%。
预计气候变化将增加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39%,而厄尔尼诺年只占61占总病例数的气候变化可能使雪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海岸导致山区、影响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等以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为特色的和海岛风景地的变迁.中国气候的以及对旅游者的安全和行为产生影响。
从而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景点.夏天制冷用能的问题使得冬季采暖、重要特点是温度变化幅度大于地球上其他同纬度地区,与同纬度国家相比更加突出。
全球变暖将加剧未来中国夏季制冷的电力消费的持续增长趋势,对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压力。
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 4 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对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增强适应能力,制定合理的适应措施,展战略的实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领域的适应措施包括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选育抗逆农作物品种,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强化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带,突出高产、稳产,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②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供水能并使这一要求具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作为约束条件考虑,力及其应变能力,加强对自然并提高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③继续植树造林,体地落实到建设项目中: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及病虫害的防治;④根据气候变化以草定畜,改变超载过牧.增强草原畜牧业抗遏制荒漠化趋势并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避免草场退化。
⑥继续加强致病气象灾害强化沿海防潮设施的建设。
⑤提高防潮设施的设计标准,灾能力:预报.建立预报、监测和监控网络,扩大预防疫区。
各地的适应措施包括:在东北地区,采利用气候变暖的有利条件.促合理利用农业技术,用冬麦北移,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等措施.因地制宜防治沙漠化,促进区域社会经济进粮食生产:在华北地区.建立节水型生产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在西北地区,提高旱区农业适应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保逐步提高沿海防潮设施的等级标根据海平面上升趋势,在沿海地区,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提高适应能力将是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促进预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危害。
预警、准,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是发展过程中的额适应气候变化要增加投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长期来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由于适应对策可以减轻部分不利影响,外负担;的意义,因此应将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
完善气候变化影响的尤其是其过程和机理的研究,要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的科学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培养一支跨学科的、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持系统,监测系统。
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分析和决提高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水平,究和管理队伍。
策能力。
具体说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如下:.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1《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有效实施,不仅有利于全球转向可持首先,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
续发展道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效实施,可以积极促进世界各国其次,也有低资源耗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这些技术的扩散,的技术进步,从而开创一种低污染、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们应对《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积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并利用上述因素,为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积极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不承诺以保障国家利益为前提,坚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承诺具体的减排与限即在没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前,任何与自身发展水平不适应的义务,坚持温室气体人均排放发展权和良好的生活权出发,要从维护人民的正当生存权、排义务。
尤其是人均累积排放的概念,强调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
应从世界政治反对一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和协商,经济关系上来正确把握履约进程中的主要矛盾,促进发达国家履行向发展中国家压发展中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发达国家拉、转让资金和技术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