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0《夜雨寄北》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0《夜雨寄北》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10《夜雨寄北》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一个秋天的夜晚,秋雨绵绵,雨水涨满了池塘。

一位身在异乡的男子独坐窗前,望着外面绵绵的秋雨,思念起远在北方的妻子,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家书”式的诗歌——《夜雨寄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感受一下羁旅游子的“苦与乐”。

二、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2、有节奏地诵读诗歌,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感知诗歌意蕴;3、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4、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准确把握本诗所流露的羁旅之愁和思归之苦的情思。

三、原文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注释《夜雨寄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君: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何时将要。

却话:回头说,追述。

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五、诗意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

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

何时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再叙我独居巴山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六、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既写出了秋雨满池子,又暗喻了心中的愁思越发绵绵深重。

“秋”字点明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xíng)阳(今河南荥阳市)。

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2、作者生平李商隐,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

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李商隐与其夫人伉俪情深)。

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

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

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

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他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

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

3、写作背景《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八、问题探究(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诗看似平淡,实则内含丰富,请简要分析。

参考:作者采用看似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及宦游人的乡愁及歉意,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其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参考:夜雨池涨,景中透情,烘托了秋思,委婉清新。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之景中。

(3)请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参考:“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思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4)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要出现两次?参考:①不相同。

②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实写眼前的场景,以景衬情,表现其孤寂凄凉。

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虚写,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的情景。

③两次写“巴山夜雨”使诗境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现实与想象,凄清与温暖,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参考: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作者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参考:设想来日重逢,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余味无穷。

(7)请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相映的写作手法。

参考:诗歌一、二两句由叙述转为写景,这是实写,后两句想像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是虚写。

情景交融,虚实相映,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

九、诗歌主旨《夜雨寄北》通过归期问询与回答,抒发了诗人在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在巴山的孤寂之感和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十、课堂小结1、全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2、熟读成诵。

十一、板书设计【基础过关】1.《夜雨寄北》是(朝代)的写的一首词。

【答案】唐李商隐【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涨满②剪烛夜谈【答案】①zhǎng ②zhú【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

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君:(2)归期:(3)秋池:(4)何当:(5)却话:(6)剪烛:【答案】(1)对对方的尊称,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2)指回家的日期。

(3)秋天的池塘。

(4)何时将要。

(5)回头说,追述。

(6)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一、默写记忆型默写:1、君问归期未有期,。

2、,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案】1、巴山夜雨涨秋池2、何当共剪西窗烛【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涨”“窗”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写归家无期,雨夜愁思的句子是:,。

2、《夜雨寄北》中想象日后相见情景,暗示着今日思念之深的名句是:,。

3、《夜雨寄北》中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美好情景的诗句是:,。

4、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回家团聚,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两句“,。

”5、诗中回答归期未卜,并用雨景衬托浓郁相思之情的句子是:,。

【答案】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注意“涨”“窗”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2018·福建中考模拟】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对上述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七言绝句。

B.“君问归期未有期”写出对方询问诗人归期,诗人予以回答,一问一答,语言简括。

C.《夜雨寄北》第三句写出自己当前的苦况,第四句转写自己回乡与亲友相聚的情景。

D.《夜雨寄北》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

【答案】 C【解析】 C项“第四句转写自己回乡与亲友相聚的情景”对上述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虚写未来情。

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答案】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解析】考查对诗句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二)阅读《夜雨寄北》,完成后面各题。

【2016·江苏初二期末】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秋”字有什么作用?【答案】秋字点明了季节,也烘托了人物心情。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4.一位评论家说:“两叠‘巴山夜雨’,无聊之极。

”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答案】不无聊。

前一个“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夜雨,后一个“巴山夜雨”是设想将来与亲人见面畅谈时回味的夜雨。

“巴山夜雨”在诗中重复出现,表现出时空的交替,增添了思念缠绵的意味。

【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

根据“巴山夜雨”的词句分析可以得出巴山、夜雨为名词即为所写景物。

前一句话表眼前的夜雨,后一个设想将来与亲人见面时回味的夜雨,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完成小题。

【2012·全国初三专题练习】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相关主题