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土壤污染防治是我县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前提。

为贯彻落实《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综〔X〕45号)精神,切实加强我县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根据市财政局《关于下达X年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X财建(指)〔X〕1号)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为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统筹优先、环境保护并重”三大目标,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防治土壤污染的根本出路,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防治土壤污染的主要依靠。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和新的农业种植管理模式,引导群众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努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体系,推动农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工作目标(一)短期目标X-X年,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详查与监测,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开展土壤重金属、主要营养元素、有机质、pH值、土壤中各阳离子含量检测;建立土壤污染数据采集、分析和评价系统,对全县污染土壤进行区域划分和分级,为全县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收集基础数据。

分类指导,建立X县农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示范片3个面积各100 亩,辐射示范面积3000亩以上;建立农用地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示范片3个面积各100亩;已调查出现重金属污染超标的12个相关乡镇,建立农用地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示范片20个面积4548亩;建立蜜柚不同类型种植地为主的控制主要农业污染源综合农艺防控措施示范片面积1880亩,带动示范区应用面积62600亩(以下简称示范区)。

通过示范片综合农艺措施防治,示范区内土壤污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防治结果初见成效。

探索总结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和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为开展全县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到X年,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土壤污染治理有序推进;化肥氮、磷施用量降低20%,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2% (超省、市下达1%的指标);农田地膜残留量降低到每亩5公斤以下,农用地膜、农业包装废弃物(如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用地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建立针对重度污染区的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定制度。

(二)长期目标到X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县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对蜜柚(水果)、茶叶、蔬菜、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三、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详查与监测1. 目标任务全面掌握我县土壤污染现状,摸清全县土壤污染状况,明确我县污染土壤地块的位置、面积、污染物种类及污染程度;为污染区域开展综合治理与修复做好前期准备,对未超标区域开展积极防控;全面提升农用地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

力争到X年,初步建成全县土壤污染监控体系,不发生大面积的农产品产地环境问题。

2. 实施内容(1)开展土壤污染详查与定位监测。

在已有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已发现的污染地点进行现场踏勘,以农用地为主确定调查范围,逐块实施进一步的详查。

根据调查结果,对污染土壤进行分类划分,制定安全利用和修复方案,为下一步开展安全利用和修复奠定基础。

在我县主要农作物产地上,建立农用地长期定位监测点,实施定位监测,为摸清土壤主要污染物的演变动态提供依据。

(2 )建立土壤污染大数据管理体系。

在各重点防控区域布设土壤监测点位,采样检测土壤污染状况,全面掌握全县农产品以及农用地土壤本底和耕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主要营养元素含量等,建立土壤污染大数据体系。

3. 技术路径(1 )根据省农业厅组织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结果确定重点调查区(主要为蜜柚果园及已确定有重金属污染的12个乡镇重点区域),在重点调查区中,开展比例尺更大的详查。

耕地每25亩、园地每100亩布设1个点位,全县约500个取样点。

采集表层土壤(耕地0-20cm,园地0-40cm ),测定土壤重金属(铊、镉、铬、铅、汞、砷、铜、锌、镍等重金属的全量和有效量,以及其他特别要求的污染物)含量,每三年调查一次,建立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技术档案,为全县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积累技术数据。

(2 )开展土壤样品农药污染、农残含量变化及其他有机污染物情况调查、检测,参照《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5 —X),结合本县实际,确定调查的农药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种类对象,制定周密的调查方案,对全县的主要农作物重点种植区域进行取样调查,摸清污染情况。

取样地点为15个乡镇蜜柚、茶叶、蔬菜、水稻等作物种植示范片及示范片外相邻区域附近农用地,每个乡镇示范片及示范片外相邻区域附近农用地各取土壤样品2-5个,每个乡镇各取土壤样品16-40 个,全县约450个取样点。

每三年调查一次,检测了解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对土壤农残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变化情况,同时对示范区指导科学施用农药。

主要调查:滴滴涕总量、六六六总量、2,4-D 丁酯、草甘膦(钠盐)、多环芳烃总量、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9大项。

序号污染物农业用地(按有机质含量分组)〈20g/Kg > 20g/Kg01 滴滴涕总量0.10 0.1002 六六六总量0.05 0.0503 2, 4-D 丁酯0.10 0.1004 草甘膦(钠盐)0.50 0.5005 多环芳烃总量06 有机磷农药07 有机氯农药08 氨基甲酸酯类09 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农药主要检测种类有:速灭磷、甲拌磷、异稻瘟净、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稻丰散、杀扑磷、毒死蜱等;有机氯农药主要检测种类有:滴滴涕总量、六六六总量、五氯硝基苯、艾氏剂、三氯杀螨醇、氯丹、硫丹、狄氏剂、异狄氏剂等;氨基甲酸酯类主要检测种类有:灭多威、速灭威、克百威、异丙威、灭虫威、抗蚜威等;拟除虫菊酯类主要检测种类有:百菌清、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

(3)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定点(GPS定位)采集示范片土壤样品,检测土壤样品营养元素含量{包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硼、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氯离子等土壤理化性质检测,如pH值、CEC (各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质地等项目检测。

取样地点为15个乡镇蜜柚、茶叶、蔬菜、水稻等作物种植地土壤污染防治示范片,每个示范片取土壤样品5-8个,全县约1750个取样点。

取样时间为每年蜜柚修剪后、施肥前(12月至次年1月)或作物收获后、施肥前,取0-40cm 土层的土壤样品,每年调查一次,了解实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变化情况,同时对示范区指导科学施用配方肥。

(4)在氮、磷淋失高风险区,开展土壤氮、磷淋失监测,设置观察点10-15个(均要GPS定位),了解土壤氮、磷淋失现状。

四、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一)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情况近年来,我县先后开展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 (省农业厅统一组织实施)和X镇蜜柚种植区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科同恒环保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实施)。

1•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主要结果我县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共采集土壤样品425个,覆盖了全县的耕地和园地(果园和茶园),测定了土壤中的镉、铅、砷、铬、汞等5个主要重金属的全量和土壤pH值。

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 —1995 ),全县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的点位超标21个样品(涉及12个乡镇),超标率(即出现重金属超标的点位数占总点位数的比例)为4.94%。

超标重金属依次为镉〉汞>铅>铬,砷未见超标,以轻微污染为主,少量轻度和中度污染。

全县农产品产地土壤pH介于3.31-6.71之间,平均值4.36,总体酸性较强。

2.X镇蜜柚种植区土壤调查主要结果土壤pH范围为3.37-7.16,平均值为4.81 ±0.86 ;有机质含量总体较高,范围为0.15-8.07%,平均值为3.66 ±1.82% ;土壤中各阳离子含量低,阳离子交换范围为 4.37-15.21cmol (+ )/Kg,平均值为9.98 ±3.18cmol (+ )/Kg。

根据我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第三稿)中的重金属标准,X镇41个土样中,土壤铊超标份数为29份,超标率为70.73% , 19.51%的土壤铊污染处于尚清洁状态(警戒状态),9.76%的土壤处于清洁状态(安全);镉超标份数为9份,超标率为21.95% ;铅超标份数为13份,超标率为31.71% ;铜超标份数为27份,超标率为65.85% ;锌超标份数为2份,超标率为4.88%。

调查土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说明该调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加大。

(二)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按照《X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已有的调查结果,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

将农用地土壤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安全利用和修复措施。

在此基础上,根据X省质量技术监督局X年11月11日发布、X年2月11日实施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分级》,以农用地土壤详查的重金属有效量为依据,将我县农用地土壤分为安全级、警戒级、限制级和高危级,对不同土壤安全等级的农田实施不同的安全利用和修复措施。

五、农用地土壤的安全利用与修复措施安全利用就是指采用品种匹配、土壤钝化、水分调控等综合措施,抑制土壤重金属在农产品中的累积,到达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效果。

安全级:农作物栽培不受限制,也无需采取特别的安全利用和修复措施。

但是如果土壤酸性较强,应该适量施用石灰、壳灰或土壤改良剂等以调节土壤酸性;同时要进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一旦发现农产品重金属超标,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警戒级:高富集农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中富集和低富集品种可以种植;要根据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种类施用钝化剂以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镉污染的农田要采用全程淹水的示范管理模式;可以酌情喷施含硅、含硒的叶面肥。

限制级:高富集和中富集作物均不能种植,但可以种植低富集作物;要根据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种类施用钝化剂以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镉污染的农田要采用全程淹水的示范管理模式;可以酌情喷施含硅、含硒的叶面肥。

高危级:不宜种植食用农作物,应该划为禁止生产区(如水稻禁产区等),但可以种植其他作物(如:能源作物、纤维作物、绿肥作物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